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迷失之后起烦恼,由烦恼就变成业报。这个大家都晓得,经上讲得很清楚,迷了之后起贪瞋痴,贪瞋痴的果报就变现出饿鬼、地狱、畜生,贪瞋痴变的。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你能够学五戒十善,你果报在人天,人间天上,三善道。阿罗汉不在六道,超越了。为什么?你纵然是行善、修善,你还有分别执著,你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出不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没有分别执著,那你就证果,你走的是佛道,这个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这个智,智自在,我们用另外一句话说你容易懂,善巧方便。这是善,不是恶,首先把这讲清楚,善法,它不是恶法;巧是巧妙,方是方式,你应用的方式;便是便宜,就是太适合了。对某个人太适合,对某桩事,在某个时节,你就用到恰到好处;换个时间,换个处所,或者是另外一桩事,这个用法就不恰当,就得用另外一个方法。那你就晓得,智自在是千变万化,智慧的千变万化,灵活运用,这是自在。
末后一个「法自在」,这是第十,「法自在」。法自在古德是说「说法无碍」,没错,但是我们换个名称,意思更清楚,「演说自在」。因为教化众生用身教,身是表演,不完全是说法,表演。你的身教、你的言教都得自在,没有障碍。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想想前面所讲的九种自在,法自在是最终的结论,前面九种都得到了,度化众生就自在,完全没有障碍了。
佛菩萨有这种能力,真的这十种自在圆满具足。可是你要知道,刚才我们讲的智自在里头,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到,不能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勉强决定就不自在。所以你要懂得观机,时候没有到,不能讲,不能劝,应该怎样?帮助他消业障。自己业障很重,不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不能接纳别人的劝告,稍稍不如意,他瞋恚心就生起来,非常不满,这是业障现前。那得很有耐心。他自己不能消业障,我们自己念佛、诵经、忏悔,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是附带的,可以做的。回向给他,绝不损耗自己,这个要知道。
回向的意思是什么?好比黑暗当中,我们拿著一盏灯照自己,同时也照别人,照别人就是回向,有没有妨害自己?没有。所以,回向把自己心量拓开。能不能产生效果?能。如果对方他的业障很重,那就得相当长的时间,一年半载,这可不能著急,急不得。一著急,古人说的「欲速则不达」,目标就达不到了。所以遇到急难的事情,你要懂得慢慢来,要缓慢,稳稳当当的。用自己的修行,特别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形象当中,让他慢慢的有感受,让他自己自动自发,受到感动,明白了,觉悟了,他再来向你学习就很容易了。
所以我们常讲好学、受教,好学的人不受教,受教的人不好学,都不能成功。必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受教是什么?依教奉行,老师教的他真做到,这是受教;好学是欢喜学习。孔子的学生,夫子常常赞叹颜回,这两者统统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在这方面,其他的同学比不上颜回。颜回短命,三十出头就过世了。所以孔夫子对於这个学生失去之后非常痛心。以后是孟子继承夫子,隔了一代。所以「法」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无论在自己修学上没有障碍,教化众生没有障碍,自他都得大自在,是这么个意思。十自在我们就说到此地。
底下,『修行诸度胜解脱』,「诸度」,普通我们讲六度,六波罗蜜,《华严》讲十度,文殊菩萨修的,十波罗蜜。前面六条跟通常讲的六度,名相完全相同,后面又加了四条,这个四条是从前面般若里面开出来的。你修行十波罗蜜,你就得到最殊胜的解脱。最殊胜的解脱是什么?脱离十法界!要是没有这个「胜」字,说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那是阿罗汉证得的。这里讲十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以他脱离的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就回归到一真法界,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梵语称波罗蜜,我们中国把它翻译为「到彼岸」。彼岸,像过河一样,我们在河这一边,坐船到达对方,到达彼岸,这是印度人他们的说法。我们中国人不讲到彼岸,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凡是一桩事情做到很圆满,做到顶好,我们说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到大家称赞你,你这桩事情做得好,都称之为到家。所以到家就是很圆满的意思,我们这里讲圆满之意。这个十条,十条都做得圆满,所以叫十波罗蜜,梵语称波罗蜜。
第一个是「檀那」,檀那是梵语,意思就是布施,我们用一个字来解释,布施。「菩萨为令众生满足故,内外悉施」。菩萨内外都布施,怎么就令众生满足?菩萨内外都布施光了给众生,众生得什么好处?你们诸位有没有想到?众生如果要想得财富满足、智慧满足、寿命满足,哪个人不是这个希望?能得到吗?能。你所希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菩萨为你示现的是修因,你看到菩萨修因,你就照他这个方法去学,你自然就得果报。果报现前,你就满足了,是这个意思。
菩萨舍财,这是教你舍。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什么?金银财宝,身外之物。你要能放下,你要能施舍,你的财用就不会缺乏,愈施愈多。不需要用的时候可以不要财,为什么?有的时候很麻烦,患得患失;需要用的时候它就来了,这多自在!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财自在是够用。太多了怎么样?太多了灾难就来了。那就是佛在经上讲的「财为五家共有」,有灾难来了,所以不能多。不能没有,又不能多,恰到好处,这叫圆满,这叫满足,足是知足,圆满的知足,要明白这个道理。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头一个就是不吃众生肉。佛陀在世,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托钵乞食要慈悲为本,就是说他们吃什么就施舍什么。所以供养肉的时候也吃,现在南洋小乘还是如此,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而且托钵的时候,顶多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到第八家去。为什么?别人看到嫌弃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么样的贪心,过了七家还要去托。避免别人造罪业,所以不能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的时候,回去老实念佛,念一天佛,明天出来再托。
不过僧团里面生活是团体的,每个人托回去之后,不是托了就自己吃,托回去之后都合在一起,然后再分开来吃,这叫「一钵千家饭」。你这一钵饭是千家饭,真的,你看那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都出去托,不是千家饭吗?所以千家饭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说的。托回去之后统统放在一起,再念供养咒,念完之后,每个人去拿。这种生活平等,有人托的这家饭菜很好吃,有人不好吃,但是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佛法的生活,真平等。不论多少,回去统统合在一起,决定不可以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就不像话,托完就要赶快回去。所以佛是有佛的规矩,大家都是生欢喜心,平等真的是做到家,示现给你看。
佛教到中国,梁武帝提倡素食。所以素食运动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你要知道,外国没有。素食好不好?好。佛在经典上讲,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是读到这个经句,他非常受感动,自己就把肉食断掉,就长素了,都是从自己开始。他是佛门的护法,出家人看到他老人家采取素食,出家人也自动不吃肉。到以后在家学佛的也受了感动,都自动的把肉食断掉。这是无畏布施,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讲菩萨的时候,在家、出家统统都有,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称菩萨。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下联就是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行菩萨道。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真正能把这二十个字做到,愿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个叫内外悉施。
内施,在我们现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时间,用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回报,这是内财布施。现在讲我们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出家、在家有学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是内财布施,因为你要用你的体力、用你的精神、用你的时间,这是属於内财布施。佛说内财布施比外财功德还要殊胜,为什么?外财,你有钱很容易做,内财是要你真正发心。可是虽然修内财布施,功德大小不一样。要怎么做才殊胜?要如理、要如法。所以你要懂教理,你要懂方法。理跟法也不外乎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具足这个心,你要遵守六和敬,这总的原则,总纲领。如果跟大家处不好,生烦恼,虽布施,功德不大,为什么?破坏僧团的和谐。这人我跟他不能相处,我离开他,行不行?行,离开他,功德就没有了。真正修行,我们不是常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么解决?反求诸己,不是他不好,是我不好。
中国讲孝道,第一个孝子,大家都推崇舜王,你们看看舜的历史故事你就明白了。最不好相处的人,他们一家四口,除他之外,另外三个都想害他,都想置他於死地。他能够尽孝悌,把孝悌做得圆圆满满,三年,这三个人都受他的感动,变成一家和谐,家和万事兴。所以修行在哪里修?不能相处的人,不能相处的环境,你不离开,你在里面修忍辱波罗蜜。对你自己来讲,那是大幅度的提升。可不能离开,一离开你什么都学不到,你往后就节节往下衰退,你不能够提升。
我们常常提到,顺境里面不生贪恋,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不贪恋、不瞋恚,保持心地的心平气和,那就是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最殊胜的是在人事环境当中提升。你不在人事环境里面去磨炼,你怎么会成就?来磨炼自己的人都是大恩大德,没有他,你怎么会那么快有成就?可是你要是忍受不了,马上就堕落,这一生成就没指望。所以人生在世,特别是修行人,总是要记住,不能叫别人迁就我,一定要懂得我必须要迁就别人,事情就好办,就通了。世出世间非常重视「顺」这个字,就是随顺。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自己能随顺别人。别人做错了呢?做错了,我们有智慧,善巧回避他的错误,或者是把他的错误减低到最低限度。你有这一分真诚的心,你会做得很好,会做得很如法,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布施,是十波罗蜜它摆在第一条,它是行门里面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纲领。后面十条,说老实话都离不开它。布施有三大类,不是财布施,就是法布施,再就是无畏布施。所以通常我们讲六度,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你看就一个「施」字。我们能持戒,为什么叫无畏布施?你持不偷盗的戒,人家有财物摆在面前,不怕,为什么?他不偷盗,我很放心。你看他放心,这无畏。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得罪他,他不会生气,他不会记仇,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十波罗蜜要是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由此可知,行菩萨道,从初发心到成佛,修什么?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