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想到周止庵的《诠注》。这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先例,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自己在家,虽然有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全心全意用在这学问上。你能够深入,不要多,少分,你就得法喜充满,你会锲而不舍,世间种种娱乐你会统统放下,为什么?你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怎么样也比不上法味。佛,出世间的法门,儒,世间法门,真正尝到味道,这个世俗你就不会再去尝试,自然你放下了。你还贪图世间的娱乐,换句话说,你没有得到法味。这是我们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来讲,继绝学,开太平;佛法来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有这样的大志。
玄奘大师过去童年的时候,童年是不满二十岁,他就立下大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远是对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了,绍是继承。远的来讲,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对现代来讲,我要把释迦的圣教发扬光大,立这样的大志,所以他才有成就。你的成就大小跟你的愿力、你所立的志趣是个正比例,你的志大成就大,志小成就就小。人不可以没有志,志要不立,你这一生不管怎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没有法子著力,在佛法讲发愿,要发大愿。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知道我自己本性本善,我的不善?不善是违背了我的本性,违背本性是错误的。古人讲耻,八德里头有,礼义廉耻,最大的耻辱是什么?最大的耻辱是违背了本性。思想、见解、言行若有不善,这很耻辱。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是跟佛性相违背,这是最大的耻辱。佛说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今天做好人,我今天要学佛,世间人没人认识我。那我要问,我们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是要世间人认识我吗?是要世间人恭敬我吗?存这样一个念头就错了,本性里头没有这个念头。孔子说得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我绝对不会怪他,我依旧认真努力在学在做。做好人何必要人知道?何必要人赞叹?
在前些年我写了四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不必要人知道。这四个好要如何去落实它?读圣贤书就落实了。坚定稳固的落实就是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我们今天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环境里面,俯同世间。三昧,清凉大师后面有解释,我们讲到最后再总说什么叫三昧。
再看第八句,「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十种三昧,后后胜於前前。第七门里面落实儒释道三家教学的根本,等於这棵老树活过来了,根本活了。根本活了之后一定发新枝,一定发新叶,开花结果。毛光照益,毛是比喻毛孔,毛孔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利益一切众生。这说什么?你的道德、你的学问自然会在你的仪容(你的威仪、你的容貌)、你的言谈举止当中显露出来,正是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威仪、你的举止、你的谈笑自然能感动大众,大众跟你接触就能够受到利益,毛光照益。你的涵养愈深,一切众生接触你受益就愈大。这个意思还未尽,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这句就是玄奘大师所说的利益众生,他老人家的话是「近光遗教」,要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利益众生。在中国文化教育的承传上面来讲,「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就落实了。总的来说,都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的威仪、你的形相就不能够感动别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成就而能利益众生,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佛陀要教化众生要做到毛光照益,所以他必须依圆明海印,修华严妙行,到俯同世间,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就是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如来,如来就是自性,哪个众生都有。这是讲性德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具足,我们迷失得太久,忘掉了这桩事情。虽然迷得很久,忘掉了,但是没有真正失掉,如果有个好的人,有个明白人,他来引导我们,我们自己的性德很容易就被他引发出来。引导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真正能感动人,感动就是引导他。
我们在佛陀的传记里面看过,他也是经过十二年的修学;孔夫子十五年的修学,他讲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十五年。释迦牟尼佛十二年,他十二年是苦学,勇猛精进,超过夫子的十五年。到处去寻师访道,三十岁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把自性本具的性德恢复了,没有别的,恢复!世尊在这个世间所示现的,诸位要记住前面的一句话,俯同世间;换句话说,世间人假如用十二年的时间,可以达到他的成就,这俯同世间。所以他并没有像惠能大师在中国的表演,为什么?惠能大师的示现给我们一个什么认识?那是天才,那不是凡人能做得到,那是一种特殊因缘的示现。唐朝时候中国佛教是鼎盛的时候,十个宗派都是那时候建立的,所以他是在这个特殊环境里面做出一个特殊示现。而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俯同世间的示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看出门道,那你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里体会到。
所以我们如果是真的像我前面跟诸位提供的建议,用两年的时间扎根,儒释道,也就是我常讲的,无论在家出家,同样的,没有差别,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是根,两年当中把它完成,真正做到,然后再用十年专攻一门。学儒,专攻《论语》十年工夫,专攻《孟子》十年工夫;十年学孔子,你真的是孔子,十年学孟子,你真的是孟子,现代的孔孟出现了,十年学老子、学庄子,只能学一样,你就真的成为今天的老子、今天的庄子,十年专学一部佛经,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是十二年,十二年之后毛光照益。下面是我们接下去,全球、全世界,在佛法里面讲大千世界,毛光照益大千世界,毛光照益九界众生,这不是假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了。
什么人明白这个道理?发大愿心,我一生专门干这桩事情。这一生当中,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挫折都拦不住我,我决心要把这条路走通,这就对了。只要有大愿心,你自己真肯干,到时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早年从方东美老师那个地方接受了佛教,认识了佛教,是在同一年,大概稍后两个月的样子,时间很短,认识了章嘉大师,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三年。那时候的三年是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跟方老师学也是如此,一个星期两个钟点课。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章嘉大师圆寂到明年,明年三月四号是他老人家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我们要在图文巴开一个纪念会,纪念他老人家。以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师,跟李老师十年。我修学十三年,有朋自远方来很晚,到晚年才有几位同学想跟我在一起学习。
诸位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在讲席里面常说,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老师在哪里?坐在台下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是我的善友,我在台上是来做学习报告的,向诸位老师、诸位护法报告的,我不敢称为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从自己身上去落实,要把它做到,不可以好为人师。我们是以同学身分,学儒,孔孟是我们的老师,学道,老庄是我们的老师,学佛,释迦牟尼是我们的老师,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一起全是同学,只是我年岁大一点,学的时间比你们长一点,可以来帮助你们,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我总是尽心尽力,决定没有隐瞒,我知道多少都说多少,和盘托出,可是年年有新的悟处。所以同样学习一门功课,年年的见解都不相同,从前有朋友劝我写书,我不敢写。这都是跟老师学的,方老师的著作在晚年,晚年还唯恐自己有错误,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不多。现在我们看到《方东美全集》,百分之九十是在他上课讲经的录音带里面记录下来,同学整理给他出版,他自己写的东西不多。李老师的著作亦复如是。这是什么?年年都提升自己,今年看去年东西,遗憾,里面毛病还是很多,明年看今年又是如此,这东西怎么能拿得出去?真是如此,这都是讲实话。
所以我这一生没有写过东西,全都是同学们从录音带、录相带里面写出来的。有些我看过,绝大多数我都没有看过,送来给我看,不想看,为什么?过去了,我很不满意。都是真话,确实没有满意的时候。没有到成佛,等觉菩萨对自己东西还是不满意,成佛,没有话说了。成佛有没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孔子有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所以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从接受教诲记忆当中写出来的。这里面记忆力最好的,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头脑确实不亚於一个录音机,他听世尊所说的,他能够记忆不忘,所以集结经藏大家都推崇阿难:阿难你升座复讲,世尊讲的这部经,你从你听的、你所记得的,你给我们讲一遍,我们记录。佛经是这样出来的。佛都不敢著书立说,何况别人!
尤其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要记住那个原理原则,佛说我们的智慧平等,我们的德行也平等,我们的能力也平等,我们的相好、福报也平等,没有差别,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产生了障碍,不能证得。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本来是佛。你看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还不是看破放下!所以学道、学佛,乃至於学儒,你要不肯放下你都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孟子说过,孟子是儒,孔夫子的学生,《孟子》里有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你看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是一样?
他没有释迦牟尼佛讲得那么清楚,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成佛。儒也要放下,放下什么?还是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是非人我,这个东西是障碍。世间道都障碍,何况出世间?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对於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都非常淡薄。他们有道德、有学问,如果想过一点富裕的生活,能不能做到?能。也许有人说,他虽然有学问,他没有命。有学问就能改造命运,你们看《了凡四训》就是!有学问的人懂得改造命运的道理,懂得改造命运的方法,他为什么还不改?不追求这个,道理在此地。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快乐得不得了!
决定不追求富裕,就像《华严经》前面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不求五欲,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不求这些,放下了;王位,我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各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