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有相当的水平,他就往上升。像在学校念书一样,升级,不到人间来了,升上去了。还会到人间来,那什么道理?人间的课程没有学好,没有学好再来再学。什么时候能学好?每个人的情形不一样,真的有人的根利,缘分好,缘殊胜,他一世两世就学好了。
人道学的什么?这个要知道,五伦十义、五戒十善,这是人道。这个东西没有学好,你也没有做什么太大的坏事,来生到人道继续要学。如果学得很不好,完全违背,那就降级,来生就变成畜生、饿鬼、地狱,就降级,这个道理不难懂。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四圣的十法界,都是认真努力在学习,这是事实真相。十法界里面的佛他学什么?破无明、证法身。他要真正能够在他一生当中无明破了,法身现前,他的功课就毕业了;功课毕业,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回归到一真法界,这才叫功德圆满。一真法界里面的条件,确实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妄想是什么?同学们要记住,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很粗的起心动念我们觉察到了,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不知道,哪些是微细的?譬如作梦。作梦是微细起心动念起作用,如果你要是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梦!没有这回事情。极微细的起心动念,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到什么时候才知道?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那是多么深的定功,极其微细的念头见到了。
我们明了之后,就应当认真努力。实在讲业障习气深重,难得我们遇到净宗法门,这个不容易,能信、能解、能行,往生就是能证。净宗法门的证果不是大彻大悟,不是明心见性,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比彻悟、见性容易太多了。只要能够把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控制住,不是断,控制住,色界天人做到了。色界天以下的欲界天人,欲界天人大概是夜摩以上,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也修定功,不及格,有一点定功叫未到定,他能控制一点。所以我们只要稍稍能够控制,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断烦恼,现在把烦恼控制不发作,这点很重要。
你说我们见色闻声,特别是遇到别人有意无意的毁谤你、羞辱你,你会不会发脾气?这学了佛,不应该发脾气,忍住,忍就是控制,心里有,不发作,这样的功夫,念佛就能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这个功夫不难,只要自己能忍一下就行了。天天要修忍辱,时时要修忍辱,顺境里面忍住不起贪恋,逆境里面忍住不发脾气。因为贪爱跟发脾气都是严重烦恼,都没有办法往生。你对这世间还有贪恋,还舍不得离开,你总不能把此地带到极乐世界,没这个道理,要放下。贪恋里面最严重的是亲情,你念佛有成就,阿弥陀佛接引你往生了,如果你说我太太怎么办?我要带去,带不去;我母亲要带去,带不去。到那个时候你要是贪恋,你就去不了,这就是连亲情都要放下,你才能去得了。
你一定要明了,统统放下,到极乐世界之后我再来帮助他,真办得到。无论他在六道哪一道你都能找得到,你都能认识他,那才叫大孝,叫真孝,真的照顾父母亲、亲人。你要去不了,去不了你就没有这个能力,生死关头一到,各人随著自己业力流转,再见面都不认识了。这些事情只有佛菩萨讲得透彻,他为什么能讲得那么透彻?他见到了。六道十法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不是比量,是现量境界。所以,烦恼不能不克制。你看儒,儒家修学第一个「格物」,物就是物欲,就是欲望,格物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愈低,智慧才能现前;欲望太浓,智慧就没有了,烦恼现前。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什么都给我们示现苦行?没有别的,就是告诉你欲望要降低、要放下。人在这个世间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常说衣服能穿得暖、保暖,饮食能充饥,睡眠能安心,足矣,就够了。我们身体实在讲比不上古人,有个小房子能够遮蔽风雨,不就很好了吗?还要什么?不需要了。愈是简单的饮食愈健康,福报大的人天天讲求滋补,也未必长寿,也未必没有烦恼,那个补补到哪里去了?不如把这些节省下来,帮助一些苦难的人,那真有功德。了凡先生学佛了,太太也明白了,冬天给儿子做衣服,本来是做丝棉的棉袍。她想到要给儿子培点福,把丝棉卖掉,买普通的棉花,给他做一件真正的棉袍。丝棉贵,这一件丝棉卖掉,可以买到三件到四件棉花,她就多做几件送给穷苦的人,冬天没衣服穿的人,就送给他们。这个做法是对的,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所以了凡先生看到太太这样做法,说儿子有福了,时时刻刻想念到世间还有许多穷苦的人需要帮助。所以见惑不能不知道控制,一定要修正自己错误的看法。
最后一条讲得比较深,「三界的无明」。三界无明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本。这个东西如果是一放下,就成佛了,在《华严经》里面讲法身大士。我们今天讲的这一品,学的这一品,「贤首品」,「贤首品」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他有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还差一点点,他已经到达边缘,再提升就超越十法界,他是十法界的最高。超越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起心动念断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起心动念,真佛!
底下一句『示导无忧解脱城』,「示」是示范,做样子给别人看,「导」是引导,「无忧解脱城」是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是极乐世界,无忧无虑了;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华藏世界,这就超越十法界了。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做样子给我们看,真的,他无忧无虑,他跟世出世间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没有身见;没有对立,就没有边见,这才能够与性德相应,这是我们学佛第一步应当要做的。起心动念想到我,这个很糟糕。
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学佛听老师讲《金刚经》,总以为《金刚经》的境界是初住菩萨境界,《起信论》的境界也如是。《金刚经》我讲过几遍,最后一遍讲得很详细,好像讲了两百多个小时,我记得是讲了四个月。才真正知道《金刚经》上的破四相是须陀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是初住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真正明了。须陀洹就能够放下,不再执著身是自己,真正能做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破了四相。法身菩萨破了四见,那是大幅度向上提升,「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金刚经》上下两部分,前半部是讲离四相,后半部是讲离四见,境界浅深不相同。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做榜样,示导就是做榜样。
无忧解脱最浅显的、最明显的,是他遇到患难没有恐怖,我们世间人遇到患难就恐怖,他没有。灾难现前他也没有恐怖,为什么?离四相。你为什么会有恐怖?你以为有我,执著这身是我,所以你有恐怖。你要认为这个身不是我,哪来的恐怖!就是灵魂来说也是不生不灭,不过灵魂有苦乐,它没有生灭;如果灵魂向上提升,提升到灵性,灵性没有苦乐。苦乐忧喜舍都没有,那叫极乐,那叫真乐,真的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自在,他有没有「我得大自在了」,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如果有这个念头他还是凡夫,他没有真的得到,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他有分别、有执著。确实离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无忧解脱城。
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都要明了,我们自己修学现在到哪个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会生欢喜心。从现前层次再向上提升,那就什么?再放下。提升上去之后,还觉得还有,还要放下,到最后「放下」也要放下。你还有个放下还不行,放下还背在身上,没放下。真放下了!真放下就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圆满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之后是什么样子?众生有感,自然有应。绝对不是说起心动念去应,起心动念你不就退转了吗?没这个道理,自然的感应。这种自然感应里头不但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妙!这叫深密。大乘教里面讲的深密,不是秘密,深密,理太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大菩萨还不清楚,为什么还不清楚?因为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干净。
这一点我们在讲席做过多次报告,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妨碍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不妨碍。如果说他有妨碍,那就讲到深密了,这个深密的理、深密的事他不是不知道,知道得不圆满,知道得不透彻。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难想像得到,譬如我们学经教,或者在世间念书也一样,你念大学、念研究所,通过考试,博士学位拿到,这就等於成佛了。可是你对这门学问究不究竟?都知道,都明了了,还是不究竟。如果你从事这门工作去研究,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在你的生活上,通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历练,你把你学校学的课程愈来愈精髓了,就这么个道理。圆教初住菩萨就等於说拿到博士学位,他还要经过许多的历练才真正到究竟圆满,就这么回事!他所学的跟如来果地上所得的没有两样,但是讲到纯熟,应用到自然,初拿到学位的人比不上老博士。我们把究竟圆满的佛果比喻作老博士,三贤十圣是初拿到学位的博士,不一样,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那是要经过历练的,是学不到的,学校学不到的,课本里头学不到的,这就好比大乘教里面讲「无功用道」。佛在大乘经里面讲需要多少时间去磨炼?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并不是凡夫修行成佛,不是的,凡夫修行成佛是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你从破无明那一天开始,证法身,也就是说好像你拿到博士学位,拿到了,从这一天开始。真正到德行、学问的圆满,那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法身菩萨们他们到哪里历练?就是在九法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自然就现什么身,绝对不是自己有意思要现什么身,有意思就错了,有意思是凡夫。他没有意思,就像水结晶的实验一样,我们对水是有心,它的反应是无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所以,他不是凡夫,他不是天人,天人有意思,佛菩萨没有意思。连阿罗汉见思烦恼都断尽,有分别,没执著,执著就是意思。
这个对於学佛的人来讲,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了。明白之后,我们对於诸佛菩萨的、祖师大德的示现就要重视,那是真正在教学,我们的话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到世间来就是做榜样,那个身一举一动都是在教学。会的,见到、听到、接触到他就开悟了;不开悟,继续看,一直看到你开悟。你不开悟,他也不跟你说,为什么?说了你也不开悟。悟是智慧现前,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只有你到那个开悟将悟未悟的边缘上,他会帮助你。用什么方法帮助你?没有一定,不是他的意思,是你的机缘。所以,佛菩萨总是应机说法,那个机缘一触动,你就豁然大悟。言语决定不多,一句两句,甚至於一声大喝,就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