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5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种说法,对我们修行就有更明确的指导。第一个是戒忍。「观色阴」,色阴是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他用一个「阴」。阴是障碍我们的性德,这些物质现象你不了解它,它发生障碍,了解它、明了它,它就不会产生障碍。「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与无作之戒体,皆是色之摄也」。我们受戒,受戒你有没有得戒?戒的体是什么?有作戒跟无作戒,有作、无作的戒体。这戒是两种,有作持、有止持,戒有两种。这是佛教导初学,止持就是禁止,你决定不能做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加个「不」,这是禁止。
  菩萨戒里面很多是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譬如佛讲你这个地区四十里,古时候这个里比现在这个度量衡小一点。讲经的道场距离你住的地方四十里,不算太远,你一定要去听经;你不去听经,你就犯了戒,这叫作持,一定叫你做到的。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戒要拥护道场,要护持正法,法师讲经你要去听。这个经你很熟,很熟怎么样?也要去,做影响众。初学的人一看,这个大德,你看他都来听,大概讲得不错。人家一看你在座,就许许多多人都来听经,叫做影响众。受菩萨戒有这么一条。现在我们这个距离怎么算?现在要算开车的距离,如果讲经的这个地方,距离你的路程开车一个小时,你要去听;你要不听的话,你菩萨戒就破了,就犯戒了。这是真正想受菩萨戒的,自己要知道,那你一定要护持道场,纵然这个经你也会讲,你要去做影响众,距离近的就更不必说了。从前四十里路是一天的路程,你早晨走四十里到那里去听经,听完之后再回来,给你这个时间跟距离。
  戒体,戒忍就是戒体。这两句话很重要,「不犯禁制,观色阴」,这就是有形式的。我们现在受这个戒是有这种形式,有这个形式你受了,受了五戒,受了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仪规,仪规就是此地讲的色阴。你受了之后,不能犯,叫你不可以做的,你决定不做;叫你做的,你一定可以做到,这叫不犯禁制。你有这个认知,这就是戒体。就等於什么?等於我们一般人宣誓,宣誓能够生效,这是什么作用?是你的德行,我说了,我一定会做到。违背誓言的人也很多,违背誓言在佛家讲就破戒了,这一破戒,戒体就没有了。佛门里面真的也很慈悲,破戒之后还可以再受,所以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真的有不少出家人受过很多次的戒。我相信这里面也有一些是示现的,没有做到再补受。出家若干年了,哪里传戒再去受一次。这里头实在讲都有很深教育意义在这边。
  第二叫「智见忍」。智见忍是「观识阴」,这一看我们就晓得,一定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他把识摆在第一。「观识阴而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由之而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也」。我们讲知见。这个知,开头是个智慧的智,此地这个智跟知见这个知是一个意思,所以这叫智见忍。他用智慧的智也很有道理,因为这里头有慧。看识阴,识阴是阿赖耶识。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都是阿赖耶生的。正知正见是它生的,邪知邪见也是它生的,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邪正不二」,一体的两面。为什么会有邪正?觉了,邪就变成正,迷了,正就变成邪。实际上没有邪正,只有迷悟。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我们凡夫感官里面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教化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这么一桩事情。迷了他的知见就邪,邪知邪见,悟了他就正知正见。邪知邪见所造的业,三途,苦!正知正见造的业,三善道,离苦得乐。佛法教学的兴起,可以说从这里来的。所以统统是阿赖耶识的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自证分是法性,法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变成了三细相。见相就是见分,精神这一分;相分,物质这一分,这是所变的;能变的,自证分。所以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科学家讲什么?讲场、能量的聚集,能量的聚集就生物质,我们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
  法性,法性带著一念不觉,就叫它做阿赖耶,见分里面就变现出末那识跟意识,末那识是执著,意识是分别。从这个识心里面,心心所都有一分相分。心心所各有四分,四分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跟相分。这讲得很详细,所以诸位要能够学一点法相唯识,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跟现在世界上这些大学的心理学教材一比,它就差远了。你才晓得佛教对於宇宙万物讲得多么细,它的来源起因、变化、效果讲得非常透彻。从这个地方得到知见忍,知见忍起作用就是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这个地方它不是分别,了别。了别是慧,分别是识,不一样。我们经过研究思考才明了,那是分别。不通过思考,六根对著六尘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了别。这是我们也要把它分别清楚的,为什么会有了别?
  我们的了别没有了,都变成分别,为什么?因为你有分别执著。你要能把分别执著舍掉、放下,不再用它了,就是了别。你看我们眼睁开,会看到外面的境界相,色相。你说我不用分别,不用执著,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楚,那叫了别。第六识的分别,末那识的执著,与这个知见是同一类。带著执著就叫末那,带著分别就叫意识,实际上分别、执著都是虚妄的。我们在前面多次的报告,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是错误的、虚妄的抽象的意念,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迷而不觉,它起作用;觉而不迷,它不起作用。所以觉是佛菩萨,迷是六道凡夫,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个「定忍。观想阴而不起乱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颠倒之妄想能入於定也」。定所对的对象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烈的分别,想。有定就能够把想控制住,不起乱思。我们凡夫妄念纷飞,自己稍微静一静,我想什么都不想,念佛人我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怎么样?念了几声,妄念还是很多,你就发现妄念多。怎么办?古大德教我们一个方法,妄念起不起不要去管它,随它去,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你只注意佛号。妄念可以随时起,不去理它,慢慢这样的训练,你的佛号就愈来愈集中,妄念就愈来愈少,这样才能得定。不要急著我要用什么方法把妄念除掉,除不掉,愈除愈多,这是习气,你一定要知道。
  真正想去除妄念的一个方法、一个助缘,那就是我们对於什么事情(人事物)看淡一点,看轻一点,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这种转变对於你修定,修一心不乱很有帮助。也就是在人事跟物质环境里面,尽量的放下,真的古人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心会得定,定能开慧。管事太多,你决定不能得定,你的精神意志不会集中,你做得再多的好事都是修福,与定慧没有缘分。你要晓得,定慧才能解决问题,定慧才能提升自己,福不行。福要修,福是慈悲,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要修福。修福也有一个好处,它也能帮助定慧,你有定有慧,你在物质资源上不会缺乏,自然会得到供应。你不去求它,不去想它,你不会缺乏;不会很多,但是不会缺乏。这就很好,这是真正的福报。太多?太多生烦恼,这一定要晓得。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的示现,做出的榜样,他把物质生活舍得干干净净。有道场就得要管理,管理是多烦的事情。世尊一生没有道场,山林树下,你说这多自在,人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你看他多圆融,国王、长者居士大德有精舍园林,邀请释迦牟尼佛到那边去讲学、去办班(现在的话讲去办班),佛也不拒绝,有缘就去,这个地方讲完了,另外地方有启请,他又去了。这是告诉我们,佛接受他们供养,接受现在讲使用权,不接受赠与。赠与就是有所有权,不接受这个。所有权是你们的,只有使用权。佛教传到中国,早年建的道场亦复如是,早年道场多半是国家建立的,提供给出家人在里面修行,产权是属於国家的,所以讲十方丛林。
  国家护法,尊重你,护持你,道场不是个人的,叫十方道场。可是到后来的管理,就请出家人自己要负责任。所以出家人才用选举的方法,而选举任期都是一年,可以连选连任。选方丈,方丈就相当於校长;选首座,首座相当於教务长;选维那,维那相当於训导长;选监院,监院相当於总务长。你看跟现在学校分工完全相同。这是重要的四个人,这道场领导人,他们选出来之后,他们底下有很多助手,这些执事由他们提名再选举。正月初一早课他们上任,就是他们来接管事。上一届的,腊月三十晚上晚课完了之后总辞。这真正的民主制度,任期一年,为什么?是服务,并没有什么权限,没有什么特别的享受,生活起居跟大家一样。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一个寮房,便利他办事,他有一个寮房。清众要住广单,就是通铺,大家在一起。选出来执事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房间,除这个之外没有什么不同。吃饭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说他们另外开伙,没有,完全相同。真民主,真的是选出来为大家服务。
  真正用功修道的,清众。所以清众大家来护持你,你在这个道场也要尽一年的义务,替别人服务,这合情合理。过去我出家之后,跟方老师还是常常往来,老师就告诉我,中国古时候丛林制度好。他说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复兴中国丛林制度。他说中国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真的,印度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这种制度。这就是什么?把释迦牟尼佛这种教育正式化,就变成大学,丛林是大学。古时候没有称大学,称丛林,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教大学,制度化。所以这个制度非常之好,里面的执事不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的,是你自己道场里面推选的。每个人都有被选举权,每个人都有选举权。从这个地方真正要推动起来,对於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很可惜佛教到了末期,也就到最近的一、二百年变成子孙庙,执事的承传不是选举,是老和尚指派继承人。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这个意思,也不是祖师大德的意思,祖师大德是推选的,这就变成末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是定忍。
  第四个是「慧忍」。这个定后面一句不难懂,有颠倒的妄想,能入於定。「慧忍观受阴」,这个受是感受,「苦乐之相为无,而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这是我们一般人讲要开智慧。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也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所以智慧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观受阴」,受是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所以受的是什么?有苦乐忧喜舍。这些相实在讲都了不可得,是虚妄不是真实。你要真正观察苦乐忧喜舍了不可得,前面讲的「如梦幻泡影」。你执著的时候它有,分别执著它有;不分别,不执著,它没有。为什么?佛菩萨没有,阿罗汉也没有。这五种受,受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