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三问:皈依有何种胜利?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 
  六四问:以何判别内、外道? 
  六四问:何谓真实皈依? 
  六六问: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静? 

    与下士共道中深信业果法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六七问:怖畏三途苦,知三宝功能,一心希求救护,为此已于三宝之救护下,其真能离三途之法为何者? 
  六八问:上师教授说:业果为正法之首,其故安在? 
  六九问:业果法门:业决定、业增长、此二理趣,较空性尤难通达,由于业果关系,非眼所亲见,横遍世间,竖历永劫,当依何法而思修? 
  七○问: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应如何思修而作决定? 
  七一问: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七二问:有谓佛慧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如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七三问: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于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作取舍? 
  七四问:十黑业道中之邪见,不外断常二见。然断常二见共有多门,应如何差别其轻重? 
  七五问:于具力之四种业门,何以应有认识? 
  七六问:何以宗喀巴大师甚赞具八种殊胜功德之异熟身? 
  七七问:对于黑白业果,若有如上种种认识,则于忏净,及防止以后复作,更加注意。然忏悔有多门,以何种为最圆满? 
  七八问: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于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与中士共道亦即细分出离心修要中所出问题如下: 

  七九问:对与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与正行,应如何理解? 
  八○问:苦集是所舍,灭道是所取,然集是因,苦是果,何故颠倒而说,先果(苦)后因(集)呢? 
  八一问:当如何明集谛? 
  八二问:知苦谛已,生起求解脱之心,何以不于苦谛后,即说灭谛? 
  八三问:应如何认识灭谛之解脱? 
  八四问:应如何生起求解脱之心? 
  八五问: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回之心,更无论矣,此说是否应理? 
  八六问:思苦有何要义? 
  八七问:性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 
  八八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八九问:总摄生烦恼之相、业发之相、死及结生相续之相等三科,应如何了解其重点? 
  九○问:应如何抉择趣解脱道之自性? 
  九一问:大乘菩萨不忍众生苦,发悲愿常入轮回六道,救度众生,不住涅盘,厌离轮回之出离心,是否只为声、缘小乘而说之方便? 
  九二问:应修何等道,而为灭除生死轮回? 
  九三问:增上三学中,何故以戒为根本? 
  九四问:应如何使此心对于戒学乐从,而非勉强? 
  九五问:应如何使此心与自所受戒,护持不舍? 
  九六问:「持戒」应如何修学? 
  九七问:解脱之道,要在三学,于此共中士道,详言戒学,而置定慧二学于上士道为何故? 

    学习第二章上士道修心之道次第亦即示菩提心修要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九八问:发心为入大乘之门,然而有说,波罗密多乘(显),依发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是否应理? 
  九九问:何故须入大乘? 
  一○○问:甘丹派大德说:「上者一度非二涉,从初即可入大乘。」应如何理解此义? 
  一○一问:何以入大乘之门,首应知发心功德? 
  一○二问:大乘发心功德有何种?每种有何要义? 
  一○三问:何故说发心为大乘命根? 
  一○四问:此心(菩提心)如何发起,此一标题有何重要性? 

    由七因果教授之门生起菩提心法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五问:七重因果言教之「七重因果」应如何解释? 
  一○六问:总摄七因果言教有二义,于此二义,应作如何理解? 
  一○七问:修求菩提之心,从利他心为始。修求利他之心,又从何而起? 
  一○八问:四无量心中之悲无量,与七因果教中之悲心,有何差别? 
  一○九问:关于二种教授,云何「七因果摄自他换,自他换不摄七因果」? 
  一一○问:何谓具足定量之发心? 
  一一一问:何以修七因果言教,须先修平等舍心? 
  一一二问:平等舍修法,有怨、中、亲三种同时修法,有先观中、次亲、后怨雠次第修平等舍者,二法应如何修及其意义? 
  一一三问:平等舍之修要? 
  一一四问:七因果言教中,修知母法门为重要,然而最为难修。要在何处?云何为难? 
  一一五问:依教如何思修知母? 
  一一六问:依理如何思修知母? 
  一一七问:关于等流心识,此一根本问题,外道有何于此相反之承许法?对诸反论,应如何认识? 
  一一八问:知母已次当念恩,从今生母、次父、亲眷、次推中庸、仇雠、乃至飞禽走兽,何故如是次第思修? 
  一一九问:何故念恩修法,当于生母之恩,数数思修? 
  一二○问:知恩不忘报,畜类亦能,况为人乎?惟报恩以何为究竟? 
  一二一问:云何诸佛说修悦意慈心于大悲二者种,先说修悲心,诸佛菩萨亦先赞大悲? 
  一二二问:如何知悲心通内外道?及其差别? 
  一二三问:修悲心之法,何故先以屠夫将杀之牛羊为所缘,次移生母、亲眷,再移中庸境,渐次推及一切所有情? 
  一二四问:大悲生起之量? 
  一二五问:慈心修法,是否与修悲心次序、缘念相同? 
  一二六问:何谓慈梵福报? 
  一二七问:慈心生起之量? 
  一二八问:修增上意乐之要义,云何为增上意乐之要义? 
  一二九问:修报恩时,亦曾想以离苦得乐报其恩,此与增上意乐,有何不同? 
  一三○问:云何为相似菩萨心? 
  一三一问:云何为愿行两种菩提? 

    由自他相换之门生起菩提心之法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三二问: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起菩提心,何故再加自他相换法门? 
  一三三问:七因果言教与自他换两种教授,合并而修,此为宗喀巴大师教授,如何合并法?有何差别? 
  一三四问:何谓自他平等心? 
  一三五问:何故须思修爱执自我之过患? 
  一三六问:爱执自我有何过患? 
  一三七问:修他爱执有何障碍?应如何破除此障? 
  一三八问:爱执他者有何胜利? 
  一三九问:当如何生起他爱执之理? 
  一四○问:应如何明自他相换义? 
  一四一问:自他相换修法,不言其具体修法,但言其若干种,及其概要? 
  一四二问:如何赞自他相换法,等同密法「金刚念诵」? 
  一四三问:二种教授合修法末尾两科——增上意乐、菩提心,虽与七因果同,但应如何衔接而修? 
  一四四问:修菩提心法,下座后应如何修? 

    以发心轨则受法科目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四五问:以发心轨则受法,以何身为赠受与不增受? 
  一四六问:修学发心已,于任何事,不舍一有情,仍按经中有残害佛法者,不可与慈之文,应如何理解? 
  一四七问:得菩提愿戒已,应如何守护不失? 
  一四八问:菩提愿心学处,分舍与退二种,应如何抉择? 

    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科目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四九问: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 

    方便与智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科目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五○问:方便与智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之理? 
  一五一问:何得谓方便与智慧? 
  一五二问:何得谓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 
  一五三问:支那堪布大乘和尚所主之见——「任何亦不分别,即是成佛之道,施戒等者,是为未能修如是了义之庸愚而说……」等语,是否与大日经所说,全而不错之道相合? 
  一五四问:若谓和尚乃一门顿超之法,应如何理解? 
  一五五问:内地习禅宗者所言,极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见,对宗主达摩应如何理解? 
  一五六问:有谓「禅宗之禅,非四禅八定之禅,任何不起分别,乃修空性慧度,以但学慧度,余何须用。」对如是之言,应如何解答? 
  一五七问:若谓:「非废止施等诸度,唯修慧而施等自具,谓于彼等任何亦不思维,则皆全矣,以不耽者能施、所施、施故物,而无缘之施即全,如是余等亦全。经中亦说,于一一地中摄六度故耳。」作此言时,当作何解? 
  一五八问:支那堪布大乘和尚引经说:「于施等六度,现行耽着,是魔之业。」三蕴经亦说:「由堕所缘而行布施,及执戒为胜,守护戒等,彼等一切,皆当忏悔。」梵问经说:「尽其所有一切行之观察者,分别也,无分别者菩提也。」如是等处,当作何解? 
  一五九问:恩师说:「破支那堪布,应知其与教相违,与理相违,自语相违。」当如何知其此等相违? 
  一六○问:于菩萨学处求学,及学已受菩萨戒之程序? 
  一六一问:菩萨应行应断纲要? 

    学行六度、四摄法门中所出问题如下: 

  一六二问:菩萨应依何学处? 
  一六三问:诸学摄于六度,弥勒所著大乘经庄严论中,如佛密意(如佛说:「善男子,应修布施乃至智慧波罗密多,而得圆满菩提。」)而为显释,其中六种数决定之理,试验期要? 
  一六四问:兼则六度次第决定,有何次第及其概要? 
  一六五问:何谓施之自性? 
  一六六问:何谓圆满施度? 
  一六七问:施之差别? 
  一六八问:施度于身心生起之法? 
  一六九问:修施时意化身受用善根等,无尽施于有情,有何意义? 
  一七○问:菩萨于受用衣食等之意乐,何谓成染犯,非染犯? 
  一七一问:应布施之十种对境? 
  一七二问:于十种对境,应具何种殊胜心? 
  一七三问:布施应遮止何种心? 
  一七四问∶施不应行法? 
  一七五问∶舍不舍之理? 
  一七六问:应圆满具足六戒正学而施,何谓六种正学? 
  一七七问:每度摄六度,如以布施应如何摄六度而修学? 
  一七八问∶所施之身、受用、善根,应如何修学舍、护、净、增 
  一七九问∶于前中士道已说三学,既已说戒,何以于此六度又重说戒? 
  一八○问∶戒之自性(即何者是戒)? 
  一八一问∶戒之差别? 
  一八二问∶于身心如何生起持戒之法? 
  一八三问:有说∶「初业有情以律仪戒为首要,如行菩萨以摄善法戒为首要,地上菩萨以饶益有情戒为首要。」,是否应理? 
  一八四问:何者为忍之自性? 
  一八五问∶忍之差别? 
  一八六问:修忍于身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