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在兜率陀天。他为什么不住在其他的天上?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补处菩萨哪个地方都好住,他为什么不住四禅天,他要住兜率天?於是我们明了,兜率是表法,后补佛一定是欢喜知足;也就是说常生欢喜心,知足常乐,这样的菩萨不久就成佛果。也许同修要问,难道菩萨也有不知足的吗?有,有很多菩萨发心度众生,众生还没度完,可见得他还没有知足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别说菩萨,小乘初果都已经离四相,我法两种执著几乎都断尽,还有微细的这些念头没除,所以还称不上喜足;必须微细的念头都能除尽,这才叫知足。这是兜率表法的义趣。
他们在此地是表三地菩萨,三地是发光地,诸位同修要在这个地方体会表法的义趣。知足才能放光,发光就是放光,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由此可知,你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希求,还没有满足,这个念头,不但是行为,就是这个念头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我们消除这个障碍,知足常乐的境界就现前,一般讲你就证得了。契入这个境界,你在生活当中表现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弥勒菩萨就是住在兜率天,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弥勒菩萨在中国应化的身相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确实给我们显示是知足常乐。我们中国人将菩萨的形像供奉在天王殿当中,这个意思很深,让一切众生一入山门,第一眼就见到弥勒菩萨,就看到欢欢喜喜,笑面迎人。古德说得好,菩萨示现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心,喜悦相是大慈大悲,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弥勒菩萨的造像就将这几句话完全显露出来。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菩萨要笑脸迎人,要常常保持著欢喜心,如果我们有一念瞋恚,那就不是菩萨。欢喜心里面要记住「平等」,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你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起来的,不是感情;如果从感情里面生起欢喜心,可麻烦了,那叫情执,那是错误的,那是烦恼,不是菩提。弥勒菩萨的欢喜心,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实慈悲表现。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就没有错误,就真正学佛。向下也列举十位上首,名号之中显示发光地修学的形象,也显示出三地菩萨的修因证果。
我们看第一尊,『所谓知足天王』。知足就是兜率陀天王的意思,兜率陀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就是知足。这一位总说,后面九位是别说。我们在此地要特别留意,知足的意思很深很广,六道凡夫为什么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过失就是不知足。不知足我们就能体会到,念念增长贪瞋痴慢,唯有知足的人才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佛教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都要知足,世法里面衣食足,够了,还要求什么?佛菩萨,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大德里面包含在家居士,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居士传》,这是历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善女人传》,都是记载历代在家男女二众修行证果之士。诸位必须知道,出家人有修行证果,在家人修行证果比出家人多,多得太多了。出家有佛,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在家也有佛,在家人成佛,我们在经上看到,跟世尊同时出现的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世尊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人所共知,维摩居士说法,他们去听经,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些出家比丘见维摩居士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由此可知,当时这些出家大德,人人谦虚,对人、对事、对物都恭敬有礼,他们这种示现做给我们后人看,我们现在这一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这是事实,我们无需要避讳。看看念佛往生,在家人多过出家人,而且女众多过男众,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出家人反而没有在家人那样的成就?在家人对三宝有恭敬心、有真诚心。反而出家人以为自己出家,穿上长袍大袖衣服,就起了贡高我慢,以为出家人就高人一等,谦虚恭敬心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诸位要知道,造业,你的修行就不相应,念念跟烦恼相应,跟菩提不相应,不如在家。换句话说,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清净,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慈悲,所以他们的成就多过我们,我们要觉悟。在晚近将这桩事实说得最透彻、最明白,可以说是欧阳竟无居士,他是民国初年的人,曾经在南京办过佛学院,他那个佛学院叫「支那内学院」,时间虽然不长,倒是出了不少杰出的善知识。他在内学院院训里面说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教我们要尊师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老师第一大,他讲得没错。
在佛法里面谁最大?和尚第一大。「和尚」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老师第一大,这个老师我们称他作和尚。和尚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我跟他学,他就是我的和尚。像本经末后示现善财童子去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都是示现年岁很小没有成年,十几岁。德生童子,说童子不满二十岁,说童女不满十六岁,善财跟他学,他就是善财的和尚,善财童子要称他作和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往年我出家,也受过三坛大戒,我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我称他作和尚。所以诸位要记住,和尚不是说剃了光头、穿这个衣服都叫和尚,那是误会,他跟我们哪有这种关系?我们今天看到出家人都称和尚,错了!看到出家人称什么?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这个没有称错;如果都称作和尚,我们都搞错了,不知道和尚是什么意思。和尚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称他作和尚,他跟我没有这个关系;称呼里面很重要,不可以误会。我们通常称他作比丘、比丘尼,没有称错,称他作法师,行!也不算错;不能称和尚,因为我们跟他没有师生的关系,不能称和尚。称和尚就是直接教导我们的老师,所以和尚第一大,跟父母一样,这叫师道。佛法从孝亲尊师里面入门,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净业三福」,这是修学的根基。
我们对於世法佛法都要知足。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我们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就格外容易,功夫容易得力。一门就是知足,选择的法门太多,那就不是知足了。也许诸位读了《华严》疑问就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不知足,这又怎么说法?善财童子最初修学一个老师,不是很多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也许你们要问:善财运气好,找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我们比不上他,我们到哪里去找文殊菩萨来做老师?起这种疑惑的人没有念过《华严经》,真正明了《华严经》,你就开悟了。文殊也是表法,表什么?根本智;后面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后得智,全是表法,跟此地讲这些天王一样都是表法,你可不能把它看死。文殊表根本智,根本智要从一个老师你才能够得到,这是你入门;你要是学许多法门,亲近很多老师,那你注定失败,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叫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一个修学榜样给我们看,老师只有一个人,学生也只有一个人,这个意思深。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你才专、你才精,不杂;两个老师教你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岔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愈学愈复杂、愈学愈迷惑,你怎么能开智慧?佛家的教学一门深入,一个老师,中国过去儒家教学也是一个老师,也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学会,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门。用这种方法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文殊菩萨所表。根本智成就,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实在讲就是大定,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合起来就是根本智,就是《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慧就是根本智。你几时得到,然后老师才叫你出去参学。
参学是什么?出师,中国过去的话叫出师,现在的话叫毕业,可以离开老师,毕业了;从前我们不叫毕业,叫出师。出师之后干什么?参学,那就是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这里修学毕业,再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面对广大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如同禅宗惠能大师所说「不生烦恼,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是生后得智。所以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物,接触这一切人,接触这些人他从事的哪些行业,我们今天讲各行各业。你所见到的事,你所见到这些人在造作,那是因,你再看这些人的生活当中受用,那是果。换句话说,后得智从哪里来?从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因、一切果这里面开悟,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惠能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叫做五十三参。
在五十三参里面可了不起,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善友」,这句话的意思正是佛在经里面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这个认知是肯定的,面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是我过去父母,是未来诸佛;是过去父母,我们的孝心生起来,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这个心生起来;他又是未来诸佛,我们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个心生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是以真诚孝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这是觉悟的心。反过来看六道众生不知道孝道,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六道里面谈到孝亲尊师范围很窄小,不究竟、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孝亲尊师,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处。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认知、去肯定,无上佛道在这一生当中就不难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总结《华严经》修学,他老人家说出十个纲领,总结全部的经义。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诸佛;对於一切人,你要真诚的礼敬,对於一切事也得礼敬。对事怎样礼敬?办事情认真负责就是对事的礼敬。对物,物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无情是物,有情也是物,不但人是动物,我们讲有情之物,人是动物,畜生也是动物;我们肉眼看不见,天人也是动物,鬼神、地狱都是动物;有情众生我们今天叫动物,范围多大。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可以包括在「物」这个字里面。物这个字包括范围太广,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个字都包括了,我们统统要礼敬,然后孝敬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念念具足圆满的孝敬,你所修的叫普贤行。普贤菩萨跟大乘菩萨修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心,普贤菩萨念念都是孝敬,他那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佛教我们要修,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的孝敬不能够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佛在经上说得很好,「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这句经文我们会了没有?
我请李木源居士,将来弥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