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和睦相处。可是一遇到钱,就起争执,麻烦就出来了。特别是在建道场,建道场大家在化缘的时候尽心尽力,到处筹款,到处去募捐,个个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好,道场造成了,一个个面孔就不一样,颜色就很难看了,争权夺利;这个说我化得多,我要作住持,那个说我化得也不少,我要作当家,就摆不平;天天吵嘴,天天打架,变成罗刹。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我们还不相信,以后我们看得很多,果然没错,各个道场都出了这个事情,我们警觉心才提高。所以我说见钱眼开那是妖魔鬼怪,见钱眼闭是佛菩萨。你们想想看,这在现在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建道场,的确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很麻烦的事情,没有大福报,没有高度智慧,说是建道场不造业的很少。我一生没有智慧,也没有福报,我懂得这个利害,所以我不敢建道场;不是不想建道场,不敢。对於大众烦恼不能摆平,菩萨在此地教我们针对这个毛病。
禅,实在讲,六祖所说的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讲。《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换句话说,接触群众你要有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你的行清净;内不动心,你的心无染。这是世尊教诫须菩提尊者的,佛教他就是教我们。菩萨示现在世间,三轮教化;换句话说,他的说法、他的演说就是没有中断。说的时候是说法,不说的时候也是说法,语默动静无不是道,令一切众生见色闻声,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动作就能觉悟,那也是说法。这是佛经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不说话的时候表演,做给你看。做什么?做的样子太多了,无量无边不同的形象,总而言之,他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出这个样子。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吃饭,他示现吃饭给我们看,托钵不分别、不执著;穿衣服,他示现穿衣服给我们看,一年到头就三衣。这在生活当中,衣食住行里面,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佛菩萨;我们众生衣食住行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也超越了。
所以你看看他们的示现,关键到底在哪里?我们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就是禅跟三昧。三昧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的享受不正常。佛说六道众生,受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都不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没有苦乐忧喜舍,永远离开这五种不正常的享受,就叫做正受,那就叫三昧。我们有没有得三昧?这一想就知道了。我们还有苦乐忧喜舍,哪有三昧?修禅也不是三昧,念佛也不是三昧。你要是真正在念佛堂得到念佛三昧,那个时候是什么现象?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我们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三昧的名称很多,百千三昧,用哪一个方法得到的,就叫什么三昧;慧光菩萨教导的。我们念佛,念佛目的何在?希望得念佛三昧。念佛法门讲的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如果有苦乐忧喜舍就多心,那哪里是一心?可见得离开苦乐忧喜舍那才是一心,在所有一切境缘当中如如不动那才叫不乱;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那就乱了,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乱了;这叫功夫。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不乱?诸佛菩萨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所以他能不动心。
我们以为外面境界都是真有,所以六根接触会起心动念,这是错误。佛告诉我们,外面境界是空的,里面起心动念是无明,不是真心;真心不动,觉心不动,那是真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是真心。真心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身上。不但有情众生真妄和合,无情众生也是真妄和合。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哪一部分是真的?《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是真的,这是常住真心;它是清净的,它是永远不会染著的。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他们是用根中之性,所以他清净无染。我们不会用,我们用的是什么?我们用的是无明,用的是情识,这就坏了;无明不清净,情识染著。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劝导我们「舍识用根」,这个话说得正确,确实他这个讲法比古大德讲解《楞严》高明太多了。但是,说得没错,真正落实谈何容易?虽然不容易,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努力认真去学习,对我们修行有大利益。
可是落实是怎么做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先要想、要知道,情识它的作用在哪里?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识是执著,阿赖耶识含藏种子,我们在起用的时候跟它相反,就是舍识。换句话说,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我们不执著就不用第七识,这个比较容易;不落印象很难,换句话说,不用第八识,那真是不容易,我们总会落印象。可是诸位要晓得,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相宗的修行「转识成智」,六、七是因地转,五、八是果地转。明白这个教诲,那就有办法了,我们只要把功夫用在六、七识,五、八别去管它,六、七转过来,五、八自动跟著转。所以一定要学著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分别、不要执著,果然不分别、不执著,就是舍识用根,用根中之性。我见,用见性见外面的,那见什么?就不是色尘,见色性;我闻,我用闻性,闻外面是声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方法手段不一样,相宗用这个方法。我们要会、要懂得,要会修,修就是修正,会修正。从前我们都是用八识,不知道用根性,不晓得用见性、用闻性,不知道。
试问我们用见性见,见性还有分别吗?眼识有分别。用见性见,见到没有?见性,当然见到。这是什么东西?不知道,那行吗?那不变成白痴吗?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问永嘉禅师: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道:分别亦非意。六祖说:对了,你如是,我也如是;分别是什么?不是意识。但是,见性没有分别,为什么分别亦非意?见性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绝不是自己分别。我自己说,这是毛巾,这是黄色的,这是识。你们都说这是毛巾,就算是毛巾,你说黄色,都说黄色,这就不是意,这就分别不是意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两句话是讲的这桩事情。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自己有没有执著?没有。所以你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自己的行永远是清净的。你不恒顺众生,你就不能度众生,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为度众生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自己不能真执著,真的执著那你就错了。
所以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是干什么?演戏的,假的,照剧本演的。剧本叫你哭,那时候就要哭,叫你笑就要笑,是不是自己真笑、真哭?没有,绝对不是自己意思,那就叫分别亦非意。你们从这上面去体会,绝不是自己真的有意思,这个高明!所以行清净,心清净,行无分别,心无染著,这就是禅三昧。我们学了,学了要落实,学了要有用处,当然开始我们很难做到,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减少一分分别,减少一分执著,你就长一分智慧。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你的分别执著太多,这个习气太重。学道、学佛从哪里学?就是学不分别、不执著,要学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不分别,心就平等;不执著,心就清净。我们帮助别人,出一点钱,有许多同修就来拦阻:法师,这个钱他拿去未必做好事。那是什么?分别执著。他做不做好事与我不相干,我以清净平等心布施,功德圆满;他拿去造罪业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与我不相干。
在新加坡,谈禅法师是了不起的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位法师?他在城隍庙,摆个小摊子卖香纸蜡烛,你看他是普通的,他自己讲「我是庙祝」。每天赚得那么一点点钱,累积起来不少。我听说他在福建,福州有个西禅寺,他拿了一百万美金帮助它建;我在旧金山大觉莲社,我在那边讲过好几次经,大觉莲社买的时候是七十万美金,他拿了四十万,这就是小入大出。陈希夷《心相篇》里面讲,「小入大出,后福无疆」。那个福报太大了,这个人不只会有大福,还有大慧,为什么?布施出去之后,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人家问他:人家拿你的钱,没有照你的意思;「与我不相干,那他的事情,他的因果」,这就真正放下了。不是说布施之后还有后遗症,常常想著:我这个钱,你到底做什么用?那就落在分别执著;换句话说,那是修世间福报,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心地永远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谈禅法师,李木源居士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我去看过他几次,生活非常简单,所以他不退道心。他吃得很苦,一个菜,不像我们摆好多菜。喝水喝自来水,我们去看他,那我们这是贵宾,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什么东西?买一杯矿泉水来招待,没有茶。自己生活这样节俭刻苦,不退道心,我们看他是菩萨示现,哪里是凡人?凡人自己有那么多钱,他怎么不享受?多多少少要改进自己生活环境,多余的才做好事。他对於自己生活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改变,所得到的财富统统去做好事、去做布施;布施而且是净施,布施出去的时候,问都不问一下。我们读《华严经》读到这一段,他落实了,他做到了。所以我们在此地讲这个经好,有人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真叫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谈禅法师作证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你把这个原因消除,你就能行菩萨道,你才能得菩萨真实受用。这个真实受用,用现在的话来说,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决定可以得到的。再看第三位: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法海难量,名不思议。一言演尽,名为普入」。前面这一句我们好懂,后面这一句难懂。佛法是觉悟之法,佛法的根、佛法的本是一念自性、一念心性。我说这一句义味很深,什么叫心性?一念就是心性。什么叫一念?心性就是一念,二念就不是心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一心就是法界,二心就落在识边去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保持著第一念,第一念是心性,一念。眼见色,眼睛张开,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第二念就是眼识见色尘,岂不是境随心转吗?第一念的时候,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你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第一念;第二念不行,妄想来了,分别执著来了。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面,永远保持第一念,不堕第二念,所以他是佛菩萨。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第一念才起来,刹那之间马上就堕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