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6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对事对物。真诚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清净,决定不为外境所染,那就清净。外面境界有顺境,合乎自己意思的,不起贪爱;这个贪爱是世间的情爱,不生情爱,你的心清净;不合自己意思的,逆境,不生瞋恚;这就是清净心,这是真诚心的样子。对待一切众生真诚恭敬,那是平等心,决定没有高下。佛比我高,我比他高,这是烦恼,那是迷惑颠倒。只有佛法知道,法法平等,《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大经里佛告诉我们法法平等没有高下。世出世间法没有界限,是平等法,平等真法界,这是一真法界。我们有高下心对人对事,错了。对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正觉心,这是般若智慧,决定不迷惑。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诚的爱心,真诚的照顾,无微不至的照顾,真诚的帮助,这叫慈悲心。所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真诚的落实,是真诚的样子。
  我们要问,我们真诚心有没有现前?就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没有现前?你能够现前多少?你能不能达到菩萨的标准?菩萨的标准在哪里?在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我们说得粗一点,说得明显一点,离自私自利,主要就是离这个相。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觉里头,还夹杂著自私自利在里面,这不合标准,不纯。这种菩提心叫做相似菩提心,有没有好处?有!相似成分少,在天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色界天人,就是四禅天,四禅天人修慈悲喜舍,但是他的慈悲喜舍里面有「我」在里头,也就是自私自利成分夹杂在其中,夹杂得多的是初禅天,夹杂得少的是二禅、三禅、四禅,就这么回事情,夹杂得更少的,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是相似的菩提心;换句话说,有夹杂的菩提心。完全不夹杂了,我们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四相、四见都断了,都离开,不夹杂,那个菩提心是纯菩提心,这个果报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这个菩提心现前,你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个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干,佛为我们说出来,帮忙只能帮到此地,其他的没法子。所以佛的帮忙只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真正通达明了,入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四相、四见,那就入了他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华严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闻法能悟入,这才是佛真正的学生。悟入,我们的功力不相等,就是同一个位次,我们同是初住菩萨,每一个人程度不一样。就好像同一个班级念书,在学校同一个班级,大学一年级同一个班级,考试起来还从第一名到末后一名,不一样。这种不相同的,都是自己悟入程度不相等,广狭、浅深不相同。在佛法里面同是初住菩萨,从初住提升到二住,时间上就有长短不相同,有些人很快就契入二地,有的人还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提升一个位次。
  佛对於我们的恩惠是教导,恩惠里面使我们感激不尽的,是他的教导从来没有间断过。佛教初学,不但是佛,世出世间这些圣贤教导初学,几乎都用同样一个方法,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有些时候也遇到同修们说,他修学的环境不好,要选择一个好的修学环境,这个观念是正确的,特别是对待初学。佛在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就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离善知识,我们的道行才能扎住根。有根有力,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五力;到自己有根有力,可以离开善知识,出去参学。根跟力是什么?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自己在境界里头能够做得了主宰。这个做主就是自己有定、有慧;有慧,对於外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定,如如不动。也就是说,顺境里决定不起贪爱,逆境里决定不生瞋恚,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参学,你可以自学。没有这个能力,最好依靠善友,古大德跟我们讲依众靠众。但是大众在一块修学要如理如法,如果这个修学的团体不如理、不如法,那就很难了。如理如法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又不能不清楚。这个团体有道风、有学风,这个就如法。道风,他有修学的方法,行门里面有方法;学风,他有依据的理论经典,每天读诵讲解、研究讨论,天天干,增长智慧。将我们所解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契入境界了。所以学风是解门,道风是行门,这个道场就殊胜。如果这个道场道风、学风契自己的根机,我们就决定不能够舍弃,决定不能够离开,在这里面长时间的薰陶,根利的人有在三年五载就成就,就契入境界,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很多。虽然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证果,他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上的果位,依旧不离开道场,依旧不离开老师。这个示现是大慈大悲,这种示现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甚至於他所悟入的境界超过他的老师。譬如他的老师是十住菩萨,他今天已经是十行位的菩萨,超过太多了,依旧不离开老师。这个用意很深,给后学做模范,给后学对於法门、对於道场、对於善友、对於同学增长信心。人家一看,这样的大德他都不离开,这个道场一定非常殊胜。他来做示范,他绝不召集去开辟一个新道场。
  我们今天很冷静的来观察,下一个世纪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我的观察感觉到,下一个世纪主持佛法的是居士林,居士林会遍满这个世间。道场居士主持,佛法会兴旺起来。出家人接受居士的供养,做自己本分的事情,弘法利生;也就是说,出家人将来做的事情:讲经说法、领众修行,出家人将来做这两桩事情,好!四众弟子密切合作,出家人再不要搞这些繁杂的事务,繁杂事务对於解门、行门都有障碍。如果解行都没有障碍,那你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夫,你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绝对不是十法界的,你是法身大士再来的才行。法身大士来的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不但是法身大士,诸佛如来示现再来的,也要给末法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是什么?好样子就是守本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一生讲个一、二部经,这做好样子。管理道场、经营道场决定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不闻不问。接受你们礼请来讲经,但是诸位要知道,普贤菩萨给我们说「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暂时的,不是长期的,有没有必要?有,多听听,看哪一个法师讲的跟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投缘,我们欢喜,我们就请这个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长住就是请佛住世,我们接受长时间的薰习。这桩事情在现在这个时代不难,法师们不能分身,现在有网路,我们利用网路还是可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还是可以专修一个法门。当然从网路总不如现场,现场感受不一样。说到这个地方,培训人才就重要,希望这种培训班,短期的也好,长期的也好,能够到处林立。每个道场都发心培训人才,这个样子讲经说法的人就多了,各个地方或是巡回、或是去长住,可以跟网路同时并行,利益无边。
  出家人如果对於这一点还放不下,还要跟世间人去争名夺利,争权、争地位、争利养,你就完全错了。大家读一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就知道,纵然你争到,你能够享受几年?享受完了之后,果报在地狱,苦不堪言。利害得失我们要看清楚,眼前的小利不是真实的,眼光要远大,要看久远的利益,来生后世的利益,这才是真有智慧,真正明了利害得失。决定不计较眼前,眼前的时光太短促,人生百年,刹那之间。年轻的时候,阅历浅,考虑问题不够周到。年岁大了,五十、六十以上,阅历广,人成熟,想的事情就多,想的事情也周密。若有智慧,他一定为来生后世著想,这个人就有智慧。念念为这一生幸福著想,这个人顶多只说他很聪明,他没有智慧。你这一生完了之后,来生怎么办?所以佛家讲智慧跟聪明不一样。这些经文我们明白之后,就晓得要怎样去学习。
  前面跟诸位说过,这是观机。对於发心弘法的人来说,无论是出家、在家,发心弘法利生,第一个要懂得观机。观机就是你晓得,这个地区、这个时代这些众生,老年、中年、少年,他们想些什么?仔细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在唱歌唱的是什么?他们在跳舞跳的是什么?我们清楚明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给他说些什么法,应机说法。古德所注解的,他是那个时代的,而且多半讲的是原理原则,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的教学活活泼泼,贵在实用,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自利利他,才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受用。如果不懂得众生的根性,说法就难了,你所说的纵然是契理,不契机,人家听了不能接受,不生欢喜心,这个样子讲经说法就失败了。所以,观机太重要!观机,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细心观察,冷静观察。你说「我没有这个能力」,不是没有能力,你的能力被障碍了。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你只要妄想分别执著少一点,你就有能力观机;你妄想分别很严重,那当然你就没法子。所以我们真正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如果不是淡一点的话,六道轮回决定不能超越;说实在的话,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事实都摆在我们面前,你看念佛的人有多少,往生的人有几个?什么人念佛能往生?放下的人。什么人念佛不能往生?不肯放下。带业往生,古大德讲得好,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新业障碍现前,你不放下,怎么行?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第三句,「普为说法令欢喜」,《疏》文不多,《钞》解释得很多。《疏》里面讲,第三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这就是普为说法。指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的那个根,妄想分别执著从哪来的?找它的根源,那个根源就是自性,根源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而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错用智慧,把智慧变成妄想分别执著,凡夫的过失在此地。由此可知,佛智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这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求得的。从外面求得的,难!我到底这一生认真努力去修学,能不能得到?不一定。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把障碍去掉,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现前,这个人听了很欢喜,佛有,我也有;佛智能现前,我的智慧也能现前。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自性本具的佛智就现前。智慧现前是报身,大家都晓得佛有三身,法身是自性的性体,报身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应化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都不是从外面求得的。诸佛菩萨苦口婆心、千言万语劝导我们,就是希望我们省悟过来,认识自己。佛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认识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是一尊究竟圆满佛。哪个不是?一切众生各个皆是,这才是真平等。虽然各个都是,从来也没有失掉,这个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可是你现在迷了。迷了之后,非失似失,并没有失掉,但是好像失掉了。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重新肯定,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