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语是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语言。在国际中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或政治活动,多是利用英语进行,可见英语的重要性。能讲一口流畅的英语,是赚钱的第一条件。
每个犹太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使他们在世界“流浪”时畅通无阻。犹太人钱包里的钱,有一大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精通英语。在犹太人的眼中,英语和金钱是不可分的,对国际商人来说,也更是如此。
第三部分 缔约立富犹太智慧的沃土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羊皮卷》
犹太民族丰富的智慧除了与学习和求知的传统相关,同时他们还遵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在四处流浪、流动不居的恶劣环境下,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头等大事。
犹太人历来重视并实行义务教育,以色列也是如此。建国伊始,以色列政府即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53年又颁布了《国家教育法》,1969年颁布《学校审查法》。现在,在以色列,全国的世俗教育皆由国家负责,所有5岁至16岁少年都必须进入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可持续到18岁,高中以上学生的学费则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由政府给予补助,形式上有全部免费、部分免费等等。
这样一套义务教育制度需要巨额财政的资助。以色列教育经费一直没有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在最高的年度曾达到8.8%。
对于一个不算富裕并要维持高额军费开支的国家来说,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是很不容易的。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但它的教育经费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而像日本、德国就更低。
如果说,义务教育在今日尚属不易,那在犹太人历史上就更加不易了。为了保证学子们的学业与生活,犹太民族作出了两项制度性安排。
一项制度是交纳什一金,即每人把自己总收入的1 10——当然更多一些也可以——捐献出来,而且不管是谁,哪怕本人是接受施舍的穷人,也必须捐献1 10,惟有极个别的情形才有豁免的资格。
另一项制度安排是犹太人在婚配上的“门当户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独特之处在于,犹太人最理想的婚配是最有学问者(拉比或其他智者)的子女同最富有者的子女的结合。无论在古代的开罗、伊比利亚的托莱多、威尼斯共和国,还是中欧的犹太村社,人们都持有同样的观念。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像出教育的场所——学校,在犹太人生活中是何等的神圣。
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却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连绵不绝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6所跻身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内格夫—本古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羊皮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精竭虑,想出一个方案,要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的统帅韦斯巴苔。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苔,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韦斯巴苔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约哈南此来有何请求。约哈南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苔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皇帝死了。韦斯巴苔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
学校留下了,留在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者,使犹太的知识、传统得以延续。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的存留而继续保存下来。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使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得以传承,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远见卓识。
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常常被视为文化上的吞并对象。而小小的犹太民族之所以敢与世界帝国罗马相抗衡,其直接原因首先不是民族的政治统治,而是异族的文化统治,亦即异族的文化支配和主宰,即罗马人亵渎圣殿的残暴之举而引发的。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基因上。犹太人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至今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开放大门,因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我们完全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都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2000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改变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到基布茨运动,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和这种追求中生成的独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著和维护。
也正基于此,犹太商人才会认为没有知识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没有必要和你做生意。犹太商人绝大部分学识渊博,头脑灵敏。在他们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可以说,商人变得有学识是文明的进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犹太商人具有令人叹服的经商头脑,正是他们的民族尊重知识、酷爱学习、重视教育的必然结果。以知识武装起来的犹太商人,纵横捭阖,处变不惊,这就是“第一商人”的魅力所在!
第三部分 缔约立富致富的早期教育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但却是要从小培养的。”
——《羊皮卷》
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辈出,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犹太人从小就注重财富的教育,尤其是对于投资的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他们会给刚满周岁的小孩送股票,这成为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是在今天聚集在北美的犹太人更是这样的。
小孩3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7岁的时候能看懂价格的标签,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理财观念;8岁的时候,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储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10岁时候,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11岁至12岁的时候知道从电视广告里发现事实,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这样,他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一些他们就对金融很了解了。这也许就是犹太人在金融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原因,他们一直垄断着世界金融行业,和他们的这种对钱的敏感有着天然的联系,难怪人们说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人们还说,犹太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那些犹太人大亨的在年轻时,很多人都知道怎么赚钱。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了财富的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他们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的几个孩子。他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助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平方米的室内卫生可以得到半美分,打扫10平方米的室外卫生可以得到一美分,给父母做早餐得到12个美分。他们再大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给他零花钱了,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挣!
于是他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活,帮父亲挤一头奶牛,跑运输,包括拿牛奶桶,都算好账,他们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给量化,他把自己给父亲干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记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是他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附近的农民邻居。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一定准时去讨要,毫不含糊地收回53.75美元的本息。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的敏感帮助了洛克菲勒事业的一帆风顺,甚至他一生中重要的几次行动和日后的经营风格在他早年就能看到端倪。
到了洛克菲勒成名之后,他也把这套办法交给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切或者特别事情。
有一次,他15岁的二女儿玛利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等他回来了,知道了玛利亚进过他的公司,惹得他居然在家里少有地大发雷霆。这就是洛克菲勒式的教育方法,因为他要让他的子女们知道一切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自己的成功,而绝不要因为自己是富翁而让他们有任何的依靠。在他的家里,他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自己的妻子做“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家务做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他的整个家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这些都培养了犹太人最早的赚钱本领。要想拥有金钱,不但要学会赚钱,同时还要学会理财和节俭,学会“开源”和“节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