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拉着他去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中国饭菜。以后老板宴请从上海去的剧作家黄佐临时,还请汤沐海作陪。老板成了他的好朋友,将一架望远镜送他,请他转交汤晓丹拍电影外景时用。汤晓丹拿到望远镜后,用它望远处时说:“以后拍大场面的战争片用得着。”这位老板回上海探亲,通过上影化妆组的小马还请我们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原来他的餐馆要开分店,回上海请厨师,许多学了烹调的青年去应聘,那顿晚餐所有的菜都是他们献上的绝招。我的儿子通过绘画和音乐闯世界,别的青年也通过自己的技艺跨出国门。这是改革开放带给青年们的希望。有志者事竟成。
比赛场上的风波惊动卡拉扬
汤沐海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准备,胸有成竹地走进比赛大厅,他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举起指挥棒的时候戏剧性的风波就悄悄掀起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这在汤沐海的际遇中得到证实。
第一轮比赛结果,汤沐海考分第一,理所当然进入第二轮。
就在第二轮比赛开始前,苏联评委突然提出:
“汤沐海已超过比赛年龄,不能继续参加比赛。”
当时评委除卡拉扬外还有6名,3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音乐家,另3名则为苏联和东欧代表,苏联评委意见受到东欧代表支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评委则认为,比赛延期造成的超龄责任不应由汤沐海本人负,认定他应该继续进入第二轮,汤沐海本人也不愿退出。
双方各执己见,只好请卡拉扬出面裁决。卡拉扬住在萨尔茨堡,按惯例只在颁奖时才到场。听到比赛场上出现分歧,他立即乘自己的直升机赶到柏林,准备看汤沐海的第二轮比赛。进入第二轮比赛的共10人,其中有位水平不错的苏联参赛者。
第二轮比赛抽签,汤沐海第一号。一曲终结,汤沐海的考分仍然遥遥领先。卡拉扬根本没有到场。
原来卡拉扬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要先游泳,到现场时就晚了。苏联评委看到汤沐海又是考分第一,气势汹汹地宣称要带着东欧代表退场。他们的想法,只要赶走汤沐海,那位苏联参赛者就稳拿冠军。事情越闹越僵。
卡拉扬这位最高权威冷静地作出决定:
第二天决赛时间推迟,他要单独先看汤沐海指挥。曲目由汤沐海自己定。
汤沐海接到新安排通知,心里有点紧张。一个音乐学院的留学生为了参加国际性的比赛,要惊动世界指挥大师卡拉扬,这不仅是人生少有的奇遇,也是世界乐坛上的一件罕事。那一夜,他太激动了。如果卡拉扬同意他继续参赛,摘取桂冠十拿九稳;如果相反呢?汤沐海不敢往下想。
第二天,汤沐海按时到了比赛场,除乐队外,评委席上没有人。稍后卡拉扬到了。这位大师主动走近汤沐海与他亲切握手,同时间:“指挥什么曲目?”
汤沐海认真回答:
“按比赛规定的《柴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
“OK!”卡拉扬在离汤沐海不远的地方坐下来。那时汤沐海根本不晓得它是卡拉扬的拿手曲目,没有思想负担,正像中国古语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汤沐海指挥结束后,还沉浸在乐曲的悲论中,卡拉扬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轻轻走到汤沐海身边,热情主动地伸出手,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指挥滚烫的手说:“很好,确实不错。”
汤沐海激动地望着站在他面前的和蔼可亲的大师。卡拉扬恢复了平静说:
“比赛中出现的争执没有必要发展下去,那只会伤感情。看了你的指挥,我有个想法,你不要参加比赛了,我有两个安排,第一你在慕尼黑音乐学院毕业后到柏林来跟我学两年,驻团学习和工作。我会写信给中国政府要求延长你的学习期。我不收弟子了,你是例外。”
汤沐海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唯恐漏掉半个字或者领会错了意思。卡拉扬继续深情地说:
“我的第二个打算,邀请你在明年演出季节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正式套票音乐会。”
汤沐海如梦初醒,这时才明白了卡拉扬对他的器重。这给他带来的荣誉和幸福,那是得了第一名大奖也无法比拟的。
那次指挥比赛,第一名空缺。这是卡拉扬这位大师的巧妙安排。
于是,欧洲的新闻媒介以“卡拉扬的关门弟子”这一醒目标题宣传中国留学生汤沐海。记者们提问不断,汤沐海作了如实回答。报纸上登了汤沐海的大幅照片和答记者的话《祖国更需要我》。
汤沐海以自己的智慧、勤奋和魄力,树立起中国留学生的特殊形象。这正是我这个做母亲的一贯希望,汤沐海的来信却谈得很简单:
“妈妈,比赛成功,我很高兴。首先想到的是妈妈,没有您的自幼关怀,我很难有今天。妈妈,我很感激您这位好妈妈……”
在以后的许多次答记者问时,我的小儿子汤沐海总会说上几句“我的妈妈……”这是做母亲的最大幸福。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到慕尼黑工作一个月,也点名要中国留学生汤沐海协助他。当然伯恩斯坦是看到报上宣传才提出的。评论家们说“卡拉扬和伯恩斯坦是当今世界乐坛两大对立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说他们的学术观点是“死对头”。幸运的是这两位大艺术家都同时对汤沐海寄以厚望。中国有句老话:“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何况汤沐海跟随伯恩斯坦整整一个月呢。
汤沐海努力多看、多听、多问……手脑并用忙求知。伯恩斯坦热情随和,不仅对沐海的提问乐于作答,也主动坦诚地透露自己有许多抱负还没有实现,他说:
“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作曲、指挥、为电影配音乐、举办电视音乐讲座……”
伯恩斯坦的言谈轻松自如,特别亲切诚恳。他把比自己年轻31岁的中国青年当作自己的音乐知音。谈呀,谈呀,滔滔不绝,恨不得在短暂的一个月中吐露所有的心声。他带着汤沐海一起认真工作;他与汤沐海一起林间散步;他热情地让记者为他与汤沐海合影。
伯恩斯坦随和、奔放,他对音乐的某些独特见解,使汤沐海很受启发。从伯恩斯坦那里,沐海学到处理各类风格作品的技巧。汤沐海对现代派音乐作品兴趣很浓,这也与伯恩斯坦的影响有关。
英国神父
沐黎1981年去英国后,住在皇家美术学院提供的宿舍里,一个人住,非常舒适。
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去英国攻读油画学位的中国人,因此很受重视。
沐黎英语流利,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出席宴会、舞会,结识了不少英国学术界的朋友、社会名流和其他各阶层人士。在一次餐会上,有位叫布朗的英国神父找到沐黎交谈,越说越投机。他兴致勃勃告诉沐黎说:
“我的住房很大。如果您愿搬去住,我欢迎您。”
沐黎担心房租太贵,负担不起,也不便明说,只好表示“先看看再讲”。
布朗满脸喜悦,约定时间请沐黎去他家玩。沐黎去了后发现,神父的房子确实宽大、豪华,比起学院宿舍不知好多少倍。布朗一再询问他是否愿意搬去。这时,沐黎不得不把自己的担心表达出来。他说:
“真的,我非常喜欢住在您这里,只是可能租金太贵……”
神父很通情达理,说:
“只要您愿意搬来,租金可以按您在学校的标准付。您不在的时间,还可以免交租金。”
沐黎听了,愉快地表示感谢。
神父说:
“这是友谊。我的房子,不轻易租给我不喜欢的人住。”
沐黎在布朗神父那里,一直住到离开英国回国,两人结下深厚友谊。沐黎说:“可能布朗起先并不知道我会每年大跑三次(暑假三个月、圣诞假一个月、复活节假一个月)。我外出旅游的5个月不用付房租。一年实际才付7个月的租金。布朗神父是很讲信用的,说过不住不交租金,就不改口。这对我也算是经济上的支持。”
所以,每每谈到英国时,沐黎总会想到正直、豁达、宽厚、言而有信的布朗神父。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跻身十五位优秀画家行列以后
跻身十五位优秀画家行列以后
如果说我的小儿子汤沐海在参加卡拉扬基金会举办的国际比赛中引起风波,震动柏林乐坛,那么,我的大儿子汤沐黎在1983年被评为英国当年十五位优秀画家之一,在伦敦引起的轰动更为惊人。十五位画家中汤沐黎是唯一的中国人。那次评选活动后,英国极富权威性的彼德·莫尔斯基金会还专门为十五位画家,在利物浦市立美术馆和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道格拉斯·海德美术馆举行盛大联展。
画展期间,汤沐黎又结识了许多崇拜他和喜欢他的绘画的人,有的请他为自己或家人画像,有的订购他的风景画,还有的请他去家里做客……朋友和画商还为他召开酒会,庆祝他在英国的成功。
应邀作客
汤沐黎早在评选活动前就受到在伦敦的英国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的热情宣传,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英国的艺术爱好者特别喜欢购买他的油画,尤其皇室贵族常邀请他去自己的领地考察或度假。评选为十五位最佳画家后,知名度当然更高。
表特侯爵是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的直系,他在苏格兰的一个岛上拥有自己的城堡。他执意邀请中国画家汤沐黎去城堡玩。那个岛非常大,岛上的一切在画家眼里显得格外苍劲有力,大自然的秀美中又带些野味、神秘。
城堡也很大。里面除了住着侯爵的亲人外,还有大批工作人员、侍从。城堡里有座家庭教堂,规模可与城市公用大教堂相比。
侯爵家的游泳池建在室内,仿佛地下室。池里矗立着许多柱子,人在水中,穿梭于柱子缝间,非常有意思。水温适当,水质很好。沐黎自幼喜欢游泳,几乎天天都花一些时间游泳。“侯爵家人无论男女,最喜欢的还是骑马。他们骑马,一定要换上特制的绅士骑装,戴上高帽子,就像外国影片中看到的那样神气、威风。沐黎在牧场劳动时,偶尔上过牛背,他原以为骑马和骑牛上下差不离,孰知经过几次才觉得“不上马背,不知马难骑”。
侯爵家专门雇了有祖传经验的养马能手,侍候良种骏马。除每天给马喂精饲料外,还讲究科学喂食。真是,贵族们的家畜比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得还要好,这让沐黎心里格外酸涩。养马场的能手们则认为“马靠人养,人靠马活,天经地义”。
主人们一日三餐,均属搭配适当的山珍海味。早餐,一定送到床上进食。沐黎是贵客,当然也享受这种待遇。他穿着漂亮的豪华睡衣,坐在金碧辉煌的宽大帐幔里享用早餐。沐黎吃着,想着……那还是小时候生病了,妈妈才把稀饭、面条端到床边,让他坐起来吃……在英国,坐在床上吃早餐,却成为“贵人”的常习……
岛上有很大的人工养鱼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