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不能给我们进攻以实际支持,只能勉强防守而已。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建立一支庞大的航空部队,不仅可以支援我们的战斗还可以给他们以实质性的打击,这样更加符合我们机械化的作战思想,给机动的机械化部队随时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甚至在以后我们可以轰炸他们本土。

  我在向大家说出我们扩大空军的想法后,在见识日军那庞大威力十足的轰炸编队后,都认识到我们的航空部队必须强大起来。不仅仅要靠买飞机更要自己造飞机才行,飞行员要大量的培养起来,空战中飞机和飞行员的消耗非常大,必须做好一切后备的准备工作,宁可人等飞机不可飞机等人,现在的航校必须扩大起来。要想尽一切办法邀请所有可以邀请回的航空方面的华人华侨以及中国航空界的科技人员和外国航空专家。

  我看着王助的简历,有些兴奋,这是史密斯的好友韦斯特维尔德专门写信介绍给我。他在1908年8月奉派赴英国学习。他和巴玉藻、王孝丰、曾治经等九人由清廷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在出洋考察时带往英国。1910年先入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就读,又进维克斯工厂实习。他们后来又进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15年毕业后留在英国监造中国国订购的“应瑞”与“肇和”两艘军舰。因欧战战火蔓延,王助和巴玉藻等四人奉命转赴美国深造。到美国后,先学习飞行技术,进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在课程十分繁重的条件下,王助与巴玉藻仍主动去寇蒂斯和通用等飞机工厂实习,而且非常认真,从设计、制造到钳工、锻工等技艺无不刻苦锻炼。1916年6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三人均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韦斯特维尔德曾经和好友威廉·波音研制了一架飞机B·W—Ⅰ型,但是飞机在起飞的时候有些故障所以美国军方不愿意定货。在1917年韦斯特维尔德参加一战后威廉·波音把公司改为波音公司,韦斯特维尔德是王助的同班同学,所以在走后推荐王助成为波音的第一任总工程师。经过多次改进,王助设计出一架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成功地通过了试飞。该机作为波音公司制造成功的第一架飞机和开辟美国第一条航空邮政试验航线的飞机而载入史册。美国海军部认为这种飞机兼具巡逻艇和教练机的双重功能,一次就订购了50架,新成立的波音公司从此开始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

  王助和巴玉藻的实践经历和成就,使他们得以路身于美国航空界先驱者的行列。王助本来可以在波音公司继续工作,干出一番大事业,但他很快离开了。起因是“B&W—C”型水上飞机试飞时,由于美国军方的种族偏见,不让他进入试验现场,他因此愤而辞职。他和巴玉藻等这批有才华的青年早已立志回国建厂,要为自己的祖国设计和制造飞机,于1917年冬毅然回国。王助他们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留学归国的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我看完了后拿起让我们的情报人员收集的王助回国的情报,1918年王助向海军部申请建立小型飞机场的建议得到批准,在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内,创办了我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后改称为海军制造飞机处。任命巴玉藻为主任,王助、王孝丰、曾治经为副主任,并批准了开办费5万元。由于当局者对制造飞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且购买外国飞机还可以取得回扣,因此制造飞机的计划和经费极难批准,原批准的开办费始终未曾拨下。在这种条件下,飞机制造根本无法按计划进行。王助等人利用原有造船的机器设备,集中优秀技工,进行专业培训;筛选国产材料,测试物理性能;吸收欧美技术,改革创新;殚思竭虑,闯过道道难关,终于1919年8月为中国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试飞时因操纵不当,飞机失速侧滑坠水,人存机毁。飞机工程处第二年又制造出同型飞机一架,顺利通过了试飞。以后每年设计新机1~2架,从1918—1930年的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架,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使马尾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由于飞机工程处重视质量和人才培训,飞机的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性能并不低于同时代欧美各国的产品。例如,1928年7月制成的“海鹰”和“海雕”号水上鱼雷轰炸机,总重2500千克,最大时速18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800米,爬升率为161米/分,装有机枪机炮,携带炸弹8枚后还能带鱼雷。1930年制成的“江鸿”号飞机,曾由福建马尾飞至汉口,经受了长途飞行的考验,显示了我国当时较高的飞机制造水平。

  王助后来升任后又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上校参事,这是当时航空署最高的技术级别。在去年和美国合资建杭州飞机制造厂第一监理,为中方最高负责人。情报最后显示飞机厂以维修为主和极少量的生产和研究任务。王助为人严峻,基本不参与政治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但是对政府的黑暗腐败有些无奈,政府经常克扣研究经费,对他们提出的量产飞机均被拒绝,原因并不是中国的飞机不好而是从外国购买飞机可以吃到不少回扣。而好友巴玉藻1928奉命赴柏林参加国际航空展览会,并考察德、法、英、比各国航空事业。1929年初,经日本回国。巴玉藻返回马尾不久,突患脑疾,6月不治而卒,终年不满37岁。风华正茂,赍志以终,令人痛惜。经名医诊断为脑中毒,疑遭外人暗算,让王助伤心不已。

  从各个方面的情报显示来看他们只能算是一个研究机构,虽然各个方面非常的困难但是却以自己的努力来跟上国际发展的趋势。经过他们的努力使得我们在航空领域还有一线生机,在我了解德国强大航空业后让我认识到他们和这种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不是一下可以弥补的,但是他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向外国学习态度非常适合我们新的飞机厂的领导人。我们第一条生产线是引进美国的,他对美国非常的熟悉,对他们的技术人员的合作有非常好的关系。由于韦斯特维尔德正在中国我马上他出面并派出了我们的官员一起去邀请他来黑龙江工作。

  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办事处高效的运作起来,不仅宣传我们和日军的大战取得的战果,坚定了华侨支持我们抗战的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到的任务邀请所以有技术的在外的中国科学家和愿意到中国的外国技术人员。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在外的航空专家和科学家都接到了我们的邀请,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研究环境和条件,表明会给所以的科研人员最大的照顾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清楚的说明了我们现在的研究条件还无法和这些强国相比,我们会逐渐加大对研究的投入,我们热切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回国创业,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我们可以考虑让大家保留在外国的工作、住房等等,如果希望回国的可以先考察我们的环境,如果觉得可以适合回国的工作我们非常欢迎,如果不适合我们也希望大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国家都继续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我们邀请在外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和在外的科学家心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对我们的先考察再决定是否回国工作的建议非常的心动,怎么多年来在外学习不就是看见自己的祖国太落后,下定了决心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改善祖国的落后的状态。很有一部分准备学了就回国服务,还有的是因为中国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根本没有涉及,没有任何的研究的条件被迫呆在外国研究。更有的人曾经回国创业目睹了中国政治的黑暗,对科学研究和国内的生产毫不关心,他们更愿意购买外国的同样的产品而不是中国制造的,虽然两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甚至中国的还要便宜很多。他们正是有了种种的顾虑才在外国定居下来研究,而没有回到祖国,我们现在提供了这种机会让他们非常的动心,毕竟外国不是自己的故乡,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事实。在外国虽然在学术研究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可是外国人对华人的歧视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经为他们作出的贡献而减弱,反而不时爆发排外的浪潮,在外国要找工作也比当地人困难的多,虽然他们能力远比不上我们的留学生和科学家。这一切让海外的中国人格外的牵挂祖国和家乡,在外的科学家都有一颗渴望抱国的热情,是这个愿望支持他们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表明了华人并不比世界上的任何人差,现在机会就在面前,他们如何不激动?

  由于在外的科学家非常的多,我们要求他们选出各地的华人代表他们回国参观,他们的各种费用我们负责,要是有吸取的个人也可以回国看看,我们出往反的路费。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大批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在我们的组织下回国参观。我们为他们的到来进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让他们在官员的陪同下任意的参观我们几乎所以的地方。在带他们观察老百姓的生活并在老百姓家中做客后他们感叹到,在中国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真不容易啊!在东北大学他们看到的门类齐全的研究所让他们大吃一惊,很多研究课题都是跟踪世界的最先进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还没有进入到和外国同样的水平但也非常的有深度,中国很多方面的知名科学家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他们的身影。甚至很多专家看到正在建设的内蒙古冶金联合厂和新开发出来的油田让他们尤为惊讶,这种建设规模在外国也不多见,在行程中到处可以看见正在兴建的各种工厂和忙碌的人,有别与其他的地方,他们的行人走路的节奏非常快,都高效率的工作,政府提倡有能力的工厂学习欧美流水作业,那些国防和关系民生的工厂都已经实现全天生产。对工人最底的工资和节假的休息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对那些严酷压榨剥削工人的工厂指定了严格的处罚制度。

  他们在回国的时候路过中国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的重视是在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原本以为参观现象的都是政府安排的,那里知道所以的地方都一样,走在街上无论进那家,只要说是政府邀请的客人他们都非常的热情,在考察的人员问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时,陪同的政府官员说,这些吃的都是政府出钱,不会增加任何人的负担的。在这里老百姓对政府和军队是非常的爱戴,军队也没有其他军队的嚣张跋扈,对所以的人都非常友好。考察团成员简直不相信看到的一切,在南京政府还在剿共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做到了从日本人手里保卫建设了家园,他们也是中国人,也是从中国出去的,深知中国的现状,看到了这里的景象怎么能不激动不鼓舞?在他们为期一个月的详细的考察后,都迅速的回到国外,向那些等待他们消息的海外的科学家讲述了所见的一切,并积极的邀请他们一同回国创业,大批的科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