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孙子席鹿笙继任。三代汇丰买办,世所罕见,席家人带出了整整一个银行界的“洞庭邦”,大清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有利银行、华比银行、麦加利银行、正金银行、三菱银行……到处都有与席家沾亲带故的东山人的痕迹。以至上海的银行界有了这么一名行话:“徽邦人最狠,什么钱(都)敢吞;见了东山邦,还得忍一忍”。而席家在太湖之畔建造的席家花园,雕樑画栋,奇松怪石,古朴儒雅,让人留连忘返。席家的私家菜,一经打造推广,成了风靡上海的美食。这是一个颇有经商传统的地方,以后沈莱舟到上海发家,与这样一个传统、这么一种氛围,与“翁席刘严”这四大家的帮衬,还是颇有关系的。
…
寻梦1(2)
…
东山距上海并不遥远。现在从上海开车到东山,用不到2个小时。但当时却是河网阻隔,困难重重,最便捷的交通就算是坐船了。从东山进太湖再到淀山湖、经苏州河随流而下,顺利的要花上3、4天的时间。其实,苏州河的正式名字叫吴淞江,上海开埠以后,西方人到上海越来越多,由于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介绍过苏州,并把苏州赞誉为“东方的威尼斯”,苏州在西方人心目中无异于人世间的天堂。当西方人得知坐船沿着吴淞江便可由上海直达苏州,便将这条河称之为苏州河,一叫就叫开了,吴淞江的本名反倒被人慢慢遗忘了。
沈翁氏带着两个孩子在东山沈家老宅里艰难度日,沈莱舟4岁开蒙,沈翁氏无钱为他请老师,便将他送到私塾当富家子弟的伴读,回到家里还得拾柴捡菜放羊,一刻也没有停歇。沈莱舟知道生活的艰难,读书非常刻苦,他的字写得很好,现在恒源祥的老总刘瑞旗手里珍藏着文革中沈莱舟写的两份检查,就是在那种年月,在那样的条件下,他的一手小楷也写得工工整整,很见功力。同时,古文古诗也背得很熟,一直到他晚年,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孙女沈万红还常听到沈莱舟悠闲自得地坐在沙发上,背诵起杜甫的“三吏”、“三别”……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但沈翁氏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这一日她将年仅6岁的沈莱舟叫到自己身边,说是要教他做饭。沈莱舟人长得颇为矮小,沈翁氏就叫他爬到灶头上看自己下米倒水,看自己放盐炒菜,累得满头大汗……炉火熊熊,饭在锅里煮着,沈翁氏便坐在灶前,她将沈莱舟抱在自己怀里慢声细气地对他说:“唉,孩子,如果长大了你别的生意做不来,便去做饭师傅。无论如何这饭总是要吃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做饭师傅是不会饿死的……唉,母亲也不能帮你什么,只能教给你这点吃饭的手艺……”沈莱舟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用心地学着做饭烧菜的手艺,以后他成了百万富翁,只要一提起母亲的这番话,便泪流满面……
由于经年累月的操劳,沈翁氏得了风瘫,只能躺在床上,生活过得更加艰难,放在上海小铺子里的本金也一点一点拿过来花了。沈汝舟被送到上海去学生意,靠席家东山邦的信誉进了钱庄。沈汝舟从学徒干起,做到挡手,最后做到襄理经理,但他身体不太好,人又不思进取,40多岁便退休回家,这时母亲早已去世,他在东山置了几亩薄地收租为生,自己住在苏州,倒也是一生平安,寿终正寝,自然这是后话。
沈莱舟在家乡又待了几年,1908年他刚满14岁,母亲狠狠心,送他到上海一个远房亲戚翁子英开的久康洋杂货号里去学生意。母亲用土布为他做了一身短衫,这是做学徒的标准打扮。但她还是在灯下细裁慢缝用崭新的士林蓝布替他做了一套长衫,这是先生的打扮。母亲全部的寄托,满心的希望,就是要他从学徒当起,最后穿长衫,做一个先生。临走的时刻,母亲又颤颤巍巍地从枕头底下掏出了8块银元递给了他,说是给他的救命钱,情急之中,万不得已才可拿出来花……他藏着还留有母亲体温的银元,拎着盛满着母亲全部心血和希望的竹编元宝篮,来到了上海。上海是他的寻梦之地。他要当一个先生,他一定会当一个先生。他仰着头,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稚气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
寻梦2(1)
…
沈莱舟栖身于久康杂货号,备受翁子英的欺辱。他行侠仗义,博得了大先生的敬重。大先生教他学习英语,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洋泾浜,一条贯穿上海市中心的小河浜。上海开埠以后,填浜筑路,俗称洋泾浜,现在便是大名鼎鼎的延安路。
洋泾浜路棋盘街(即河南中路)一带,也就是现今威斯汀大酒店的所在地,一个世纪前是一排平房。这里坐北朝南有一家二开间门面的商号,这便是翁子英开的久康洋杂货号。
将店开在这里,应该讲翁子英还是很有眼力的。这里是法租界与英租界的交汇处。朝北走上几条马路,便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南京路。而往南穿过洋泾浜路和法大马路(即金陵路)便是老城厢,属于华界,同样也是上海人口最密集、最繁华的地方。
而往东走不远之处便是外滩,上海重要的港口码头银行洋行全在这儿。这里地处要冲,华洋杂居,地段是再好不过的了。
久康洋杂货号是一个货栈式的商号,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经营的商品在当时而言是相当前卫的,毛毯、绒线、玻璃制品、建筑五金、洋钉、洋火、洋蜡烛……绝大多数的商品都和洋字沾边,尤其是玻璃制品和建筑材料,都还是从海外进口的,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货,在这样一家商号里当学徒,应该讲对沈莱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前已说过,沈翁氏与翁子英是堂姑侄,排排辈分,沈莱舟还是翁子英的表弟,但翁子英一点也不讲情面,整天阴沉着脸,待人非常刻薄。沈莱舟先生的小儿子沈光权回忆说:父亲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自己又是苦出身,一辈子始终记得的是人家对他的恩德,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但唯独提到翁子英却耿耿于怀,几次说过,翁子英不是一个做大老板的料,没有派头,对人不厚道,尤其是对手下的人非常刻薄……他容不得人,留不了才。年仅14岁的沈莱舟要在这样一个老板手下开始自己3年的学徒生涯,不知是否能圆自己做一个先生的梦!
3年的萝卜干饭吃得非常辛苦。说是学徒,实际上翁子英是为自己添了一个不拿工资的佣人,店堂里的以及家里的活,沈莱舟样样都得干,而在3年学徒期间,除了理发洗澡每月1块钱的月规钱外,是没有任何工钿的。沈光权回忆:父亲曾这样对他们讲过,每天一早起来,收拾好铺盖,第一件便是扫地擦柜台,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门售的货一包一包整理好,接着便是卸门板,开门迎客。店里的事干完了,马上要赶到老板翁子英家里,替他倒马桶、抱小囡、买菜、服待老板娘……总之,样样事情都得干。中午的时候,便站在一边替大先生、小先生、大师兄、小师兄盛饭,一一都得照顾到,轮到自己最后只好吃点剩菜剩饭。晚上上好了门板,还要盘货,将一天的买卖一一盘点清楚,一直做到连老板也觉得没事可干了,才拿出铺盖在柜台上一铺躺下睡觉,又帮老板省掉了一个看门守夜的……周而复始,只有春节才可以歇上几天。
沈莱舟是一个有心人,他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大先生。3年学徒,他勤干细学,哪些货利大,哪些货好销,他摸得清清楚楚。更要紧的是他还将进货出货的上家下家,一一盘点得明明白白。这就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年的学徒生涯很快便过去了,这时候外面的世界、整个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了,插在老城厢小东北、老北门等城楼的黄龙旗被摘了下来,新的民国诞生了。然而就沈莱舟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后脑勺上盘着的辫子剪去了,换了一个板寸头。
母亲从小就教给他做饭的手艺派上了用场。沈莱舟用节省下来的月规钱买了点菜,做了一桌菜,还破例买了瓶老酒,算是谢师,请翁子英和诸位先生饱餐了一顿。酒足饭饱,翁子英总算露出了笑脸说话了:“莱舟呵,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个手艺,菜做得不错。不过嘛……”他抬头望了望毕恭毕敬站在一旁的沈莱舟,脸又阴了下来:“按照规矩,3年学徒期满还得谢师1年。”沈莱舟的头一下子涨了开来,翁子英的这番话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就是他还得帮翁子英白干一年!
…
寻梦2(2)
…
就在这一年里,沈莱舟碰到了一件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的事情。
久康洋杂货号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一天,翁子英从外面请来了一个“大先生”。所谓“大先生”,也就是账房先生。这位大先生对沈莱舟先生影响巨大,说到他,沈莱舟也从不提及他的名姓,而总是尊称为大先生。那么我们也姑且叫他大先生吧。
这位大先生学问很深,自视颇高,尤其可贵的是说得一口好英文。但是大先生也有一个毛病便是好赌,喜欢搓麻将推牌九,赌瘾一上来,怎么劝也劝不住。
法租界治安很严,除了指定几家赌场,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允许赌钱。但法国人入乡随俗,为了照顾中国人的习惯,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五破例开禁,而寻常百姓搓搓麻将,推推牌九,赚几个小钱,一年四季也就是开赌这么几天。
其实大先生平日里还是悄悄地约上几个同好在家里搓上几局麻将的。这一天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先生将几个赌友约到了不知谁家的店堂里,几个人越赌越来劲,吆喝声越来越大,麻将牌也搓得哗啦哗啦响。碰巧有几个安南巡捕巡夜从店堂门口经过,一听里面哗啦哗啦的声音,晓得有人在这儿聚赌,便将店门敲开了,人赃俱获,不由分明便将大先生等一行人捉将过去,关进了巡捕房的拘留所。
这一关非同小可。因为按照法租界的规矩,当天夜里抓了些什么人,什么原因,第二天是要统统见报的。虽说事情并不严重,但一旦见报,一个人的名声就彻底毁了,再想要在法租界找工作可就难上加难!
大先生在号子里急得团团转,看守号子的是一个中国巡捕,便对他讲:这也不过是小事一桩,破点财就能搞定。你只要托人送过来8块大洋即刻便可以交保出去……大先生一听,喜出望外,当即修书一封,让巡捕差人送到棋盘街久康洋杂货号,去找睡在店堂里的沈莱舟,让沈莱舟叫老板翁子英出钱作保……
当差的来到了久康洋杂货号后,果然找到了沈莱舟。沈莱舟拆开书信一看,晓得大先生出事了,再细细一想,眉头皱了起来:他想,翁子英是个非常刻薄的人,一定不会出钱保一个下人。再说为这事半夜里去敲他房门,弄得不好自己也会卷铺盖走人。怎么办呢?再一想,咦,自己不是正好有8块银洋吗?这还是离开家乡来上海时母亲塞在自己口袋里的,这是自己的保命钱,3年多了,一直也舍不得用。现在大先生有难,正好拿它来派用场。他毫不犹豫地掀起铺盖,从铺盖的一个角里取出了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8块银洋交给了当差的,同时修书一封作保。然后再从衣袋里掏出几个角子谢过了当差的,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