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入篱门为太远,宜以六门为断。”诏曰:“六门之内,士庶甚多,四时尝,
俱断其哭。若有死者,棺器须来,既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也。致斋日,宜去庙二
百步断哭。”
四年,何佟之议:“按《礼》,未祭一日,大宗伯省牲镬,祭日之晨,君亲
牵牲丽碑。後代有冒暗之防,而人主犹必亲奉,故有夕牲之礼。顷代人君,不复
躬牵,相承丹阳尹牵牲,於古无取。宜依以未祭一日之暮,太常省牲视镬,祭日
之晨,使太尉牵牲出入也。《少牢馈食》杀牲於庙门外,今《仪注》诣厨烹牲,
谓宜依旧。”帝可其奏。佟之又曰:“郑元云:‘天子诸侯之祭礼,先有尸之
事,乃迎牲。’今《仪注》乃至荐熟毕,太祝方执瓒地,违谬若斯。又近代
人君不复躬行礼,太尉既摄位,实宜亲执其事,而越使卑贱太祝,甚乖旧典。
愚谓祭日之晨,宜使太尉先行献,乃後迎牲。”帝曰:“尸本使神有所附,
今既无尸,将安设?”佟之曰:“如马、郑之意,虽献尸,而义在求神。今
虽无尸,求神之义,恐不可阙。”帝曰:“此本因尸以祀神,今若无尸,则宜立
广求之所。”义乃定。佟之曰:“《祭统》云:‘献之属,莫重於’。今既
存尸卒食之献,则鬯之求,实不可阙。又送神更,经记无文,宜依礼革。”
奏未报,而佟之卒。後明山宾复申其理。帝曰:“佟之既不复存,宜从其议也。”
自是始使太尉代太祝行而又牵牲。太常任又以未明九刻呈牲,加又太尉酒,
三刻施馔,中五刻,行仪不办。近者临祭从事,实以二更,至未明三刻方办。
明山宾议,谓“九刻已疑太早,况二更非复祭旦”。帝曰:“夜半子时,即是晨
始。宜取三更省牲,馀依《议注》。”又有司以为三牲或离弋,依制埋瘗,猪
羊死则不埋,请议其制。司马等议,以为牲死则埋,必在涤矣。谓三牲在涤死,
悉宜埋,帝从之。
五年,明山宾议:“樽彝之制,《祭图》唯有三樽:一曰象樽,周樽也;二
曰山,夏樽也;三曰著樽,殷樽也。徒有彝名,竟无其器。直酌象樽之酒,以
为瓒之实。窃彝重於献,不容共樽,宜循彝器,以备大典。按《礼器》有六
彝,春祠夏礻勺,用鸡彝、鸟彝。王以瓒初,后以璋瓒亚,故春夏两祭,
俱用二彝。今古礼殊,无复亚,止循其二,春夏鸡彝,秋冬彝,庶礼物备也。”
帝曰:“鸡是金禽,亦主巽位。但金火相伏,用之通夏,於义为疑。”山宾曰:
“臣愚管,不奉明诏,则终年乖舛。按鸟彝是南方之物,则主火位,木生於火,
宜以鸟彝春夏兼用。”帝从之。
七年,舍人周舍以为“《礼》‘玉辂以祀,金辂以宾’,则祭日应乘玉辂。”
诏下其议。左丞孔休源议:玉辂既有明文,而《仪注》金辂当由宋、齐乖谬,宜
依舍议。帝从之。
天监十六年,诏曰:“夫神无常飨,飨於克诚,所以西邻礻勺祭,实受其福。
宗庙祭祀,犹有牲牢,无益至诚,有累冥道。自今四时尝外,可量代。”八座
议:“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八座又奏:“既停宰杀,无复省牲之事,请立省馔
仪。其众官陪列,并同省牲。”帝从之。十月诏曰:“今虽无复牲腥,犹有脯
之类,即之幽明,义为未尽,可更详定,悉荐时蔬。”左丞司马筠等参议:“大
饼代大脯,馀悉用蔬菜。”帝从之。又舍人朱异议:“二庙祀,相承止有一羹。
盖祭祀之礼应有两羹,相承止於一,即礼为乖。请加熬油莼羹一。”帝从之。
於是起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座。月中再设净馔。自是讫於台城破,诸庙遂不
血食。
陈制:一岁五祠,谓春、夏、秋、冬、腊也。每祭共以太牢,始祖以三牲首,
馀唯骨体而已。
後魏孝文皇帝太和六年十一月,将亲祀七庙,有司依礼具仪。於是群官议曰:
“昔有虞亲虔,祖考来格,殷宗躬谒,介福攸降。大魏七庙之祭,依先朝旧事,
多不亲谒。今陛下孝诚发中,思亲执祀,稽合古义,礼之常典。臣等谨按旧章,
并采汉、魏故事,撰祭服冠履牲牢之具,洗簋俎豆之器,百官助祭位次,乐
官节奏之引,升降进退之法,别集为亲拜之仪。”制可。於是帝乃亲祭。其後,
四时常祀皆亲之。十六年诏曰:“夫四时享祀,人子常道,然祭荐之礼,贵贱不
同,故有邑之君,祭以首时,无田之士,荐以仲月。况七庙之重,而用中节者哉!
自顷尝之礼,颇违旧义。今将仰遵远式,以此孟月特礻龠於太庙。但朝典初改,
众务殷凑,无遑齐,遂及於今。又接神飨祖,必须择日。今礼律未宣,有司或
不知此,可敕太常令克日以闻。”又诏罢寒食飨。
致堂胡氏曰:“四时之祀,天子用孟月,礼之正也。若寒食,其始既不出於
先王,其节或跨乎仲季,非天子之所宜行也。苟以为祖宗常行,有其举之,莫敢
废也,盍亦择礼之中否而行之欤!寒食之祀,始於晋人思介之推之焚死,为之不
火食。然则有天下国家者,以是日祀其祖考,可谓不经之礼。虽祖考行之而未暇
革,今而革之,去非以从是,何不可之有?魏孝文断然行之,不胶者,卓矣。”
北齐制:春祠、夏礻龠、秋尝、冬,皆以孟月,凡四祭。每祭,室一太牢。
武成帝始以皇后亚献。河清中,定令四时祭庙及元日庙庭,并设庭燎二所。
後周之制:其四时祭各於其庙,亦以皇后亚献,其义与北齐同。所异者,皇
后亚献讫,后又荐加豆之笾,其实菱、芡、芹菹、兔醢,冢宰终献讫,皇后亲彻
豆,降还版位,然後太祝彻焉。
隋四时之祭,各以太牢。四时荐新於太庙,有司行事,而不出神主。之
礼,并准时享。
唐四时各以孟月享太庙,室各用一太牢。若品物时新堪进御者,有司先送太
常,令尚食相知,简择务令洁净,仍以滋味与新物相宜者配之。太常卿及少卿一
人奉荐太庙(卿及少卿有故,即差五品以上摄)。有司行事,不出神主。仲春荐
冰,亦如之。
元宗开元十五年敕:“享宗庙,差左右丞相、尚书、嗣王、郡王摄三公行事,
若人数不足,通取诸司三品已上长官。自馀祭享,差诸司长官及五品以下清官。”
二十三年令:“今後有大祭,宜差丞相、特进、少保、少傅、尚书、宾客、御史
大夫摄行。”二十五年敕:“太庙每至五飨之日,应摄三公,令中书门下及丞相、
师傅、尚书、御史、大夫、嗣王、郡王中拣择德望高者通摄,馀司不在差限。”
二十七年制:“宗庙致敬,必先於如在,神人所依,无取於非族。其应太庙五享,
宜於宗子及嗣、郡王中拣择有德望者,令摄三公行事。其异姓官,吏不须差摄。”
二十三年,正月敕文:“宗庙致享,务在丰洁,礼经沿革,必本人情,笾、豆之
荐,或未能备,宜令礼官、学士详议具奏。”太常卿韦纟舀奏:“宗庙之奠,每
座笾、豆各加十二。又酒爵,制度全小,仅无一合,执持甚难,请稍令广大,付
尚书省集众官详议。”兵部侍郎张均等议曰:“按旧制,一升曰爵,五升曰散。
《礼器》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此明贵小贱大,示之节俭,
岂可舍先王之遗法,徇一时之所尚,废弃礼经,以从流俗,裂冠毁冕,将安用之?”
太子宾客崔沔议曰:“祭礼之兴,肇於太古,人所饮食,必先严献。未有火化,
茹毛饮血,则有毛血之荐;未有麴ろ,污樽А饮,则有元酒之奠。施及後王,礼
物渐备,作为酒醴,伏其牺牲,以致馨香,以极丰洁。故有三牲八簋之盛,五齐
九献之殷。然以神道至元,可存而不能测也。祭礼至敬,可备而不可废也。是以
毛血腥焰,元樽牺象,靡不毕登於明荐矣。然而荐贵於新,味不尚亵,虽则备物,
犹存节制。故《礼》云‘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备物之
情也。又曰:‘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
物备矣’。此节制之文也。、俎、笾、豆,、簋、樽、之实,皆周人之时
馔也,其用通於宴享宾客。而周公制礼,咸与毛血元酒同荐於先。晋中郎卢谌,
近古知礼者也,著《家祭礼》,皆晋时供食,不复纯用旧文。然则当时饮食,不
可阙於祀祭明矣,是变礼文而通其情也。我国家由礼立训,因时制范,考图史於
前典,稽周、汉之旧仪。清庙时享,礼馔毕陈,用周制也,而古式存焉。园寝上
食,时膳具设,遵汉法也,而珍味极焉。职贡来祭,致远物也;有新必荐,顺时
令也。苑囿之内,躬稼所收,狩之时,亲发所中,莫不割鲜择美,荐而後食,
尽诚敬也。若此至矣,复何加焉。但当敕祭,祭如神在,无或简怠,增勖虔诚。
其进珍羞,或时物鲜美,考诸祠典,无所漏略,皆详择名目,编诸甲令,因宜
而荐,以类相从,则新鲜肥浓,尽在是矣,不必加於笾豆之数也。至於祭器,随
物所宜。故太羹,古食也,盛於。,古器也。和羹,时馔也。盛於。,
时器也。亦有古馔而盛於时器,故毛血盛於盘,元酒盛於樽,未有荐时馔而追用
古器者。古质而今文,便於事也。虽加笾、豆十二,未足以尽天下美物,而措诸
清庙,有兼倍之名,近於侈矣。又据《汉书·艺文志》,墨家之流,出於清庙,
是以贵俭,由此观之,清庙之不尚於奢,旧矣。太常所请,恐未可行。又称酒爵
全小,须加广大。窃据礼文,有以小为贵者,献以爵,贵其小也。小不及制,敬
而非礼,是有司之失其传也。固可随失正,无待议而後革。未知今制,何所依
准?请兼详古式,据文而行。”止曰:“享祀粢盛,实思丰洁,不应法制者,亦
不可用。”於是更令太常加品味。韦纟舀又请:“每室加笾、豆各六,每四时异
品,以当时新果及珍羞同荐。”制可之。又酌献酒爵,上令用药汁一升,合於古
义,而多少中,自是常依行焉。二十四年敕:“宗庙祭享,笾豆宜加獐、鹿、
鹑、兔、野鸡等料,夏秋供腊,春冬供鲜。仍令所司祭前十日,具数申省,准料
令殿中供送。”天宝三载诏:“顷四时有事於太庙,两京同日告享,虽卜吉辰,
俱遵上日,而义深如在,礼或有乖。自今以後,两京宜各别择吉日告享。”五载
诏:“祭神如在,传诸古训,以多为贵,著自礼经。率之仪,盖昔贤之尚质;
甘旨之品,亦孝子之尽诚。既切因心,方资变礼。其以後享太庙,宜料外每室加
常食一牙盘。仍令所司,务尽丰洁。”
贞元九年,太常博士韦彤、裴堪等议曰:“谨按礼经,前代故事,宗庙无朔
望祭食之仪,园寝则有朔望上食之礼。国家自贞观至开元,修定礼令,皆遵旧典,
至天宝十一载三月,初别令尚食,朔望进食於太庙,自太庙已下,每室奠飨。其
进奠之礼,内宫主之,在臣礼司并无著令。或云当时祀官王,不本礼意,妄推
缘生之义,请用宴私之馔。此则可荐於寝宫,而不可渎於太庙,一时之制,久未
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