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都有童年时代,当时对自己的玩具或者跟小朋友一起玩,非常执著,也极有兴趣,只要有人陪自己玩,从早到晚不吃不喝都可以。但现在一想起来,那时候的执著确实有点愚痴。我自己在读小学时,每天都跟几个小朋友玩耍。天黑回家时,因为同住的老师非常严厉,我到了门口就特别害怕,不敢进去,心里默默地发誓:“假如今天没有打我、骂我,明天以后,我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了!”好不容易打开门,如果他没有严厉地骂我,我就很高兴,但是到了第二天,又不知不觉地出去了。这种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回,至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仍能想起一次又一次担惊受怕的情景。也许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同样,我们对六度万行、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等善法,也要有如是的兴趣。有些人说:“什么都不要执著,对善法不执著,对恶法也不执著,一切安住在空性当中、禅宗的妙用当中、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当中……”说得非常好听,但刚开始的时候,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对善法的执著不能舍弃,对恶法的执著一定要舍弃。我们很多人毕竟是初学者,还没有达到等净无二或现空无别的境界,所以对善法的欢喜心不能间断。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对闻思修行等善法的兴趣,一定要越来越增上,若能认识到善法的重大意义,则会如同进餐一样,每天都毫不间断,将力量全部投入,精勤不息。”如果听了佛法的只言片语,便开始什么都不执著,什么善法也不行持,这是魔王波旬在给你造违缘,所以务必要小心。
我们对善法的喜乐,应该像小孩喜欢玩耍一样,兴趣越来越浓厚。《佛典故事》中记载:一次佛陀外出看见一群人,他们奉了国王之命,出城采花以装饰王宫。当他们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时,生起无比欢喜心,宁愿受到各种惩罚,也要把刚摘的鲜花供养佛陀,乞求佛陀接受。佛陀问:“如果你们真被国王惩罚了,那该怎么办?”他们都说:“我们决不后悔!纵然被砍头,仰仗佛陀的功德力,也不会堕恶趣,必定会生于善处。”后来佛陀接受了供养,并摄受他们,传授佛法,让他们发心,最后授记道:“汝等当得作佛,名号均为妙花如来。”
所以遇到善知识或者善法时,自己的信心和欢喜心非常需要。如果有一种欢喜心,那么行为肯定会如理如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相。有些人总抱怨什么验相都没有,其实如果你白天晚上对佛法都有欢喜心,始终觉得佛法非常了不起,心里不舍弃这种执著,这就是最殊胜的验相。
近几年来,我在上海“仁济医院”住院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居士,其中有一两个非常不错。我跟诺尔巴堪布也说了:“这几年每次见到他们时,他们要么在念经,要么在看书。看书时也是边看边合掌赞叹:‘佛法多么伟大啊,真让人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表情也不是假装的,确实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我每次出去的时候,看居士的过失还是很厉害的,一看到就知道这个人学佛的行为不如法、那个人的说话不如法,而那些居士,也专门看我们的过失。大家都互相看过失,居士看出家人的过失,出家人看居士的过失,经常觉得:“这个人水平很低,自己该修的不修,总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所以我有这个毛病,遇到一些人的时候,爱观察他们是不是很精进,结果常会发现:有些人没有时间观念,有些人社会习气非常重,有些人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但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别居士不是一两天,而是长期以来对佛法很有欢喜心。三分钟的热情谁都会有,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精进,一大早就起来,晚上一直不睡觉,但过了三四天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然而这些人并非如此,他们不管是看书也好、闻思也好,都有很大的兴趣,经常发出自然的欢喜心。
与之相反,有些人认为闻思是很大的压力,别人让他去听课,他就“不去可不可以?我今天请病假,我今天有事情,我今天……”整天找一大堆理由,把它看作是一种负担。如果对佛法没有欢喜心,修什么法都不可能成功。就像一个世间的老板,若对办企业没有丝毫兴趣,那他的事业会不会成功呢?绝对不会。
所以,我们对善法还是要有欢喜心。藏族有句俗话说:“饿牛爬山,懒心爬不动。”有些人行持佛法时,不管是背诵、辩论、修加行、持咒语,什么都不行,一提起行持善法,就是“我痛了”、“我病了”、“我心情不好、身体不好”,而一讲到恶法方面,如看电视、玩游戏,马上喜出望外、精神抖擞。这完全是业力所感召。我们若有这种习气,一定要想方设法断除,尽量将心转变过来,对善法生欢喜心,对恶法方面的欢喜,务必要斩草除根!
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
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行持善法之本体是安乐):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间人虽然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我们大乘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若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
世间人为了追求生活的目标而日夜操劳,如藏族的俗语说:“天上的星星当帽子,地上的白霜当鞋子。”他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这样的辛勤能否换得一些安乐呢?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这个过程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本以为秋天会收获果实,但中间却因干旱、洪水等各种灾害,而让希望彻底落空。或者说像有些商人贷款搞生意,原指望发财赚钱,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为可悲的是,有些人成天痴心妄想,追求无法得到的东西,将人生虚耗在这些空想当中。
以前有个年轻人,苦苦寻求中意的对象,有次他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颠倒。回来之后,他日思夜想而导致种种幻觉:白天看到壁画时,觉得公主在对他说话;晚上睡觉做梦时,梦见公主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当然,平凡人得到公主是不可能的,伤心绝望之余,他变得疯疯癫癫,神智彻底崩溃。周围的人为了安慰他,便骗他说:“我们已请示了国王,国王答应将公主嫁给你。只不过公主正在学习,需要再等一段时间。(她在读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之前,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开玩笑!)”那人听后,病情一下子就减轻了。于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就这样永远等下去……
佛陀告诉我们,希求世上得不到的安乐,也像那个年轻人一样,虽然拼命地追求,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最后获得的只是一种梦想,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所以,世间上的一切均无实义,很多人除了佛法以外,对名闻利养、世间八法兴趣不大,这也是应该的。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而佛法与之完全不同,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诚如《法华经》中所言:“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
既然如此,我们在自由自在之时,为什么不愿意精进呢?犹如美味的食物就摆在面前,自己在一旁饥苦难忍,却不动手去拿,那是非常愚痴的。同样,远离一切痛苦的出世间快乐,也摆在每个众生的前面,关键要看自己是否精进努力。当然,这也跟个人的福报有一定关系,有福报的人,依靠佛陀的教言受益匪浅,然后获得无上的快乐;而没有福报者,也不一定得到如是利益。因此,行持善法必须要有欢喜心,没有欢喜心的话,做善法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
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须足?
世间欲乐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利益非常微薄,但危害性相当大。人们对这种妙欲尚且贪得无厌,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又怎么会生起满足感呢?
古代有些宝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即便一根毛接触它,当下也会拦腰斩断。如果刀刃上粘了一滴蜜汁,有人想伸出舌头去舔食,也许只尝到一点点,舌头就被锋刃割断了。所以,此举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可怕。
追求色声香味等五种妙欲也是如此,从中获得的快乐极其微薄,却要为此付出长久的恶趣痛苦。现在的世间上,有些人想通过声音获得快乐,有些人想通过接触得到快乐,有些人想通过味道得到快乐,他们就像蚁穴中密密麻麻的蚂蚁,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但最终所得的快乐有多少呢?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金钱、地位、感情,想以各种手段来弥补心灵的空虚,但多少人能如愿以偿呢?
在《宝鬘论释》中,喇拉曲智仁波切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个人遇到狂象的追逐,仓皇中不慎堕入深渊,当时他紧紧抓住一把草,草旁有可怕的毒蛇准备缠住他,老鼠在一根根吃掉他手上的草,下面还有鲸鱼张着大嘴巴,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它口中。但那人看到藤条上有些蜜汁,于是不顾一切地舔食它,忘了周围的所有危险。在这个比喻中,地狱相当于张大嘴巴的鲸鱼,死主则如随时要缠缚自己的毒蛇,而世间的妙欲,就是他所追求的蜜汁。
可见,世人真是鼠目寸光,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根本不顾无常的到来,也不考虑自己的来世,甚至造下无边恶业,以无尽的痛苦换取瞬间的快乐。所以《佛子行》中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佛陀的安乐,才是永恒的大乐,是大乘佛子希求的目标。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但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获得佛果、利益众生,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了使所做的善事善始善终,我们应当欢欢喜喜地趋入,犹如正午为酷热所逼的大象,遇到清凉湖泊时,会飞快地以欢喜心奔入。
对希求善法获得菩提的伟大目标,大家一定要有兴趣,没有兴趣的话,做什么善事都不能成功。在所有的兴趣中,希求佛法是最快乐的,因为世间上最可怜、最痛苦的就是愚痴,而断除愚痴的方法中,佛陀的智慧最为殊胜。当然,佛陀的智慧,依靠闻思佛法才能获得。
我们在座的道友,现在的生活应该说是最快乐的,再过几十年以后,当你们回忆起现在时,可能会回味无穷。我经常这样想:在上师如意宝面前,自己年轻时希求佛法的感受,始终都不会忘,如果下一辈子能回忆前世,生生世世都会铭刻于心。
这种对善法的希求心和欢喜心,功德也是非常大的。《窍诀宝藏论》中讲过对佛法生欢喜心的功德,所以希求佛法、对三宝有信心,对我们生生世世的帮助都非常大。《福报经》里面有一个公案说:以前有个施主常供养一位比丘,他家养了一只狗,比丘每次应供时,都给狗喂一点食物。后来比丘成了他家的常客,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所以每次都欢欢喜喜地迎接他。因为对比丘极其欢喜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