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鞍V。⑦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⑧相称转。能生⑨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应如是念。


①定语:《略论》作“了义语”。《略论释》:“了义语,谓具足理论之语。”
②如月注甘露:佛之言音,极为和美悦人夺意,如像明月中流注的甜美甘露。
③如雨云:佛语能靜息贪烦恼,如雨云能息除空中尘埃。
④妙翅鸟:佛语能拔除瞋恚烦恼,如大鹏金翅鸟能吞噉毒蛇一样。
⑤义:谛。
⑥缀:连接组合。
⑦庆慰诸匮乏:使诸匮乏者庆慰。
⑧相称:契机。
⑨智者:上智。中者:中庸。下者:下愚。喜:涕泪交加,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於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余者,①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徧。如《讚应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世尊②堕时法,③一切种生本,④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⑤动非动,⑥若一若种种,如风行於空,⑦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①所知宽广智量狭小:境宽、智狭。
②堕时法:於三世法。
③一切种生本:一切有为法之缘起因。
④如掌中酸果:如观掌中菴摩洛迦。《略论释》(三六九页):“此果为透明体,置於掌中,核络毕现,内外明徹,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无所障礙,亦复如是。”
⑤动非动:情及非情世间。
⑥若一若种种:一、異。
⑦尊意:佛心。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繫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恆无间断。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①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②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③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④癡黑暗,常覆众生⑤心,陷入生死狱,⑥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⑦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①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尊为解众生之烦恼故,长时被悲缚。
②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略论释》(三七一页):“(佛)不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现应化事蹟,且化身无量,於五浊恶世化度众生,皆为大悲心所驱使……故应先礼大悲。”
③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略论》:“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
④癡:人、法二执。
⑤心:通达空性之心。
⑥胜仙:佛。
⑦住众生意乐:除众生苦之意乐。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於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①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②烦恼,显示③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④无畏所。思⑤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讚应讚》云:「⑥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⑦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①会遇圆满:得乐。远离衰损:离苦。
②烦恼:世间一切衰损之本。
③魔:扰乱如法修行者曰魔。谄动:诱惑。
④无畏所:离生死怖畏之处,无住涅槃也。
⑤利:利众生。
⑥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假如尊未度众生(时),哪有比这再更衰损之事呢?
⑦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如佛不以三种业救度世间,世间上哪会有这样圆满殊胜的事呢?世间会,谓遇佛度生。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淨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①势猛利常恆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①势猛利:淨信势猛利。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於修行时,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淨治罪障①非一门径,故於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於初时修心稍难,后时於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恆得见佛,於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②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时,③欣乐善士智,欲我成④无上,⑤胜世愿菩提。」又云:「清淨身语意,常讚佛胜德,如是修⑥心续,⑦昼夜见世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①非一门径:多种修持法门。
②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由彼观察故,心即随其所观而转变趣入。
③欣乐:好乐。善士智:佛智。
④无上:指佛菩提。
⑤胜世:制胜世间。愿菩提:愿得菩提,发菩提心。
⑥心续:身心相续。
⑦昼夜见世依:心眼隨智慧转,故与佛相应,昼夜能见。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淨相续,能得加持。由於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於①所学能②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於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於今年无诸災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災,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棄佛语,唯住③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於言。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於⑤佛所从生之法及⑥修法众,亦能发起⑦如是定解,⑧是则归依至於扼要。此若无者,即⑨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⑩況诸余道。


①所学:学处。
②正习学:如法习学(学对了)。
③自知:自己所知之不正确一套。
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略论》:“反心内察,可知上言,询非诬也。”
⑤佛所从生之法:法宝。
⑥修法众:僧宝。
⑦如是:功德。
⑧是则归依至於扼要:《略论》:“是为归依之要处。”
⑨能转变心意(之)归依:《略论释》(三七五页):“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归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归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归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
⑩況诸余道:诸余道,指出离心、菩提心等。《略论》:“(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归依,亦必无来处矣。”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①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②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③依於正法,④法所成办。」


①证修灭道二谛:《略论释》(三七六页):“法分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证,乃真实法宝。依三藏教法,闻思之后,而得通达之法即是证法,亦即是灭谛与道谛。灭,谓断除一切过失;道,谓修证一切功德。灭由道来,故云由修道谛而生灭谛。”
《广论译释》:“我们思惟佛的无量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以修持教证的灭谛和道谛而得到的。”
②从法生起:从正教听闻生起。从法生起……正法行境:指教。
③依於正法:指证。
④法所成办:由於修教、证二法,成办诸佛无边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①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②而为忆念。《正摄法经》云:「於诸僧伽,应如是念,谓③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④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养於法,⑤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⑥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⑦远离为所行境,恆趣向法,⑧常白淨行。」


①圣补特伽罗:见道以上。
②而为忆念:要求自己。
③说正法:语业。受行正法:身业。思惟正法:意业。
④受持正法:三业行持。
⑤作法事业:与法相应。法为行境:谓闻思修以法为境。
⑥自性正直:离谄曲、欺诳故。自性清淨:离无明烦恼故。法性哀愍:法之特征—哀愍。
⑦远离:离世烦恼与八风。
⑧常白淨行:自利利他。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①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一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二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②断烦恼苦所缘为业,③勇猛增长业。三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④同一法性共住信解。四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⑤瑜伽方便正行,应修⑥共受财法正行。五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⑦谓是世尊等。」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①如《攝分》中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相故,三寶差別?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覺悟果相是法寶,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云何業故,三寶差別?謂轉正教業是佛寶,捨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勇猛增長業是僧寶。”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转正教业等者,谓由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名正法教。彼诸如来既自证已,最初能为有情说此正法,名转正教,是故说此是佛宝业。即前所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是故说此为法宝业。正行名僧,由正行故,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是故说此为僧宝业。”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信解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於法寶所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於僧寶所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者,谓大师子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是名同一法性。(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信解此故,具足六种可爱乐法,和合共住,互无乖诤,是名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修行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