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菩萨行译裕А罚骸叭缤鹣防郑ň拖窈⑼恍囊灰饪炖值剡'戏一般),所为众善业(同样,对於任何该做的二利善业),心应极耽著(我们的内心都要非常地热衷与投入),乐彼无餍足(乐在其中,永不满足,得失尽忘)。”
②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前二句指世人,后二句指菩萨。
③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況福感乐果,寂靜何故饱”:《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世间人贪求五欲,像蜜蜂贪食刀刃上的蜜汁一般,尚且永不满足,況施等福德能引生命安乐和寂靜涅槃的善业果报,何厌之有?(《译裕А吩褚澹
④乃至未生:未圓滿之前。
⑤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泽《入行论》:“如象夏日行當午,遇清凉池即躍入,如是爲成所作業,於彼事業應趣行。”
暂止息力者。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休息无间仍发精进,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於上胜更发精进。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若以前德而为喜足,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此又显示发精进规,谓应俱断,太为炽然,功用过猛,及太散缓,当恆相续如③瀑流水。④吉祥敬母云:「修殊胜德时,尊曾无急缓,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无益,应如绛巴之逐盜者,初先预备,次乃至未及盜处而追,如是缓追,又须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进,走至极乏,坐不能起,等同未进。」
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身心疲极时,为了持之以恆,应该暂时把事情搁置。为趣入余善行故,事情完成,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不应以此喜足)。(《译裕А吩褚澹
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广论译释》:“后一项的善行极为重要,若对前一项善行感到满足,而不精进,就会障礙修证众多的殊胜功德。”
③瀑:音“铺”。
④吉祥敬母:馬鳴菩薩。
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广论译释》:“在因位修持时,世尊没有过猛和太缓,世尊的殊胜功德,没有前中后,优劣的次第可分,是没有区别的。”尊:世尊。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
①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谓②胜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谓坚固力;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谓欢喜力;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则於精进当发欣乐之力,兹当宣释。
①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见《广论》卷十二(本書六三一至六三二页)三种违缘:一、推延懈怠,二、於庸常诸下劣事,贪著覆蔽,三、怯弱不入,及修断彼方便。
②胜解力等:见《广论》卷十二(本書六四一至六五O页)。
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①如云:「如与②惯战敌,斗剑於阵前,当避烦恼剑,返击烦恼敌。」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不应专谋害他,当善二事,谓须善避他来击刺,及返害他。行者亦尔,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若不尔者,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然余烦恼,则又劫夺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损利平均,则诸善行极难生故。喻如欲修法者,③觉以先知为要,唯於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此以多闻虽能除遣无知之愚,若不防慎诸余烦恼,即於尔时染多恶行,致令身心极不调顺。又如念云:④调伏身心要於多闻,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不闻不学正法,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亦极愚蒙,则亦恆为众罪侵害。又如临阵手剑失落,恐被他杀,无间拾取。如是与烦恼斗时,若失明记⑤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⑥剑,恐堕恶趣,亦须无间依止正念。⑦如云:「临阵剑失落,畏怖速拾取,⑧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⑨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
①如云:見《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慣戰:《入行论廣解》:“精武技、善戰術之宿將。”
③覺以先知爲要:認爲先知爲要。
④眨硇囊抖嗦劊赫{伏身心比多聞更重要。
⑤取捨進止:取則進,捨則止。
⑥劍:喻正念。
⑦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⑧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如是失落正念之劍時,怖畏地獄苦故,速當拾取,提起正念。
⑨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爲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語出《親友書·別說慧學》。
唐译作:“於身住身念,茲路善修常,如其虧正念,諸法盡淪亡。”
意謂:大王,佛善巧說,身念處是生起出離心的解脫大道,故應勤守護正念,失正念則失壞一切正法(善法)。
又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①以念无择境力故。慧须分别何法者,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圆满,若唯於住心所缘修念正知,全无所益。又如阵中,先必励力令剑不失,设有所失无间急取,是因实畏所杀,非仅空言故。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②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著堕恶趣果,非虚言故。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叡所爱功德之本。若尔何须於微小罪见大怖畏,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答譬如毒箭略伤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当速割。如是恶行略伤心时,若舍不顾速遍全心,实非微小速能广大,故於最初须灭令不生,设已生起无间应断。③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若尔欲胜烦恼阵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④如云:「如执满缽油,执剑住其后,溢则畏其杀,⑤禁者如是励。」谓应如是策励,广如⑥迦旃延那因缘,应当了知。如是策励之时,总诸恶行,特见睡等懈怠之因现在前者,应不忍受迎面遏止。如云:「如蛇入怀中,故应急起立,如是⑦睡懈生,皆应速遏止。」非但断除,应於犯罪心生不喜,谓我往昔如是转故,乃至现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萨律仪,而反安住学处障品极可诃责,及愿今后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护当来,於⑧彼二心应多修习。⑨如云:「一一罪生时,应当自诃责,必不令更生,恆思如是行。」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⑩如云:「於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总须多闻善辨菩萨学处取舍,次於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恆依正念发勤精进,故於所精进处要无错误。
①以念無擇境力故:《俱舍論頌疏》卷四:“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②無間能修:及時能修習正念。
③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④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⑤禁者:指菩薩具誓戒者。
⑥迦旃延那因缘:《略論釋》(八O二页):“昔佛世有邊地王,遣人迎佛,務令迎至,不然亦須迎一高座弟子。佛觀機遣阿巴那尊者率五百比丘赴之。王遣諸種伎樂遠迎入宮,坐定,王問尊者見迎迓伎樂否?答:不見。王不悅。尊者知王意,欲釋其疑,請王提一將死獄囚,令滿持缽油,二卒持刀挾之過巿,諭令油溢即斬。即過巿,問囚何所見?答:無所見,惟一心視此油缽。尊者乃告王,我之不見伎樂,亦係如此。世間獄囚一念死尚不見外境,況吾輩行人。王悅。故心在正知正念,外境不能亂。”
⑦睡懈:睡眠、懈怠。
⑧彼二心:不喜與防護二心。
⑨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⑩如云“於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爲令罪不生,生已能除之故,於正知謹慎不放逸等時中,云何能修起正念?以如是思惟之發起意樂爲因,而修欲心求遇大乘善知識,無間即依教修行,或不值遇,亦隨其教授,應作之事即能修行。”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谓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说:「必须善学菩萨学处,及受已不学过患极重,当视烦恼犹如仇敌,於诸难行莫觉为担,应发心力视为庄严。」於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於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①如云:「定於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如是励力能发何等精进耶,谓如树棉,去来飘动随风而转,自内身心於善勇悍,随勇悍转,此后精进能善成办。由生精进乃能成办一切资粮。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又诸难行唯应策励不应棄舍,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难行业,不获难得位,故佛③不自顾,令精进增长。」
①如云“定於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应念先哲传记作一切善业,悉具精进雄力,无论如何,必令所作善业完成,为如是故,慎无放逸(忆念《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念此之故,自於善事,愧此离恶,振奋轻举。”
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云何修耶?如风去来,於兜罗绵自在飘转,以於善法欢喜踊跃力,於身语自在转,亦应如是。若能如是,则三门一切善业,悉能迅速成就也。”
③不自顧:不顧身體、性命。
第四正修此时应如何行。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於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次於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於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又於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若不学者,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恆为众多恶行染著,於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则於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学习靜虑波罗蜜多分五:一靜虑自性,二修彼方便,三靜虑差别,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①《菩萨地》云:「谓诸菩萨於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靜虑自性。」②《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