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书评 选集-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方学》一书之写作目的,不在于学科范畴的创设,而在于采用
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揭示隐藏在学科背后的意识形态。萨伊德采用
了近二、三十年来在欧美具有最深刻影响的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Foucault)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及其主要概念“discourse”(即具社会
力量的言论),'5'分析限制着东方学研究的领域、内容、理论和目的之
言论制度(discursiveinstitution)。《东方学》这本书的结构,与福
科的谱系学(ge…nealogy)架构很类似,它以十四世纪为出发点叙述了
东方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萨氏所采用的叙述架构是绵延的历史,
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分期,换言之,不过他强调东方学的发展有一个分界
限,即十八世纪。在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东方学内容比较松散,十八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势力的扩张,这门学科得到系统化的发展。通过东方
学的历史考察,萨伊德阐述了十四世纪以来在欧洲形成的东方学如何描
述、解释以致从理论上控制“东方”的作用作为一种思考、想像的工具,
以及西方人如何通过创造和占有东方学来进行文化地理的意识形态想
像。

《东方学》分为三大章十二小节。第一章称为“东方学的范畴”,
从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东方学的视野以及知识圈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称为“东方的构造与再构造”,分期描述近世东方学的产生与发
展,与及主要的西方文学家和学者描述和研究东方的手段。第三章从1870
年出发,探讨殖民扩张以来东方学的发展,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
法东方学的状况,及战后美国在东方学领域中的角色。

萨氏所分析的东方学史,是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worldsystem)形成的内在部分。在《现代世界体系》(1973)一书中,瓦勒
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已经探讨了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在十
四世纪之后形成以及在十六世纪以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地理空间的内核
(core),如何使非西方社会变成“边际”(periphery)。瓦氏的理论
主要是建立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散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与世界市场
形成同步发生并难以分割的西方霸权产生的东渐,瓦氏并没有加以分
析。实际上,十四世纪以后的世界史不只是一部经济政治的变迁史,还
是一部文化变迁史。用沃尔夫(Eric Wolf)的话说,它是西方文化史排
挤东方历史的过程,是欧洲变非西方社会为“无历史”的民族的过程。

'6'《东方学》的描述与分析,反映的正是瓦氏忽视的一种历史取代另一
种历史并使后者成为“无历史”的历史。不过,它的意义远远超过补充
《现代世界体系》的解说,而更重要的是为从事文化批评的学者指出社
会、历史、与文本(textuality)的密切关系以及学术、意识形态、与
权力的关系,为一般的读者指出文化自我和他人的观念在人们生活中的
重要角色,为第三世界指出西方文化的潜在力量以及东方世界如何透视
这一力量。
东方学的范畴和历史

对大片地理和文化空间(“东方”)的系统化研究和论述,起源于


西方文化向东方的挺进。萨伊德说,“东方学是西方对东方进行系统化
研究的学科和方法,是研究、发现、和实践的论题,也是西方人对其边
界之外的一切事物的梦幻、想象、和议论。”'7'作为一种“想象的地理
学”(imaginative geogra…phy),东方学的发展与近代世界文化格局
的变迁有关。在西方文化逐步“东渐”之前,东西方的接触早已存在。
虽然古代东方文明(埃及、中东、印度、中国)的影响已在不同时期在
世界上分别占有支配地位,并以不同的方式波及欧洲,但是并没有出现
“西方学”(occidentalism)。东方学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形
成的理论支柱之一。

东方学这个学科正式产生于公元1312 年。当年,维也纳教会通过一
个提案,决定在巴黎、牛津等地建立有关中东和近东语言和文化研究的
科系。从此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被西方社会承认的“东方学专家”。在
十四至十六世纪之间,东方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有关西方宗教的源头
(近东和埃及)及其对立体系(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资料。直到十八世
纪中叶,东方学与教会的关系仍然附属于教会的知识结构。在几百年里,
“东方学者”一直是指圣经学者(Biblical scholars)、闪米特语系专
家、伊斯兰学者、以及稍后成长起来的研究汉语的汉学家(sinologists),研究东方的目的是为了扩张西方教会的势力。十八世纪末期至十
九世纪中叶,东方学的范畴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它走出了教会,影响
了整个西方文化界。十九世纪的东方学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
化和职业化的学者(如汉学家、伊斯兰学家、印欧学家),另一类是有
天才的业余热心人士(如文学家雨果和哥德都曾写过有关东方的书),
更多的东方学者是学者和热心于东方文化的名人。随着东方学的发展,
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东方的百科全书,其中以斯瓦伯(Raymond Schwab)
和莫赫(Jules Mohl)主编的大部头百科全书和目录为最有名。

据萨伊德的分析,十九世纪东方学的系统化发展,其基础在于十八
世纪若干观念因素的产生。第一,十八世纪,随着欧洲对世界的“开发”
范围的扩大,“东方”这个地域概念从原来的伊斯兰世界和近东,转化
成相当开放的地理概念体系(包括印度、中国、日本等等),使“东方”
超脱了古代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范畴;第二,大量的东方学研究提供了
有关东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资料和印象,使西方的历史学者有可能把东
方历史当成西方历史的参照系。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的合作,创造了一
种简单的历史比较研究,对东、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加以探讨;
第三,许多东方学者开始转变他们的态度:原来东方学者认为东方是一
片松散的土地或一盘散沙,到十八世纪出现了把东方社会看成与西方社
会类似的社会—文化有机体,强调它们的内在一致性和合理性;第四,
十八世纪产生了极为流行的分类学,如物种分类学、人种学等。分类学
以物种和物体分类为基础,但是扩大到人和文化地理的分类,为东、西
方的“辨别”(identification)提供了方法论武器。

在十八世纪之后的东方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世俗化的东方学
( secularized orientalism)具备了一个现代学科所需要的元素:它
有一套研究方法、概念、和理论解释体系。然而,东方学的世俗化和现
代化,并不意味着它的“宗教模式”(re…ligious patterns)和“存在
范式”(existential paradigms)已被完全消除。正如萨伊德所指出的,


“正相反,这些模式和范式在刚产生的世俗化架构里被重新制作、再现、
分配。(十九世纪以来),对于一个研究东方的人来说,掌握这门学科
的架构及其所提供的词汇、概念、研究技巧十分重要。不过,他所研究
的学问保留了从宗教支配时代继续下来并加以重构的宗教动力,而这种
动力是自然化的超自然主义”'8'。其原因在于:

“现代东方学者对自己的定义是,他们是与别人有所不同,他
们是把东方从迷惑、异化、和怪诞中挽救出来的英雄。他们的研究
重构了东方的已消失语言、习俗甚至精神。他们的角色,类似于占
坡里安(Champolion),是他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罗萨塔石堆里
发掘出来的。在东方学者看来,东方学的技巧如词典学、语法学、
翻译学、文化阐述学等,服务于古代的、古典东方的文化价值的复
原和宏扬,同时对哲学、历史、修辞学、学术流派具有贡献。但是
在历史的过程中,东方和东方学者的学科必然发生变化。‘东方’
的意义已从古典的‘东方’变成‘现代化’的东方,而东方学也从
传统学科变成了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不过,东方和东方学不管如何
变化,都难以避免带有权力的痕迹,这种权力就是改造或再造东方
的力量,也是把东方学塑造成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总之,把
东方转变为现代世界的一分子之后,东方学者便可以对自己的成就
和地位加以庆贺,为自己作为世俗化的创造者感到骄傲,他们的骄
傲来自他们把自己当成新世界的创造者,这样的骄傲与神创造旧世
界时的感觉是一样的。”'9' 

也就是说,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式东方学扮演两种互相关联的
角色:一方面,它改造了宗教支配时代的东方观,使它适应于新时代的
需要,同时保留它原来的神圣性;另一方面,现代式的东方学的观点、
制度等对西方自十八世纪以来对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
(intrusion)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类似于旧的东方学对东
方的宗教侵略的贡献。现代式东方学的最早尝试,发生在拿破伦对埃及
的攻占时期(1798—1801)。占据埃及的拿破伦没有试图破坏埃及文化,
而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搜集埃及文化的资料。东方学与军事
征服的这种巧妙结合实际上只是十八世纪以来一个比较没有遮掩的实
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参与”(politi…cal involveme…nt)
有其它的不同表现。被改造的东方学不只是知识和艺术的成果,它的“成
就”还在于它的效用和“权威”。

十九世纪以来,东方学经历了两次大步伐的“进步”。第一次是十
九世纪中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期,英国和法国在世界上获得
大片的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研究成为殖民地行政的必需品。同时,大片
殖民地的获得为东方学研究提供了调查和搜集材料的机会。因此,东方
学在巴黎、牛津等大学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许多资料直接来自住
在殖民地的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的第二
次大步伐“进步”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此时期,世界格局再
次发生很大的变化,二战之后许多东方社会形成新的民族…国家
(nation…states),西方的霸主地位从英、法手中转移到新兴的美国手


中。旧的霸主(英国和法国)自然还是力图保持他们的传统地位,东方
学研究在它们手中仍然被“保护”为“国宝”。不过,新兴的霸主美国
支持更大量的战略性的区域研究,使东方学研究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圈和
亚洲的所有地区。这些区域研究大多以“跨文化理解”为口号,但是对
维护美国在世界格局里的霸主地位有不可忽略的“贡献”。在这两个时
期,东方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变化,但是它的叙述、言论、研究制度
的深层结构并没有脱离传统。

东方学的文化深层结构

自东方学产生以来,它便具有一个两面性的“二元一体”概念
(conception)。这个二元一体的概念的中心是一条分割世界的界线,
它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西方和东方。二元一体之一元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