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书评 选集-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又是个自治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治的权利。自治的传统带到
殖民地,就不仅在殖民地形成自治机关,如参事会、立法院等等,作为
“民选”的机构分享总督的权力;而且对“土著”也采用一种特别的治
理方法,即保留“土著人”许多原有的社会结构,让他们“自己管理自
己”。关于这一点,《帝国斜阳》中对黄金海岸的描写很有典型性,它
说:“英国的干预仅限于禁止奴隶贸易,不准用活人祭祀、保障商人的
旅途安全等。除此之外,他们就让非洲居民自行其是,出了问题,才用
海军大炮或陆军远征队去捣毁一个叛乱的首都,以图匡正流弊。”英国
人对这种方法从来就很有信心,因为他们知道:

“无论发生什么事,

我们有枪,他们却没有。”'5' 
所以他们不怕,这里当然又是武力。不过这是一种“间接统治制”,与


其他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有明显不同。在这种制度下,殖民地原有的社
会结构在“土著”人中间保留下来,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没有发生
变化,只是在这种关系之上,又加上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太上皇”。
这样,在马来西亚,小邦苏丹的权势被保存下来;在印度,邦国王公们
仍然有昔日威风;在非洲,部落酋长仍可行使他们的权力;在伊朗和埃
及,国王们依然当他们的国王。在“间接统治制”下,原来的统治者实
际上要和新来的殖民者共同分担责任——做好了不是他们的功劳,做坏
了则一定有他们的罪过。这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办法,英国人免去了许
多与“土著”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烦恼,大多数“统治”的责任都交给
原来的统治者去费神了,英国人只要在必要时显示一下“讨伐”的威力,
就可以维持帝国的统治。

以上这些原因,就使英国的殖民统治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要
显得温和一些,而且比较合乎情理。依靠“法治”和“间接统治制”,
英国人直接动用武力的场合就大大减少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不需要武力;英帝国的基础仍然是武力。
从《帝国斜阳》告诉我们的十个故事中,我们仍然处处看到武力的使用;
即使在不使用武力的时候,武力还是作为一个后盾存在着。而当驻地军
团的士兵最后一次从总督府的旗杆上降下英国国旗,英军不再作为该地
的防卫力量和治安力量存在时,英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统治也就结束
了。请看《帝国斜阳》的每一章——哪一章不以英国军队的撤出为终结!

因此,《帝国斜阳》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很清醒的:英帝
国的基础是武力。

由此出发,其必然的推论就应当是:当帝国丧失其武力时,帝国也
就丧失了自己。作者的结论正是这样。不过作者是这样来看待帝国丧失
其武力的,他说,是帝国自己放弃了武力:“一大批数量不断增加的英
国公众不愿听到有人告诉他们,说英国的盟国对屠杀负有责任,更不愿
听说英国本身的公职人员也对屠杀负有责任”,他们的道德负罪感使他
们越来越痛恨使用武力,以至当戴尔将军1919 年在印度制造了阿姆利则
惨案,死379 人,伤1500 人时,英国人的良心发现复苏了。“最强大的
国家的领导人勉强公开承认应对屠杀事件负责,他们表现出的这种道德
上的敏感。。终于使帝国走上了末路。”'6' 

我们不否认道德标准的变化是英国放弃殖民地的一个重要因素。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在道德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权”的
概念变得很深入,社会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个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的选择
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民族的自决权,作为人权的延伸,就更应
该受到尊重。在这种背景下发生所有殖民帝国的大崩溃,自然有其思想
渊源:从宗主国方面说,道德的信念已不允许它继续否定其他民族独立
生存的权利,而以武力维持帝国,当然会受到一个开放社会自由信念的
良心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曾受到本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那场战争
还不是为维护一个“帝国”;英帝国在海外的统治,特别是当它必须用
武力来维持时,又如何能在道德的责备面前站住脚?

但英帝国的灭亡还有其他原因,正是在这一点上,《帝国斜阳》不
能够一承其坦率无讳的风格,而不免显露出一些羞羞答答的迹象。那其
他的原因就是英国本身的衰落:它已经无力去维持一个帝国了;帝国对


它来说日益成为包袱,它宁愿甩掉它,而不愿永远背着它,让它重压着
自己,拖累自己前进。拉平,这位敏锐的记者,到底是没有看到这一点,
还是看到了但感慨于昔日不列颠光荣的余辉而不忍心将其挑明呢?在我
们看来,“帝国斜阳”只不过是大英斜阳的夕照而已。请看这张表:

西方五大国经济实力比较(单位:亿美元)

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

1952 3500 160 320 290 440
1962 5600 590 890 740 810
1972 11520 3170 2290 2240 1280
1977 18900 6770 5080 3740 2360


在西方这五个国家中,英国的地位从第二落到了第五。从世界角度看,
1953 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8。6%,仅次于美苏两国;1980 年这
个数字下降到4%,已落在美苏德日法五国之后;几年之后,它又被意大
利赶上。同时,英国在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也从1955 年的19。8%降
为1976 年的8。7%。'7'我们知道,帝国对英国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贸易:
商船在前,炮舰在后,炮舰是为商船作后盾的;如今,贸易既已衰弱,
帝国又何用之有?

与此同时,维持殖民地的开支则急剧加大,使英国无力承受如此的
重负。关于这一点,《帝国斜阳》多多少少也触及到了,比如在苏伊士
运河事件中,英国的最后撤离就与财政困难有关。因此,一方面是道德
的负罪感,一方面是力不从心,实力不够,英国终于不得不放弃对殖民
地使用武力,从而走上了为帝国送终之路。

当然,如果没有第三个因素,英帝国也是不会消亡的,这个因素就
是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决心。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了英帝国
又一个明显的特征:与欧洲其他列强的帝国不同,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过
程多数比较平和,交接比较稳健,一旦英国人意识到棋局已定,无论怎
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承认这盘棋,认可殖民地的
独立,然后把权力移交给无论如何都会取得政权的那些人,与他们合作,
帮助他们建立政权,而不管他们心底里是如何不喜欢这些人,甚至曾与
之为敌,对他们动过武。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英国人由此而保证了其
多数殖民地能够和平地过渡为独立国家,不发生如越南、阿尔及利亚那
样长期的独立解放战争,也不发生如刚果、安哥拉或莫桑比克那样在殖
民者仓促撤离后立即爆发激烈内战的情况。英国人这种做法给前殖民地
人留下了负责到底的印象,在帝国消亡的最后一刻争取到一定程度的同
情与好感。结果,当欧洲其他殖民帝国一瓦解就烟消云散的时候,英帝
国却留下了一个影子,变成了英联邦。前殖民地多数都愿意与它们从前
的宗主国结成特殊关系,从它们往日的一段共同经历中寻求互利的基
础。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百多年的殖民帝国终究是崩溃了,英联邦虽
说独籽孑存,它终究只是帝国的影子。天之一日,正是在夕阳西下的时
候,最能够影映骄阳的瑰丽;人之一生,正是在生命将尽的时候,最能
够明察往事的功过。《帝国斜阳》就是在英帝国生命将尽的时候问世的,
它对英帝国的一生作了个比较清醒的估价。


注释

'1'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页315:“当美国致力于拓
居北美大陆的一半地区时,英国开始占领和开发地球上的许多无主地区。”
'2'马里欧特:《现代英国》,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页190。
'3'《帝国斜阳》,页25—28。
'4'《帝国斜阳》,页354。
'5'《帝国斜阳》,页457。
'6'《帝国斜阳》,页16。
'7'数字见 Malcolm Pearce & Geoffrey Stewart,British Political History,1867-1990,London and New York,1992,pp。548—549。

三、学术评论

论经济学的科学批判和科学评价

张曙光

一、关于经济学书评的书评

数年前,笔者曾在一篇书评中,以“从书评和广告的区别谈起”为
题,写了这样一段话,现抄录如下:

“近几年来,书出得多了,书评自然也多起来了。由于时间和
兴趣的关系,笔者对其他领域的书评注意不多,但对社会科学的一
些方面,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书评,倒看得不少。总的印象是:好
的书评不多。大多数书评都有一种八股调:本书的优点和特色一、
二、三、四,洋洋洒洒,不乏褒扬之词,颇有吹捧之嫌,特别是对
一些名家之作。最后加上一个小尾巴:本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三
言两语,言不及义。这类文字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广告。往往
是应作者之请或出版者之邀,而又碍于情面。因此,虽出自专家学
者之口,却是代出版商之言,替作者捧场,结果,书评变成了广告。
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缺乏大胆创新之作,不能说与这种风气无关。

然而,书评终归是书评,与广告有很大不同。广告是生产厂家
的‘王婆卖瓜’,而书评则是科学家的‘科学评价’。广告的作用
在于调起消费者的胃口,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书评的目的在于
检验学术创作的真理成分,揭示理论认识的谬误之处,推动人们进
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书评并非随意之作,它甚至比一般论文更
难。一篇好的书评,就象一个艺术大师在鉴赏和评说一个艺术作品,
赞其优,必须讲出其点睛之笔、传神之法,显示其真髓精义;指其
瑕,应当说出其败笔之累、失神之过,进而指示雕琢改造之法和创
新发展之道。这是繁荣学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正确途径。”'1' 
这段文字是1989 年上半年写的,此后,书出得更多了,书评也写得

更多了。但书评的水平却未见提高,八股调依然很浓,与广告仍无多大
差别。笔者的这一看法并不是无的放矢,危言耸听,而是从对《经济研
究》1990 年第1 期到1992 年第6 期发表的全部书评的实证考察中得出的
结论。

为了对现有的书评进行考察,我们作了两种分类分析:一是以内容
范围为标志,将其分为书讯、内容介绍、述评、评论四类;二是以内容
性质为标志,将其分为介绍性书评、赞颂性书评、讨论性书评和批评性
书评四类。两种分类既互相联系,又有不同作用。

书讯。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内容简介,
相当于很多报刊杂志上开辟的《新书架》、《新书录》等栏目刊登的内
容,作用是给人们提供一些出版方面的信息。这类文字纯系出版广告。

内容介绍。一般是把所评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或归纳为几
个问题,介绍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