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猛将,再加武装以精良装备,就能稳操胜券了。

    第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才是康有为此次上书的核心。在康有为看来,以上所陈三策,“皆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也”。只有变法,才足以自强立国,“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如何变法图强?康有为提出了四项建议。

    (1)富国。“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其法有六:

    一曰印行钞票。康有为认为,聚举国之财,收举国之利,莫如钞法。“今天下银号报明赀本,皆存现银子户部及各省藩库,户部用精制钞,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给现银之数而加其半,许供赋税录饷。其大者户部皆助赀本,其亏者户部皆代摊偿,助其通流,昭彰大信。巨商乐借国力,富户不患倒亏”。随着统一钞票的流通,国家可扩大商务,可筹集军饷,可聚资建设,可致国富民强。

    二曰兴修铁路。康有为指出,铁路“可缩万里为咫尺,合旬月于昼夜”,方便运输、经商与交流。鉴于修筑铁路耗资巨大,款项难筹,故建议允许由私人资本修筑铁路。这样不仅国家可收入七千万两银钱,“且可裁漕运而省千万之需,去驿铺而溢三百万之项。”

    三曰发展机器轮舟。即允许民间设立机器工厂和轮船公司。“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四曰开矿。康有为提出,西方许多国家都因采矿而富强,而我国“藏富于地”,但“亘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议应该加强矿学研究,注意开采地下资源,并由国家加强管理。“选才督办而无滥私人,则吾金、银、煤、铁之富可甲地球。”

    三曰铸造银币。即一自铸银元以收利权,以改变洋圆在中国泛滥的局面。

    六曰设立邮政。康有为认为,“我中国人四万万,书信更多,若设邮政局,以官领之,递及私书,给以凭样,与铁路相辅而行,消息易通,见闻易广,进而坐收千余万之款,退可省三百万之驿,上之利国,下之便民。”

    (2)养民。养民之法有四:

    一曰务农。提倡科学种田,主张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二曰劝工。奖励科学创造发明。

    三曰惠商。减免重税,保护商业。

    四曰恤穷。扶贫济弱团结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垦荒、教工、养穷。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这些国家民智大开,社会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了。故康有为建议,请朝廷下令,州县乡镇都要建立图书馆,以增加民众的见识;乡村一律设立学塾,儿童皆得入学。

    二曰改革科举。建议皇上改武科为艺科,令各省州县普遍建立艺学书院。各级考试,除试经论一题外,主要是考核历史、时事和策论,量才录用。文科各级考试,也以考核历史掌故,世界知识为主。“其有创著一书,发明新义,确实有用者皆入翰林,进士授以检讨,举人授以庶吉士,诸生授以待诏。如是则天下才智大开,奔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开设报馆。“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稗政教。”

    四曰设立道学。其目的在于发明孔子之道,扶圣教而塞异端。“今宜亟立道学一科,其有讲学大儒发明孔子之道者,不论资格并加征礼,量授国子之官,或备学政之选。其举人愿入道学科者,得为州县教官。”“并令乡落淫词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

    (4)改革内政外交。

    康有为提出要改革官制,重视外交,置议郎等。关于官制改革,关键在于裁汰冗员,“以彼冗繁,增此廪禄”。关于外交,应该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辨才者,入馆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折冲”。关于“置议郎”一事,康有为特别重视,将其作为内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故特别请求光绪帝“特诏颁行海内,令士民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因用汉制,名曰议郎。……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康有为认为,这样便能消除君臣隔绝,官民隔绝的状态,实现“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以之筹饷,何饷不筹?以之练兵,何兵不练?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纲领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为变法的基本主张,标志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成熟。

    在这次京城会试中,38岁的康有为终于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书》

    1895年5月29日,刚中进士不久的康有为写了《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国呈》。这次上书补充和发挥了公车上书中的内容,向光绪帝提出了自强雪耻的四大方案: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康有为就练兵一策还提出了六项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以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康有为认为,要实施上述四大方案,关键在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

    最后,康有为再次请求光绪立即变法,“伏乞皇上远览《诗》、《易》之所戒,(近)鉴俄、土之兴衰,独揽乾纲,破除旧习,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立事必有利弊,权其重轻,听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断自圣衷,更新大政,宗庙幸甚!天下幸甚!”

    几经转呈,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这是光绪读到的康有为的第一份奏折。“上览而喜之”,下令军机处抄录三份,一份存乾清宫,一份存勤政殿,一份存军机处,并下令抄发各省督抚将军会议复奏。足见光绪帝对此条除的重视程度极高。它成了推动光绪下决心变法的重要契机。

    4.《上清帝第四书》

    6月30日,即康有为上书后一个月,他又撰写了《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呈》。此次上书主要“言变法次第之故”,“缓急先后之序”。康有为建议光绪,一是立科以励智学,奖励创新发明,使“国人踊跃,各竭心思,争求新法”。二是设议院以通下情。通下情的措施有五:一曰下诏求言,二曰开门集议,三曰辟论顾问,四曰设报达聪,五曰开府辟士。

    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第一次提出,要讲明国是,实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尽弃旧习,再立堂构”,反对“补漏缝缺”。

    从5月2日至6月30日的两个月中,康有为连续三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纲领,从而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康有为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维新运动的领袖。

    5.《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12月,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康有为写了《外衅危迫,分割氵存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祥呈》。在第五次上清帝书中,康有为再次给光绪开具了救国良方:“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才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行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至于变法模式,康有为为光绪提供了三种以供选择:上策是“择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在康有为看来,能行上策则国家可以强盛;能行中策则国家尚可维持积弱的局面;即使是行下策,中国也不至于亡国。如果皇上不采纳这些建议,则国家将会灭亡。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历次上书中所开列变法内容最详尽的一次。在第五书中,康有为第一次提出学习俄、日维新变法的经验,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第五书中,还第一次提出制定宪法的主张,明确了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轮廓。

    6.《上清帝第六书》

    康有为不停地上书光绪,但能送达转呈的很少,大多数被扣下来了,看不出朝廷有采纳变法主张的迹象。康有为感到十分失望,打算离开京师回广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真诚地挽留了这位维新变法的领袖。与此同时,给事中高燮曾为他上了第一个正式奏荐折,请求圣上召见康有为。由于恭亲王等人的反对,光绪帝只好令总理衙门大臣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在总署西花厅,便出现了康有为舌战群臣的一幕。

    1898年1月24日下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等官员接见了康有为。接见气氛严肃而紧张。一开始,守旧派大臣荣禄就高谈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反驳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刑部尚书廖寿恒问道:“变法当从何着手呢?”答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李鸿章马上就此质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康有为回答说:“今为列国并立之时,非复一统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统之法,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直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户部尚书翁同龢询问了如何筹款的问题。康有为主张,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改革财税制度。“日本之银行纸币,法国印花,印度回税,以中国之大,若制度既变,可比今十倍”。他最近著的《日本变政记》和《俄彼得变政考》可供朝廷参考(年谱)。

    这次会见进行了三个小时。光绪听了会见汇报后,非常高兴,很想亲自召见,直接听听康有为的见解,无奈恭亲王等人仍以皇帝不见四品以下官吏为由加以阻挠,光绪只好传令康有为条陈所见,并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这次会见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康有为取得了可直接上书皇帝的特权。《上清帝第六书》即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或曰《为外衅危迫,分割港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祥呈》。在这篇奏折中,康有为提出了“全变”思想。“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处列国竞争之世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