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各自代表的具体物质就是水、火、土、石,《皇极经世》又说: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春、夏、秋、冬)成焉;刚柔尽而四维(东西南北)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观物内篇》之一)“四时”指时间形式,“四维”指空间形式。“四时”、“四维”是标志整个宇宙的总概念。这里顺便指出,既然断言至大的天地以阴阳和刚柔尽其作用,又表现为“四时”“四维”的宇宙形式,毫无疑问,这个宇宙就是物质性的宇宙。这可以看出,邵雍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

    前面所讲的地之四象为水、火、土、石,也就是说,《皇极经世》是把水、火、土、石作为构成地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元素,这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邵雍以日、月、星、辰为天之四象,以水、火、土、石为地之四体,这是讲的天地之物象,而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四象、四体乃先天所具有,五行为后天所生。后天是先天所生,五行乃水、火、土、石所生,水火土石才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为金、本、水、火、土都包含于水、火、土、石之中。这是因为,“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有金,有土而后有木。”

    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后,天地之体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体,然后再经过变化,就生成了天地万物。这个变化的顺序如下: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寒暑昼夜交而天地之变尽之矣。水为雨(水气所化),火为风(火气所化),土为露(土气所化),石为雷(石气所化),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矣。(《观物内篇》)

    接着又说: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矣。(同上)

    这就是说,有了天地之体,然后产生昼夜寒暑;然后有雨、风、露、雷;有了寒暑昼夜,然后产生动物、植物。经过上述变化,宇宙万物就产生出来了。

    说到这里,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邵雍所讲的产生万物的“道”或“太极”的属性问题。“道”(太极)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认为,邵雍之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太极”、“气”都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他说: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之于天地类,天之道尽之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之于物史;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矣。(《观物内篇》之三)

    作为天地之体的“道”,可以从天地万物与它的相互关系中看出其物质属性。前面讲过,天地为阴阳二气所变,表现为“四时”、“四维”的空间形式,是物质性的,所以说,“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于天,天之道尽于地,天地之道尽于物,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十分明显,这里的“道”不是精神实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物质范畴。

    在另外一处,邵雍说出了天地之本是气,认为天地为一气所生。他说: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体为主,气为次。(《观物外篇》上)

    既然本为一气,就是认为宇宙的根本是气,气表现为阴和阳,阴阳是二而一(统一于气)的,那么,太极生阴阳同气分阴阳这两种说法就是一回事了。“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作为主,气为次”的意思是:天体是以气为主,其实体为次的物质(因为有形体的日月星辰,仅仅是无限的天体中的次要形式),地主要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有形实体,其中的气态物质是次要的东西。总而言之,这就是庄周说的:“通天地一气耳”。在邵雍看来,天和地的分别,只在于气的聚散不同。如此看来,邵雍讲的道生天地或太极生两仪,实际上都是说的气生天地。因此,我们认为,邵雍所说的“道”、“气”、“太极”,都是同等意义的范畴。

    对上述说法,还可以从邵伯温的一段话中得到证明:

    夫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与天地万物圆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也。有太极,则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虽谓之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一时具足。……是故知太极者,有物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污损,自古及今,无时不成,无时不在。(《宋元学案》卷10)

    邵伯温是邵雍之子,象数学的正宗继承人,对其父的学说最了解,’也是最忠实的继承者,并对邵雍的著作有所发挥。在前面引文中,将太极看做是与宇宙万物同时存在、不可分离的东西,因为在天地产生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混沌未分的物质存在,它与天地万物园融和会而不可分别。只有在它分化之后,才有了万物之别。然而,这时的天地万物仍然统一于太极,并且各具太极之性。“太极”与天地万物之别,只在于“太极”是根本、是总体,并且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而天地万物则不具备这种特性。由此看来,产生天地万物的“太极”只能是物质性的,不能说它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了。

    最后,邵雍讲到了人。他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篇下》)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和动植物产生之后,当然也产生了人。人是什么?邵雍认为,人也是万物之一,但他们是宇宙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他说:“人亦物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人者人之至者也。”(《观物内篇》)又说:“万物之道尽于天矣,天之道尽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于物矣,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矣。”(同上)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灵于万物之感官,能收万物之声色气味,更重要的是人有思维,能通万物之情。他还指出,万物都受性于天,但又各有其性: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草木,则有草木之性。”(《观物外篇上》)这就指出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指出了人高于万物的区别之所在。

    以上的观点,基本上是合理的,然而,当邵雍讲到人的社会性时,立即便离开了唯物主义而滑向了唯心论。他说:“天有阴阳,人有正邪;正邪之由,系于上(君)之好也。”(《观物内篇》),这就是说,人的正邪是由君上之爱好来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天之阴阳来决定的。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此外,邵雍又把人分为普通人和圣人,圣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日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焉;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同上)这就把圣人神秘化了,显然是唯心主义论调了。

                     四、象教学派开山  一代理学宗师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儒家学派形成之后,其学说代有传人。这个学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中,同其他几位理学开创人一样,也讲到太极、道、阴阳、理、气、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系列范畴,用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说明社会人生之义谛。理学家们就是用这些基本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的。自北宋开始,至明、清七百余年之间,理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备,然其基本框架结构则是“北宋五子”所创建。

    自宋初开始,由于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便逐渐兴起,并且发展为独具风格的思想流派。自邵雍开始,象数学又变成了理学家借以表达理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他是第一个用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理学家,是先天象数学的开创者。《皇极经世书》的基本内容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解《易》的重要著作,其中也体现了《大学》、《中庸》、《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主要思想。从表面上看,《皇极经世书》与《周易》不甚相干,其实这部书同《周易》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的太极、两仪、四象、阴阳、刚柔、八卦、六十四卦……等都是《周易》中的基本内容,也是《皇极经世书》中的基本范畴,只是由作者用了新的构思,并赋予新义。这一层早被朱熹看透。他说:“某看康节《易》了,都看别人的不得。”(《朱子语类》卷100)这里说的康节《易》,指的就是《皇极经世书》,“都看别人的不得”是朱熹对康节《易》的推崇。自朱熹以后,理学家差不多都从邵雍那里借取了许多思想资料来丰富他们的理学思想。

    就象数学派这个系统来看,自邵雍创立体系之后,他的儿子、门人都热心于象数学的研究,并且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学派,流传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

                                          (李刚兴 撰)

    主要参考书

    1.《宋史·道学传》(一)

    2.《宋元学案》卷9《百源学案》

    3.邵伯温:《闻见前录》卷19《闻后录》卷5

    4《邵康节先生年谱》《康节外集》附录本

    5.《邵子全书》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060年)嘉兴徐必达刻本

    6.《皇极经世观物篇释义》明余本撰  明嘉靖间四明杜恩补刻本

    7.《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主编  人民出社1984年出版

    8.《朱子语类》卷100

  

                            理学鼻祖  周敦颐

                            (1017——1073)

                      一、锐于求志  得圣贤不传之学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

    这首诗是周敦颐50岁(公元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时寄给家乡族人的自况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做官多年,并未由此而改变自己的儒士本性和对圣人之道的执着追求,一直过着亦官亦儒的生活。另外也可看出,周敦颐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宽裕。

    从26岁开始,周敦颐就进入仕途,做了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