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太极图说》 绘宇宙生成演化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理学体系的主体框架,《图说》有图有文,以文解图,用图式和文字说明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对宇宙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在这篇著作中,概述了他从宇宙自然到人道性命的基本思想。这篇著作同他的《易通》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作为理学开山的儒家典籍。从宇宙观上来讲,以往的儒家学说,基本上还没有从哲学高度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宇宙发生发展模式,这项工作基本上是由周敦颐来实现的。
考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他以儒家经典《周易》和《礼记·礼这篇》为根据,又吸取和融会了道家及道教的一些与之有关的思想资料,按照自己的构思设计而成的。
首先看看《图说》原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教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乘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其次看看上图同道教经典《道藏》中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之《太极先天图》的关系。
据历代学者考证,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他对《太极先天图》进行改造而成的。这在史书的记载中是有据可查的。《宋史·儒林传》说:“震(即朱震——笔者注)经学深醇,有《汉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愕昌;愕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又据清代学者毛奇龄说,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道教《参同契》作者彭晓在《参同契》中所绘制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也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太极图》的第二图,就取材于《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材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
黄宗炎和朱彝尊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本名《无极图》。原来陈抟在华山时,把《无极图》刻在石壁之上。
《无极图》的最下边一圈为玄牝之门;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中层左木火,右金水,与中土联络之构图称为“五气朝元”;其上圈黑白相间之圆称为“取坎填离”;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黄宗炎说:“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土之诀,在过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在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更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更其次因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更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三行各一性。……更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更最下圈玄牝之门名曰万物化生。”
黄宗炎的考证和说明很使人信服,他揭示了周教颐是怎样把表示方士修炼之术的《太极先天图》改造为论说天地人物生成演化的《太极图》。然而,事情又不是如此简单,周敦颐是一位儒学功底很深、思想深邃的理论家,他的宇宙演化论,决不是简单地抄袭道教炼丹术。作为宋代理学开山,他除了具有坚实而丰富的儒学知识之外,更广泛和精要地吸收、融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资料,特别是对道家、道教思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了解。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
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
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经过他的修改,“无极”二字虽被保留下来,却变成了“太极”的修饰语,不再是生“太极”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与周敦颐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理”字,他的《图说》对“无极而太极”本来就有明确的解释。如其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本无极”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太极生于无极的观点。总之,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却认为“太极”(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周敦颐,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张目。
以上说明了周敦颐主张宇宙最初根源为“无极”,下面探讨一下,这个“无极”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然后分析一下《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敦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无极”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前面讲过“无极”一词出自《老子》“知其雄”章,在那里,老子把“无极”比作尚未散而为器的“朴”。后来的学者,如朱彝尊也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无极”是具有物质性的、混沌状态的天地万物之胚胎(其说见《周子全书》卷15、16)。
既然明确了《太极图说》中,作为宇宙最初根源的“太极”是物质性的,这就可以确定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再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生成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
前面讲过,“无极”不是绝对的“无”,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具有物质性的,处于混饨的天地未分的万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说的“朴”或“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它是未散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为具体物象时的混沌状态,“太极则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质“无极”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能的有形物质。这就是《图说》讲的“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说,所谓“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太极”,说明具有变化机能和初具物态的“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
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
宇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太极”到阴阳。“太极”之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了阳气,静止中产生了阴气。宇宙的原初物质发展到阴阳的阶段,不但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其根,于是便出现了天地之判分。这就是说,天地是在物质发展到分阴分阳的阶段上形成的。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
宇宙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演化为“五行”(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认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