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之洞评传-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事者,史部举义例雅饬考证详核者,子部举近古及有实用者,集部举最著者。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见存明本。②《书目答问》共收录典籍二千二百余种,学术精要之作。基本网罗。又于每一种书目下列举若干重要的、通行的版本,加以简要切当的比较,以为初学者指点要津。
  由于《书目答问》具有简约、精要、实用的特点,素为学界所推重。梁启超回忆,他少年时代“得张南皮之《輶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①任公此言,是当年士人的真切感受。对国粹派素持批评的鲁迅,于真正的中国学问仍深表敬意。1927年,他在抨击”整理国故”口号的同时,又告知青年:“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②清末至民国间,求国学的入门之径者,莫不就教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仅此一例,即可见张氏在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的地位。
  ①《清代学术概论》二十。
  ②《庄子·天下》。
  ③《论语·子路》。
  ①《论语、述而》。
  ①《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行第一,讲求经济。
  ①《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学第二,读书宜读有用书。
  ②《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
  ①《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
  ①《清代学术概论》二十六。
  ①《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行第一,戒自居才子名士。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八,《抱冰堂弟子记》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连珠诗》之二十二。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六,电牍五十七,致京张冶秋尚书。
  ③《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学第二,读书宜读有用书。
  ④《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学第二,宜学好墨卷,宜讲用意用笔。
  ⑤《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文骈体文。
  ⑥《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时文。
  ⑦《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文骈体文。
  ⑧《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文体诗。
  ⑨《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文体诗。
  ①《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文体诗。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七,诗集四,读史绝句二十一首。
  ③《全集》,卷二百零五,《輶轩语》二,语文第三,古今体诗。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忆蜀游十一首之七,摩围阁。
  ①《全集》,卷二百○四,《輶轩语》一、语学第二,读史。
  ②③④《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一,语学第二,读史。
  ⑤《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
  ⑥《全集》,卷二百二十一,书札八,致宝竹坡。
  ⑦《全集》,卷二百零六,《书目答问》略例。
  ①《全集》,卷二百零六,《书目答问》略例。
  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9页。
  ②《而已集·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第三章 洋务殿军的富国梦——张之洞的经济构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清廷一部份力图自强的封疆大吏与开明的中枢亲贵联手发起的洋务运动,有着政治、军事、文教、外交等多方面的内涵,但是,无论从发起者的主观努力方向或者运动的客观重心考察,它本质上首先是一场物质文化层面的运动,所以有人称洋务派为”制造派”①。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二十世纪初年,张之洞以后来居上的气势和规模,在两广、两江,尤其是在湖广地区,兴办了一大批不仅领先于全国,而且独步于亚洲的实业项目,成为详务运动的“殿军”。
  在近三十年的洋务实业活动中,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经历着由传统向近代的艰难蜕变,形成新旧杂揉、中西并存的特色,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①《浙江潮》第一期(1903年二月)载余一《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第一节 从“不敢为功利操切之计”到广兴实业,开辟利源
  清末民初政论家张继煦曾追论张之洞的经济思想说:
  公一生政治,主张在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而开利源,首在发展实业。故在鄂设施,皆本一贯之政策以进行。或疑公趋重官营事业,亦进夺民利。不知公主旨在夺外人之利,以塞漏卮而裕民生。①张继煦在这里所论张之洞经济思想的“主旨”,系指张之洞转化为洋务大吏之后,而他此前的经济思想,基本不脱劝奖耕储,平粜救荒,轻徭薄赋,固本养民等传统故道。侧身清流、居官京师时期,他屡屡上书论政,言及国计民生者颇多,其主调仍呈中世纪古朴之风。他提出为政”大要”,“一曰赋敛轻,一曰刑罚平。赋轻则不至竭民财,刑平则不肯残民命”②。又说,固邦本养民生当以奖廉吏、省厘税着手,“商民愁困,祸基不浅,欲救今日之弊,不在减局卡而在禁私征”③。对于困扰朝廷的各地荒政,他援引经典之言,先贤之行,“救荒必以赈贷并举”④,“古名臣如文彦博、范仲淹、苏拭、毕仲游诸人之救荒,惟以平祟为事,其效可睹也,不费之惠无过于此”①,因而提出储粮平粜,劝富赈穷,以工代赈等救荒对策。直至出任晋抚之初,仍以“简静二字”为理政之纲,以“培养元气”为理财之道,其目标是增加户口,劝民勤业,垦辟田野,清理库赋,杜绝贪墨。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定“州县劝垦数多者优奖,漠视荒芜者者重惩”②,又清丈田亩,免除累赋,广行社义仓法,以御灾荒。这一切均如他自己所说:“皆儒术经常之规,绝不敢为功利操切之计”③。
  由抚晋转督粤疆,张之洞完成了向洋务派的转化,随之其经济思想也发生转折,由恭奉儒学大经大纶,“不敢为功利操切之计”,一变而为仿照西洋广兴实业,求强求富。其根本之旨,正如他在给翟鸿书札中所自白:“今日中国救贫之计,惟有振兴农工商实业,劝导民间仿用机器制造,以外塞漏卮,内开民智,尚是一线生机”④。为了这“一线生机”,张之洞投入后半生精力,以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决心和毅力,将洋务实业的历史续写了十余年。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即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我们认为此说未必全然适当。且不说用“破产”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一场给予近代中国历史以深刻影响(包括正负两方面内容)的经济运动不尽妥贴,而且它本身就不尽符合史实。甲午以后四年,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于《劝学篇》中,历述左宗棠、沈葆祯、丁宝桢等人的“洋务”建树之后感叹道:“惜时论多加吹求,继者又复无识,或废阁,或减削,无能恢张之者,其效遂以不广。”①张之洞本人,即以洋务运动的“恢张”者自任,在甲午以后的年代里。继续左宗棠等人的事业,并在某些方面将其推向更高的水平。亚洲最大的汉阳炼铁厂开炉炼铁、湖北枪炮厂扩充规模、贯通南北的芦汉铁路通车、粤汉铁路开工,这一系列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都是发生在甲午之后的数年之间,发生在张之洞的湖广任所之内。在这一意义上,张之洞堪称“洋务殿军”。
  作为洋务运动的殿后主将,张之洞在经济理论、产业思想方面,也有超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之处。这既体现在有关的言论中,更体现在他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经济实践活动中。例如他综合安排工、商、交通等实业建设布局,力图使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注意调动官、商两方面物力、财力和积极性以加速经济发展;依据中国当时积贫积弱、遭受列强欺凌的具体国情,始终将由国家政权掌握经济活动的权、利命脉列为实业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等等,都超出曾、左、李等人的认识水平,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
  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基本旨宗是:通过引入西洋各国的先进机器工业生产手段,充分发掘本国资源,广兴农、工、商、交通等实业建设,以达到塞漏卮、裕民生、固国本的目的。用他的话来讲,即“自强之本,以操权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①“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②无论是从张之洞个人的经济思想的演变,或者当时国人对于“经世济民”方略的总体把握来衡量,这一认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28页。
  ②③《全集》,卷一,奏议一。
  ④《全集》,卷一,奏议一。
  ①《全集》,卷一,奏议一。
  ②《全集》,卷四,奏议四。
  ③《全集》,卷四,奏议四。
  ④《全集》,卷二百十九,书札六,致瞿子玖。
  ①《劝学篇·外篇·变法第七》。
  ①《全集》,卷十一,奏议十一。
  ②《全集》,卷二十七,奏议二十七。

 
第二节 超越中古的产业结构观与产业功能观
  张之洞在长期洋务实业建设中,逐渐形成一套超越中古的、完整的近代产业结构思想,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经济实践中去。这正是他不同于单纯的企业家和书斋中的经济思想家的卓异之处。
  张之洞以系统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工、农、商、交通诸业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关系。他论道:”农之利在畅地产,工之利在用机器,商之利在速行程、省运费”,“然必将农工商三事合为一气贯通讲求,始能阜民兴利”③。“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为钩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聋替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④。张之洞还十分重视交通事业、尤其是铁路在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纽带和“气脉”作用,他说:“有一事而可以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者乎?曰:有。铁路是已。……农有铁路,则土苴粪壤,皆无弃物;商有铁路,则急需者应期,重滞者无阻;工有铁路,则机器无不到,矿产无不出,煤炭无不敷。”他形象地称铁路之于国民经济有如气脉之于人身,“气脉畅通而后有运动”①,交通发展而后有经济振兴。
  一般地泛泛而论农、工、商、交通的系统联系,古代思想家也能做到。而具体论证以大机器工业为重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商业、交通为纽带的近代经济产业结构关系,则是跨越中世纪的思想产物。张之洞在这方面的认识,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而言之,张之洞跨越中古的产业结构思想,建立在对产业功能的近代认识的基础之上。他对中国古己有之的农、工、交通诸业,都得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产业功能新认识,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它们在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张之洞力辟“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观念,将大力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