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曰宜多派游历人员。“不知外洋各国之所长,遂不知外洋各国之可患。拘执者狃于成见,昏庸者乐于因循,以致国事陆危,几难补救。”欲破此沈迷,惟有多派文武员弁出洋游历一策。
九曰宜豫备巡幸之所。宜择腹省远水之址建设行宫,以备战时京师危急,“进退自如,控制有策。”①张之洞上此奏折,目的在说服皇上”存坚强不屈之心,励卧薪尝胆之志,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以挽救“如人受重饬,气血大损”的朝政之“体”。同为开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九十年代的张之洞大不同于三、四十年代龚自珍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②在张之洞开出的九味汤剂中,除最后一条“豫备巡幸之所”外,全都在中国固有之“古时丹”中寻觅不出,而是援用的洋方洋药。虽然此时他还没有明确揭橥“中体西用”的标帜,但这一思想在他头脑中己是呼之欲出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张之洞开始将“中体西用”思想形诸笔墨。他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③稍后,他在上呈御览的《劝学篇》中,又对此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以正人心”,西学为用,“以开风气”。
在考察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时,应特别注意到他自幼形成的“经世”、“务实”学风对其文化思想转变的促成作用。承袭“通经致用”学风的张之洞一贯认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①。“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②。从“致用”的终极目的出发,张之洞对待诸种学问,均以实用与否,为其臧否取舍的标准。即便在清流时期,他对于”洋务”、“西学”,也不像其他清流党人那样,持深恶痛绝的极端排斥态度,而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③与魏源辈的“师夷长技”说同论。因此,其时他对于洋务派的批评,也多集中在妥协外交,而非兴厂办学、开矿练军等实业措施。正是由于有这种“师夷长技”的认识基础,之洞才能开始日后的洋务实践,并从实用价值上,充分肯定西学的科学意义,并全力汲纳之、应用之。“经世”的宗旨,务实的学风,必然导致文化观的开放。之洞曾以诗句言及此理: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见远儒乃尊,知时国乃兴,理非一孔尽,木非一法绳。④往代儒宗判南北,方今学派别东西,九流宗圣皆容纳,巨海稽天赖指迷。⑤从这里,我们不难窥见早年张之洞即己服膺的“通经致用”论与之壮年后形成的“中体西用”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①《全集》,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张幼樵。
②《张文襄公牍稿》卷三。
③《全集》,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张幼樵。
①《全集》,卷十一,奏议十一。
②《全集》,卷十一,奏议十一。
①《张文襄幕府纪闻·权》。
①《全集》,卷三十七,奏议三十七,《吁请修备储才折》。
②《全集》,卷四十,奏议四十。
①《全集》,卷三十七,奏议三十七。
②《龚自珍全集》第513页。
③《张文襄公奏稿》卷二十九。
①《全集》,卷二百十三,古文二《创建尊经书院记》。
②《全集》,卷二百零四,《輶轩语》上。
③《全集》,卷二,奏议二,《边防实效全在得人折》。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连珠诗之十三。
第二节“沧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
洋务派代表了晚清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不甘沉沦,力图振刷的意愿和势力。与极端保守的顽固派相比,其文化观具有明显的“开新”特色,而这种“开新”的内容,就在于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科技、学术乃至于某些设施。
国藩据实承认“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①,提出“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则渐失其所恃”②。他忻慕“西人学求实济,无论力士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③“今中国欲仿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④左宗棠赞誉泰西学术“弃虚崇实,艺重于道,官师均由艺进,性慧敏,好深思,制作精妙,日新而月有异”⑤,提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①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②“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又何嫌乎?姑不必以赵武灵王胡服为比,即须徐核名实,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何仿开此一途?”③与曾、左、李等人相比,张之洞的文化”开新”,又有若干进展。
同诸洋务先进一样,张之洞在阐明采纳西学的迫切性时,也是着眼于新的世界大势。他在《劝学篇》中极言封闭守旧是自招灭亡,“沧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④。“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证,为之固亦不嫌,况揆之经典,的然可据者哉!”⑤在这里,张之洞以是否“有益于中国”、是否有损于“圣教”,作为取舍西政西学的标准,意在说服守旧者打消畛域之见。
较之诸洋务先进,张之洞讲求西学有拓宽领域之势。曾、左、李辈对西学主要注意于技艺层面,而张之洞则主张,不仅要汲纳西方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应当随之采用若干“西政”,这便是他所谓的“政艺兼学”。当然,张氏所要采纳的“西政”,非指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而是指与近代工业社会相关的各项社会设施。张之洞对“西政”和“西艺”有一个明确界定:“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①在二十余年的“洋务”建设中,张之洞身体力行这种“政艺兼学”的方针,而系统的文字阐述,则见之《劝学篇·外篇》。在这半部书中,张之洞以改革传统教育为中心,全面列举其“开风气”的文化主张:
益智第一。“智以救亡,学以益智。”求智之法,“一日去妄,二曰去苟。固陋虚骄,妄之门也,侥幸怠惰,苟之根也,二蔽不除,甘为牛马土芥而已矣。”
游学第二。“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游学之国,尤以日本为宜,“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设学第三。广开学堂,引导学生“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学制第四。介绍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是以“官无不习之事,士无无用之学。”“吾将以为学式。”
广译第五。“不通西语,不识西文,不译西文,人胜我而不信,人谋我而不闻,人规我而不纳,人吞我而不知,人残我而不见,非聋瞽而何哉?”从功近而效速着眼,“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阅报第六。外国报馆林立,“官报宣国是,民报达民情”,“报之益于人国者,博闻次也,知病上也。”“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
变法第七。“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趋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明确提出法制、器械、工艺,皆当变通成法,仿效两人。斥责反对变法者力“泥古之迂儒”,“苟安之俗吏”。“苛求之谈士”。又特别强调指出,“近年仿行西法而无效者”。原因在“先后失序”,而非西法本身之病。
变科举第八。科举制度“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俱亡之。”故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拟三场分试之法,首场先取博学,二场于博学中通才,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其取入三场者,必其通达时务,研求新学者也”。
农工商学第九。批评文人儒士鄙薄农工商学的传统观念,“荀卿称儒效,而谓儒不能知农工商之所知,此未世科目章句之儒耳,乌睹所谓效哉!”“不讲农工商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应派员出洋考察,学习西方农艺工技及经商要诀,“工为体,商为用”,“商为主,工为使”,“二者相益,如环无端”。
兵学第十。“兵学之精,至今日西国而极”。中国兵学,素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西人兵学,惟阴阳不用,余皆兼之。枪炮、雷电、铁路、炮台、濠垒、桥道,技巧也。地图、测算,形势也。至攻守谋略,中西所同,因其械精艺多,条理繁细,故权谋一端,亦较中法为密。”因此兵学必取西人之长,方为“强国之由”。
矿学第十一。矿学“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三者而有之,其利甚溥而其事甚难。”“大抵西法诸事,皆以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学矿师而后开矿,其始似迟,其后转速,其费亦必省。”可派员出洋学习,亦可募西人来华办矿,“矿成获利以后,我之学生及委员工匠,皆己学成,此借矿山为矿学堂之法也。”
铁路第十二。“西法富强,尤很于此。”广筑铁路,不仅可省日力,“一日可治十日之事,官不旷,民不劳,时不失”,而且可开风气,“凡从前一切颓惰之习,自然振起,迂谬耳食之论,自然消释泯绝而不作。”
会通第十三。中学“圣经之奥义”,皆可“通西法之要指。””然谓圣经皆已发其理,创其制,则是,谓圣经皆已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则非。”批评一概排斥西法者为”自塞”,以西法皆为中学所已有者为“自欺”,以为中西之学无别者为“自扰”。“万世之巧,圣人不能尽泄,万世之变,圣人不能豫知”,故对于西学,“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亦应为之。
非弭兵第十四。“权力相等,则有公法,强弱不侔,法于何有?”要想立国于世,国际公法不足为恃,惟有富国强兵,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故“苟欲弭兵,莫如练兵。”
非攻教第十五。对于传入中国的西方宗教,不应“无故而诟击之”。“要在修政,不在争教”。“但当砥厉学问,激发忠义,明我中国尊亲之大义,讲我中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