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里士多德-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运动和静止的根源,物理学就研究这一问题。根据以上见解,他批判了“一
切皆动”和“一切皆静”的观点。他说如果认为一切都是静止的,那么一切东西
将永远是真的,或将永远是假的,真皆永真,假亦永假,就无变化了。他说,实
际上不是这样。并带有讽刺意味地说:那种把一切都看成静止的人,他自己就在
不断地变动,原来他不在世上,现在他已在世上了,再过一段时间他又将不在世
上了。
    这怎么能说一切都是静止的呢?如果认为一切都在变动,没有静止的时候,
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实在的事物,一切都是虚伪的了。可见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结论只能是事物既有变动的时候,又有静止的时候。试图以此来克服上面两种观
点的片面性,把两者结合起来,事物又动又静,才能解释和说明事物的各种现象。
    不过,他的观点还是缺乏辩证性。他不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把运动看成是
物质存在的形式,没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识不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
关系。他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绝对对立和绝对排斥的东西。他说:“静止是运动
的相反者,所以静止必定是运动的丧失。”
    (《形而上学》)“这个静止的东西必定先前已经处在变化过程中:因为必
定有过某个使它静止的原因,因为静止乃是运动的丧失。”“只有一种不动的事
物,我们才用‘静止’这个词,因为静止是运动的相反者,所以静止是包容着能
运动东西的运动的否定。”(《物理学》)这就说明他否认运动与静止是相互转
化的,不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他把运
动和静止看成是绝对对立和排斥的,一事物运动就不存在静止,静止就不会再运
动,静止是运动的丧失
    和否定。正由于他不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所以把“一切皆动”的正确
观点,同“一切皆静”的观点一起斥之为“悖理”。极而言之,在他看来,要么
是动,要么是静,事物有动就没有静,有静就没有动,动与静绝对不能共存于一
个具体事物之中。他说,若说一切事物在一个时间静止,在另一时间运动,没有
一个“永动”或“永静”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我们必须使他
们(指主张一切皆动的观点)
    相信:宇宙必有全无变动的事物存在。实际上那些主张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的人,如果要想由此引申,则与其说一切都在运动,不如说一切都在静止,因为
所有事物早已具备了一切属性,那么它们也就没有变化了。“(《形而上学》)
由这点,亚里士多德又走向了承认宇宙存在着一个永恒静止的东西的道路,换句
话说,寻找”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导致他最后必然承认有一绝对不动的静者。
    正由于他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也就必然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既
存在又不存在”的命题。他反对这个命题,说明他不理解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的
内部矛盾。“同一个属性,不能在同一个时候,在同一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
一个主体”,在形式逻辑中是正确的,那是矛盾律所要求的,但这一观点用到物
理学上,用来解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那就错了。赫拉克利特的这个命题,用来
说明运动问题,是完全正确的,符合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这个观点,不
是认识问题,而是根本观点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去
解释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必将乱成一团,真假无别,是非不分,“落在这样境
界的人实际上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因此,“任何人
都不可能相信同一个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像有人以为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那样”。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不能既是又不是的
原则,只有在形式逻辑中才是正确的,它讲的是矛盾律。作为一种思维规律,在
一定范围内是必须遵守的;但如果扩大范围,甚至把它说成是一切领域普遍适用
的原则,变成无条件必须遵守的原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在科学上是违背常理的。恩格斯说:在形而上学者那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
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
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
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
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
①恩格斯的这段话很适合对亚里士多德错误认识的批判。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个
原理,只反映了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反映事物的变动性以及事物矛盾性的
全面。而赫拉克利特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命题才是辩证法的表述。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论有其正确性的一面,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作为朴素辩证法也有其局限性、片面性的一面。所以亚里士
多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命题,也有合理的因素。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事物“既存在
又不存在”、“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页。
    的河流“等命题,成为辩证法的名言。但也不能不看到,对相对静止有所忽
视,至少没有强调,容易使人们只见动不见静。我们固然不能苛求古人、不能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完备理论去衡量古人,那样的话,有可能出现古人
现代化倾向。但指出其不足、缺陷,是十分必要的。只从运动观点出发,而不从
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中去看问题,或者说忽视相对静止,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不能
作出科学的解释,不能全面认识事物,对又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也不会全面理解,
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容易被形而上学钻空子。巴门尼德、芝诺等人
反对赫拉克利特万物皆动的思想,否认运动,扩大静止,不能说不是他们抓住了
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反对意见不是全都消
极,而是有积极意义,对发展辩证法有益。
    亚里士多德反对赫拉克利特“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积极一面,表现在:
第一,强调了质的稳定性。决定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是事物的质而不是量,看不到
质的作用,就分不清事物的区别,那倒是容易造成是非不清、事物混杂。在这方
面,亚里士多德有很多精彩论述,如:“世界上的事物,即使在量上可以流动不
息,那也没有理由认为事物在质上不能保持常态。”(《形而上学》)这里,强
调的是质的稳定性。第二,要把握住事物质的规定性。认识事物从何开始?他说,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看到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这
个认识对象只运动不静止,那就谈不上认识,这里,相对静止成了认识的基础和
前提。他说:“万物既如流水般没有一瞬止息,要想对此有所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止,没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状态,用这样的观
念作为我们判断真理的基础,是荒谬的。探索真理必须以保持常态而不受变动的
事物开始。”(《形而上学》)这都是讲的质的规定性,第三,命题,概念的含
义要确定。他认为,命题、概念的含义确定,是讨论和思考问题的起码要求,不
然,无所遵循,什么也讨论不清,对事物无法进行判断。
    在运动观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同样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在人类认识史上
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与其他方面相比,特别是与哲学思想、逻辑学说相比,
似乎逊色一些。因为就运动观总体看,还停留在对运动的一些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没有揭示出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上,在这方面他反倒比前辈赫拉
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落后。究其原因,就是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去分析一切,把
矛盾律当作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是会在科学上走弯路的。
科学上、真理上,任何一点不恰当的夸大,都将使人离开正确的航向。我们不苛
求古人,然而分析其不足,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探索真理有益①。
    2 四因说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因,才算是认识了
①本节参见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164 —165 页;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1982年版,
第74—75页;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版,第62—71页。
    事物。亚里士多德说:“很明显,我们应当在生与灭的问题以及每一种自然
变化的问题上去把握它们的基本原因,以便可以用它们来解决我们的每一个问题。”
(《物理学》)他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共四个,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
    这四个基本原因是:1。质料因。指的是事物构成因素,例如,建造房屋用的
砖瓦木料,雕像用的铜或大理石。质料是运动变化中始终存在着的因素。2。形式
因,亦即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形式或原型,是一事物之所
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据。3。动力因。指的是事物赖以产生和变化的推动力,如铜只
有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才会变成雕像。一般说来,制造者乃是被制造者的动力因,
主动者是被动者的动力因。4。目的因。指事物形成要达到的目的,即变化着的事
物所指向的目标。例如,散步是为了健康。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必然涉及到这
四个原因,其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事物的内在原因,动力因是发生变化的原因,
目的因是变化过程的终极和目标。
    关于这四因的具体作用,可以用一个事物的变化来说明,张尚仁以盖房子为
例来分析。形成房子的四个原因是:第一,盖房子需要砖瓦木石,这是建造房子
的质料,这就是质料因;第二,修建什么样的房子,要先把图样设计出来,图样
还不是房子,只是房子的形式,这是形式因;第三,有了砖瓦木石的质料和图样
的形式后,就要由匠师和工人运用质料按照形式去营造房子,这是使质料符合形
式的动力,为动力因;第四,房子要有用途,居住、堆放东西作仓库,还是作工
场,即要有目的,这就是目的因。房子是由这四种原因产生出来的,世界上任何
产生出来的事物,都和房子一样,有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这四种原因。
    这四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它们不是完全分开的,其中,形式因、动
力因和目的因可以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以橡树为例加以说明。
    橡树之所以是橡树,与别的树不一样,是因为它有它的特点,是这些特点使
橡树与其他事物区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