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我们也看出开始那些人落草的某些偶然性,鲁达失手打死了郑屠,宋江失手杀了阎婆惜,武松一气之下杀了潘金莲;甚至连夺生辰纲的晁盖他们,也多用和平手段,将人麻翻在地,决不趁机灭了口。象石秀那种处心积虑要杀潘巧云这种堕落犯罪情形,还真不多见。以至于让人疑惑,这样的人也不算坏,怎么就变身当了强盗乎?当年鲁迅分析说,人容易根据自身的身份及所得利益情况来阅读小说,受了官府的气的,就要去看《水浒》;受了上朝好处的,就要去拥刘。Just so so。 
  前面说过,独行侠的情谊解决不了日益壮大的水浒的组织问题。便是宋江出场的时候了,宋江的出现,开始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思路,众多的人围绕在他周围,他也用各种馊主意拉人人伙。这个道理就象贪官拉人入伙一样,你不加入到我们这里,一是你开展不了工作,一是你得不到利益;你一旦加入我们就算有了保障,工作成绩有,好处也有。当然,这些入了伙的官后来被人发现了,就赶紧什么都招,争取宽大,以便于恢复到原来那个大体系中寻求庇佑。但那个大体系最讨厌背叛了,现在搞得他只能自杀,这样在小体系中还能得到些安家费。 
  在宋江的头脑里,有三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队伍的建设问题,一是队伍中的安定团结问题,一是队伍的出路问题。且不说第一个,就说安定团结吧,宋江就花费了不少脑筋。除了他个人的魅力,就是能够接纳人,礼戴人,包容人之外,他还想到了排座次。排座次就是建立秩序,就跟现在军阶一样,只是更为细致。很多人就发现这个座次有点意思,大家可以参考看。不过跟《隋唐英雄传》里那个传说中的功夫座次相比,这个座次具有更为复杂的权衡结果,丝毫不亚于十大元帅的次席。要知道,中国人是很讲面子的国家,每次领导人出现前都要根据自己官阶大小、资历高低排个队,然后才能出现在会场,呵呵。如果乱了,大家就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哈哈。而且开代表大会的时候,能够在台上坐着和在台下坐着是非常大的差异(前者似乎具有发言权),所以看某某大会的时候,台上分五排坐了一百多人,台下也按顺序坐。我们就经常能看到台上的人在睡觉,台下的人也在睡觉。真辛苦呀,幸好中国人都知道重要的事情都不是开会决定的,否则被外国人看到影响多不好。 
  梁山次序大致上靠几样来权衡,一是集团,一是功夫高低,一是门面工程。所谓集团,就是紧密团结在宋周围的要向上拔,别的集团要向下压。功夫高低只是个大致的区分,比如前三十六比后72普遍要高些,也重要些。门面有时候和功夫容易混在一起,因为大家不是根据比武来定位次的。不过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些多少不情愿投奔过来的将领,占了不少重要位置,挤压了鲁达这一集团。比如卢俊义、秦明等等。他们根基不深,而且势单力薄,很容易对付,偏偏他们名头响,可以服人。……其实只要看看49年时候的第一届国家副主席跟现在的差异,就明白所谓民主人士的地位了…… 
  我前面说过,小说开头象泉水一样喷涌,后来象大河一样浩荡。也可以认为开始象春天的花一样,不经意间开一朵特别显眼,等到暮春时节乱花迷人眼,反倒看不真切了。所以要将几个鲜活的人物放到前面写,而后这些人性格越来越平庸,以至于宋江改造的不成样子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宋江原本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也只是瞎猜。不过在中国搞政治的,无非象刘备一样忠厚似伪,象孔明一样妙算类妖(鲁迅语),后者是说吴用的。我们在宋江身上看不到英雄气是很自然的,也许因为已经被晁盖分去不少吧。想玄奘也是个勇敢的牛和尚,在西游记里却啥都不是,没有办法呀。 
  终于决定写到结尾,就是征方腊的时候,大家都死了个光,就象秋天叶子都落尽了。提那些为朝廷效忠自杀的人也许无趣,不妨提在六合塔死掉的人,鲁达(据说武松和林冲也死在这里)。我一直没有参透鲁达死的奥妙,鲁智深自己听到潮汛的铃声,突然想到当和尚时候师父给他的偈子里的话,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他仿佛悟到了“命(命运?)”与“生(生死?)”的关系。就仿佛花知道开花的期与花落的期,混沌、自由而生的鲁智深顿时体味到上苍的巨大存在,他不再反抗,反而归于安详。和那些死都要表达某种寄托(宋江忠朝廷,吴用等忠宋江)相比,他显示了更大的智慧,以至于仿佛他当和尚是必然似的。        
《水浒叶子》人物题赞    
  【宋江】:“刀笔小吏,尔乃好汉”;【林冲】:“美色不可以保身,利器不可以示人”;【呼延灼】:“将门之子,执鞭令史”;【卢俊义】:“积粟千斛资盗粮,积钱万贯无私囊”;【鲁智深】:“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史进】:“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孙二娘】:“杀人为市,天下趋之以为利”;【张顺】:“生浔阳,死钱塘”;【李俊】:“居海滨,有民人”;【浪子燕青】:“子何不去,惜主不虑”;【朱仝】:“许身是孝子,黥面不为耻”;【杨志】:“玩好不入,安用世及”;【解珍】:“赴义而毙,提携厥弟”;【施恩】:“武松不死,彼燕太子”;【时迁】:“生吝施与,死而厚葬。尔乃取之,速朽之言良不妄”;【雷横】:“好勇斗狠,以危父母,赖兹良友”;【张清】:“唐卫士,烈烟死。庙貌而祀,一羊一豕”;【朱武】:“师尚父,友孙武”;【吴用】:“彼小范老,见人不蚤。曳石悲歌,张元吴昊”;【董平】:“一笑倾城,风流万户侯董平”;【阮小七】:“还告身,渔于津,养老亲”;【石秀】:“防危于未然,见事于几先”;【安道全】:“先生国手,提囊而走”;【扈三娘】:“桃花马上石榴裙,锦撒英雄娘子军”;【关胜】:“秩伦超群,髯之后昆,拜前将军”;【穆弘】:“斩木折竿,白昼入市,终不令仲孺得独死”;【樊瑞】:“神鬼为邻,云水全真”;【戴宗】:“南走胡,北走越”;【公孙胜】:“出入绿林,一清道人”;【索超】:“仗斧钺,将天罚”;【柴进】:“哀王孙,孟尝之名几灭门”;【武松】:“伸大义,斩嫂头,啾啾鬼哭鸳鸯楼”;【花荣】:“叹叹王人,叹叹贼臣”;【李应】:“牵牛归里,金生粟死”;【刘唐】:“民脂民膏,我取汝曹,太山一掷等鸿毛”;【秦明】:“族尔家,乌乎义,忍哉匹夫终不贰”;【李逵】:“杀四虎,奚足闻,悔不杀,封使君”;【顾大嫂】:“提葫芦,唱鹧鸪,酒家胡”;【萧让】:“用兵如神,笔舌杀人”;【徐宁】:“甲胄以御身,好之以陷人”。 
  张岱作的《水浒四十八人赞》,给这两位朋友作最后一次比较: 
  【晁盖】:盗贼草劫,帝王气象;【宋江】:忠义满胸,机械满胸;【武松】:人顶骨,一百八,天罡地煞;【阮小五】:仇首既得,玩之不释;【阮小七】:寥儿洼,碣石岸,惟鱼鳖是见;【朱仝】:美髯翁,释曹操,走华容;【时迁】:其亡亦亡,入我室,登我堂,颠倒我衣裳;【呼延灼】:公侯之家,必复其祖;【鲁智深】:和尚斗气,皆其高弟;【史进】:有高手,愿为牛马走;【杨志】:花石纲,生辰纲,予与女偕亡;【李逵】:面如铁,性如火,打东京,只两斧;【李俊】:有民人,有土地,大伙并不若小结义;【关胜】:作者奇异,刻画关帝;【燕青】:有其胆智,无其精细;【张清】:唐琦石,忠于宋。满地皆是,人不能用;【顾大嫂】:既为虎,复为母,毒如蛊。        
不一样的《水浒传》    
  有些记忆如同你抽屉里记录一些事情的一些碎纸屑,静静的躺在那里被主人遗忘着,有一天你无意打开,才发现原来有那么一段时光你是那样度过的。 
  我爱好颇杂,除了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学历史和电影外还有评书。现在随着广播在一定范围内的“复兴”,今天很少有听众尤其是年轻一点的人喜欢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了。在我少年时,娱乐形式还没那么丰富,评书可比现在的卡通片更加吸引那时的孩子。 
  从刘兰芳的《岳飞传》开始,一部部的听下来,算是遍尝了诸多的美味。有一个人是我最佩服的,或者说最爱听的播讲者,他就是袁阔成。有人说:“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诚然!既然现在随便的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那么把袁老师称为大师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也当之无愧。从艺术造诣上说,刘兰芳以降,都和他差者老大一截子呢。当然刘兰芳也自有她的贡献和艺术魅力。容笔者后文再述。 
  袁阔成先生一生以录音传世的书目不少,但是没有单田芳先生的多,不过比后者更精一些。尤其袁先生是评书世家,功底自然深厚一些。袁阔成的叔伯是民国时期名满京津书坛的“袁氏三杰”,据考证是明清之际的柳敬亭嫡传支脉,说古讽今,技艺精湛,名噪一时。袁阔成自幼学艺,深得家传,他少年时以说传统书开蒙,青年时逢“解放”改说现代革命历史题材,而中年却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一部纵横捭阖的《三国演义》名满天下。纵观他的艺术生涯,其实他的成就大部分书目属于现代书。而现代书的确不好说,时人或拘泥传统,或向小说播讲学习走入极端的误区,唯有袁阔成能做到以传统技艺为基础,大胆创新,开创了新书说法的先河。而实际上呢,他是避实就虚,在选择书目上会藏拙。如他的现代书代表作《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都是选择的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我党领导的平原游击战和山林剿匪战等故事为蓝本,结合传统套路、暗中按武侠书体来重新诠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三国》,我想他的《水泊梁山》(《三打祝家庄》)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巅峰作品。 
  我是在1981年听的这部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实在的,我是先听他的这部书,后看全的《水浒传》原著。其结果是强烈的反差,使我对原著不是很欣赏。此书是根据《水浒》脱胎而来,但说是他的原创也无不可。使我最不理解的是故事情节为什么和原著相差那么大,完全是自成体系。那么仅依靠原著改编显然说不通。在“中国评书网”上有人说是根据东北某民间艺人的底本改编。我则有不同的意见。因那个艺人的《梁山轶事》曾在八十年代的吉林长春出版的《新村》上有过连载,我读过,虽然也自成体系,但两者明显不具备关联性。如果说袁先生曾请教过民间艺人而且借用了一些也是可能的,但我毫不怀疑更多的是他有一本和存世的《水浒传》不同的蓝本。这个悬案曾经也揭开过,只不过非我亲眼所见。我的一个哥们儿曾看过一次当年电视上有人问过袁阔成为什么他说的《水浒》和书上不一样,他说这是家传的“袁氏话本”。 
  其实已经有人考证在水浒由施耐庵成书之前,梁山故事早已流传于民间,在南宋就已有瓦肆说《宣和遗事》了。在元杂剧中的许多水浒故事并不和《水浒》成书一致,完全有可能袁阔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