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阿迦麦农(Agamemnon),也是《伊利亚特》中希腊方面一个将领,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在以他为题的悲剧里把他写得专横自私。
(10)伊尼阿斯(Aeneas),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雅德》中的主角,他在非洲卡塔基地方和美人狄多(Dido)发生深挚的恋爱,但终于听神旨,离开了她,她因而自杀。这段情节是这部史诗中最动人的部份。
(11)欧里庇得斯用过伊斐见尼亚的题材写过悲剧,拉辛的这部悲剧要摹仿古希腊的蓝本。。
(12)法国人自己总是只用“古典主义”,其它国家多用“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较名正言顺,因为希腊罗马各有它们的更四主义的理想。
(13)参看朗生的《法国文学史》,第五○三页,关于新古典主义者对古典看法的总结。
(14)波普(Pope,1688…1744),英国新古典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论批评》是摹仿布瓦罗的《论诗艺》的著作。
(15)普洛特(Plautus,公元前254…184左右),罗马著名喜剧家。
(16)特林斯(Terence,公元前190…159左右),罗马著名喜剧家。
(17)指西班牙。
(18)马来伯(Malherbe,1555…1625),法国诗人,对法国语言纯洁化很强调。
(19)塔索(Tasso,1544…1595),意大利诗人,已见第六章。
(20)特林斯见上文,塔巴朗是当时法国有名的小丑。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
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
  英国自从十六世纪战胜了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对美洲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便一跃而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它在十七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在经济方面,它在十八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厂。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和大陆上来布尼兹派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在文艺实践方面,英国文学自从伊利莎白时代戏剧在莎士比亚手里达到高峰以后,一直在蓬勃地发展。莎士比亚的范例教育了英国人敢于冲破古典传统的公式和规则,结合时代的需要,独辟蹊径,进行创作。在十七世纪有密尔敦的《失乐园》和《桑姆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理想。随着君主专制的短期复辟,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影响逐渐渗透到英国,竺来敦,波普和约翰生等人发展出一种带有民族色彩的冲淡了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由于资产阶级渐占上风,文学的听众也逐渐由上层阶级转到中产阶级,而文学的性质也逐渐变成主要是反映资产阶级生活和理想的。由于这个缘故,报刊文学,市民戏剧以及近代小说都最早在英国出现,浪漫主义的萌芽也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中就已逐渐生长起来。这些转变在欧洲大陆上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例如英国市民戏剧帮助了狄德罗和莱辛建立市民戏剧的理论,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桎梏;英国感伤主义的小说促进了法国反映市民现实生活的小说的发展(例如卢梭的作品),英国民间文学和带感伤气氛的自然诗也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有一个很长的行列,这里只介绍代表性和影响都较大的人物。
一 培根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和莎士比亚同生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的时期,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在英国的体现。他总结了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成就,并且了望到自然科学发展的远景,立志要促进这种发展,在《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和《新工具论》这一系列的著作中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他的思想在各方面都带有深刻的革命的意义。首先他初步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着实践,认识也要根据实践。他是近代把人生理想由观照转到行动的第一个人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这句话在实质上已隐含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意思。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通过经验知识所掌握到的自然的必然规律。他反对过去经院派的玄学思辨,把它比作蜘蛛,只会从自己腹中吐出丝来织网;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要像蜜蜂,从各种花蕊采取甜汁,通过自己的消化力,把它转化成蜜。这就是说,哲学家不应从概念出发而应从感性经验出发。但是他也承认感官带有欺骗性,不完全可靠,特别是因为人们满脑子都是迷信,成见和偏见之类“偶像”,这些都足以阻碍真知灼见,所以要破除这些“偶像”,才能保持认识功能的清洁与锐敏,还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或纠正感性的认识。由于重视观察和实验,培根攻击长期统治西方的亚理斯多德的偏重演绎法的形式逻辑,指出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的归纳法更有助于科学发明。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信任根据观察和实验的归纳法,以及强调认识的实践功用,这是培根思想中两大基本概念,而这两大基本概念替近代科学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是培根”(1),足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培根的估价是很高的。
    培根对于美学的贡献首先就应从他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去认识。由于他奠定了科学实践观点和归纳方法的基础,美学才有可能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的领域,而在实际上由培根思想发展出来的英国经验派的美学也正是朝着科学的道路前进,特别是在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方面。这并非说,培根的个别的美学观点就无足轻重。他把人类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部门,把人类知解力也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三种活动,认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他在这里已见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别,明确地把诗纳到想象的范围,为后来美学对想象研究的重视开了先例。他也把复现的想象(即记忆)和创造的想象分开,指出创造想象的特征在于“放纵自由”。他说,“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这里所指出的就是近代心理学家所说的想象中联想和分想两种对立的活动,由于诗是想象的产品,所以它是一种“虚构的历史”。为什么要有“虚构的历史”呢?培根回答说:
    世界在比例上赶不上心灵那样广阔。因此,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因为真实历史中的行动和事迹见不出能使人满足的那种宏伟,诗就虚构出一些较伟大,较富于英雄气概的行动和事迹。……这样,诗就显得有助于胸怀的宏敞和道德,也有助于欣赏。所以诗在过去一向被认为分享得几分神圣性质,因为它能使事物的景象服从人心的愿望,从而提高人心,振奋人心……(2)
这就是说,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在《论美》一篇短文里,培根用简短的隽语来表达他关于美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从罗马西赛罗以后,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在西方已成为流行的看法,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暗含莱辛在《拉奥孔》里所说的美与媚(动态美)之分以及绘画不适宜于表现动作的意思,培根也不赞成美在比例的看法。他说,“凡是高度的美没有不在比例上显得有些奇怪”。他既反对希腊画家亚帕勒斯“从许多面孔中选择最好的部分去构成一个顶美的面孔”的办法,也反对德国画家杜勒“按照几何比例去画人像”的办法,因为他认为画家“在把面孔画得比实际更美时不应该凭死规矩,而应该凭一种得心应手的轻巧,就像一个音乐家演奏出一曲优美的乐调那样”。这就是说,艺术不能凭机械的拼凑而要凭艺术家的灵心妙运,接着他指出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以及美与品德的关系。他说的话虽不多,但足以见出他考虑到美的一些重要问题,而且敢于提出不同于过去的看法。在强调想象虚构,理想化,动态美和艺术家的灵心妙运这几点上,他的美学思想已含有浪漫主义的最初萌芽。
二 霍布士(附:洛克)
  霍布士(Thomas Hobbes,1588—1679)早年做过培根的秘书,在英国革命前夕他屡次住过巴黎,结识了当时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的领袖笛卡儿,嘉桑底和迦里略,部分地接受了他们的影响。他重视培根所忽视的依靠演绎推理的几何学和数学。他“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了”(3),但是也把它机械化了。“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物体,一切发生的事件都是运动。”人是“自动的机械”,心也只是精微的物体,心的一切活动如思想情感意志等等都是物质的运动。只有个别的物体存在,抽象的一般的观念都只是些文字符号,实际上并不存在。哲学的任务只在运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物体和它的运动,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哲学里他排除了有神论和目的论。这是他的一个很大的功绩。
  生在革命时代,霍布士所最关心的是政治。他害怕革命战争的威胁,从资产阶级要求安定的巩固的社会秩序以便发展生产的立场出发,他在他的名著《巨鲸》里提出一套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的哲学。这套哲学是以极端的性恶说和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依霍布士看,人生来是自私的,残酷的,在“自然状态”(即原始状态)里,“人对人是豺狼”,互相残杀,以便维持自己的生命和安全。等到这种情况维持不下去了,原始人才订成社会公约,宣布放弃原来的每个人都有的互相掠夺残杀的自由和权力,把它移交给一位代表共同意志的个人(专制君主),对他都要绝对服从,以便换取社会全体成员都需要的和平和安全。是非善恶本来是不存在的,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所希求的东西就是善的。所厌恶的东西就是恶的;在受公约约束的社会里,是非善恶就要取决于专制君主。宗教也要服从世俗政权。霍布士的主张不是当时英国人所乐闻的,教会对他特别仇恨。他的《巨鲸》曾遭到议会的申斥。他对教会神权和中世纪经院派哲学的攻击,他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关于社会公约的学说在当时都带有进步的意义,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发生过显著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