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安徽亳州,其实当时就只是一地),县境内保存着太清宫、老君台、九步井等文物古迹。
流经周口的河流主要有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洪汝河等,全是淮河支流。官方资料称河流“蜿蜒区内,为全市农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周口见林不多,养鱼即使有,恐怕也没有人敢吃。只有“农业发展一马当先,粮、棉总产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分别占全省的1/6和1/4,是闻名全国的粮棉大区。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烟叶等。养殖业主要有猪、牛、羊等,现已成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小麦、棉花、山羊皮、生猪、黄牛等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我采访结束后在互联网上查寻周口的企业,几乎全是食品、皮革、造纸类,即都是“污染大户”型企业。其中著名的莲花味精、河南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邦杰集团、河南鞋城皮革集团,等等。在国家环保总局给我们提供的“重要污染源”名单上,都能见得着。
暗访“莲花味精”(1)
莲花味精全称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莲花集团)。淮河流域的人,特别是环保部门的人,都习惯叫“莲花味精”,上口、好记,简称的普及率还超过全称。我在行文中也就以“莲花味精”替代其全称了。
莲花味精厂址不在周口市,而是在项城的县城。周口市区游的结果是司机贺小姐愿意帮我们的忙,带我们去莲花味精厂区看看。她小时候在项城城关镇上生活,对味精厂的污染状况深有体会。只是离开时间长了,对现在具体排污渠道、污染手段不太了解。她表示有同学清楚,关系很好,可以找同学帮忙。我们也表示姿态:租车费用不要考虑,一定会让她满意。
一路上,贺小姐驾车疾驶,偶尔闯闯红灯。据说,她的一个哥哥在交警队工作,她闯红灯没有什么问题。我在阜阳兼职几年,对此深有体会。淮河流域很多居民都有这样的观念:只要“上面有人”,什么事都好办!这是淮河文化重要特色之一。
车行40多公里路程后来到项城。项城县城关镇的建设在淮河平原的县城中算是不错的,新开了不少街道,商业也较繁荣。与莲花味精总部在这里很有关系。
来到一条老街道,经过一条很宽的水泥大道后,进入了莲花味精厂区。
车一驶近,艳阳天立即变成了“日全食”:只见莲花味精热电厂矗立着几根大烟囱,吐着灰白色烟气,弥漫整个厂区及其周围,让人仿佛进入阴霾中。
尽管此时是上午10时30分,天气晴好,我举起相机,半天还是不敢按下快门,我担心日后的照片会灰蒙蒙的,别人以为聚焦不准。
莲花味精不像“双汇”戒备森严,艳明高照的天气到莲花味精厂区,还是如同“日全食”厂区也破败许多。化肥分厂门口见一二保安,远远看着我们,悠闲的样子说明:他觉得无所谓。
刚刚在读何满子老先生的杂文集《零年零墨》,80多岁高龄的老人家牢骚不少,也有哲理之言。其中有一篇,开头的一句意思是“偷偷摸摸去的事情从来就不会是好的事情”,不敢说漯河的“双汇”如此隐秘做事,就不是好的事情。但莲花味精做不好的事情,绝没有“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实在让人佩服。不过,50米以上的大烟囱和喷吐的浓烟,想掩也是掩不住的(见下图)。
我们在厂区的前后转了一圈,除烟雾和粉尘的污染外,没有见到任何排水的地方。贺小姐连忙给在县政府上班的同学打电话。这位女同学在电话里倒是很热情,马上邀请我们吃饭。一听说贺小姐带了几名北京的朋友,要看看莲花味精厂的工业废水排放情况,立即改口,表示无法帮忙,改口说暂时也不好见面,只有下次来了再说。
贺小姐又打了很多电话,还是没有办法找到向导。后来说可以找姑妈家的女儿询问。可她家没有电话。我们鼓动贺小姐开车,找到一个小街上去,从一个小二楼的背后把贺小姐姑妈的女儿——也就是贺小姐的表妹,叫了出来。
她表妹没有多少事,但什么也不知道。劝说了半天后,她表妹又找来一名30多岁的男子,名叫王兆华。王兆华在供电部门工作,不知道上班时间为什么还在家里。他知道此次为外地人作向导的价值后,推三阻四。贺小姐代我们讲价:给50元,带我们去最近一处莲花味精的污水排放口看看。
车行不久,其实就在水泥大道的另一端,横亘着一条大河。
沿河岸有一条看起来不像能走的路,绕到莲花味精厂区的背后。在那里果然看到了一条小河,主河段约六七米宽,入河口呈喇叭形,河上有一闸桥,污水汹涌而出。老远可闻到食品发酵用水的酸臭味。小河两侧非常僻静,有些棚户式的房子,可能是外地打工或城里极贫者的住所。后来从周口环保局了解到,这是莲花味精一号排污口所在地,小河叫驸马沟。
为避免出现“双汇遇险”的情况,我们让车子停在远一点拐弯处,拎着相机走过去。不想一转弯,就看到四五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站在灰尘老厚的闸桥头。
我立即让贺小姐上前问:这里有没有住一位姓张的转业干部。几个人打量我们一番,回答:“不知道,我们对附近住户不熟悉。”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为了强化一下,我再上前,问:“他是1985年转业的,以前就住这里。”小蔡明白了我的意思,又补充了一句:“以前在农资公司上班,现在好像下岗了。”几个人不耐烦了,背过身去。我们趁机向小河的上游走去,那边有一个小煤场和几畦菜地,一两个家庭妇女在忙碌着(见下图)。
绕过闸桥,起吊闸门的水泥建筑就挡住了这几个人的视线。我们踏着污泥,急速向上游走了百十米,然后沿着坡地下到河边。
暗访“莲花味精”(2)
一河并未作任何处理的发酵废水急速地流趟着,大约有每秒二三个立方米的速度。这一流量相当于淮河上游最大支流河年平均入河流量的3倍左右。前面无法再走了,沿小河向上游看去,先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水泥管子,往外排着生活污水。再往前不远,就是莲花味精厂里的工业污水排放口。黄而混浊、略显浓稠的液体就是从那里排出来的。刚巧一位老大娘到菜地来。她看到我们并不惊讶。她说:“这水经常这样,也不断有人来看。这多年了,没见啥变化。”
“小河污染成这样,附近居民有没有意见?”我问。
“有俩钱的人都搬走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提意见。再说人家厂子这么大,总不能叫厂子搬家吧?我看也就这样了。”
淮河治污10年,无数领导、记者到过这里,但照旧“一河污水向东流”这时已快到中午12点了。回到闸门处,几位守望的人不知去向。
我在闸门下拍了几张排放污水的照片,数码相机很好的色彩还原能力,把污水的成色表现无疑。后来经周口地区环保局执法监督站张站长确认,就是莲花味精一号排放口的污水出口。
而其他知情的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莲花味精如果开动污水处理设施,每天污水处理费用至少10万到15万,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处理费用。
一年就要增加近5000万成本开销。据说现在企业效益并不好,甚至很困难,全部达标排放是不可能的。只是玩一点‘猫和老鼠的游戏’,能偷排多少算多少。”
“莲花味精”的这一河污水,则是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环境执法检查离开后的第二天排放出来的据了解,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莲花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务院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之一。现有职工1。8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年销售收入约为50亿,利税约5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刚开始莲花味精厂年味精生产能力有400吨,现在达到15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与出口基地,是世界同行业单厂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亚洲产量最高的企业。莲花味精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在日本、中国台湾、西班牙等国家或地区建有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
在环境保护方面,莲花集团称“1997年底,生产废水全部达标排放,成为淮河流域第一家通过国家环保局正式验收达标的企业,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解除了后顾之忧。通过彻底处理高浓度废水,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年产50万吨高效复合肥项目、年产50万吨优良动物饲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孔子说:听其言要观其行。我们看到的是莲花味精的另一面。毕竟企业产量从办厂时的400吨到现在,扩大了近400倍,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至少是同比扩大,无力承载的淮河只能把苦果推给下游两岸人民。
王兆华告诉我们,莲花味精厂的污水排放口有好几个。其他的比较远,就不去了。他说:“这样的地方真要去多了,对我也不好。”
我们觉得见一斑足矣,时间有限,不去也罢。
“死亡之镇”丁集(1)
送王兆华回家的路上,他说:“这水污染不算什么。我在丁集电管站干过,那里才叫‘污染’。”
丁集,在淮河流域是非常有名的“污染大镇”。丁集因做皮革粗加工出名。加工皮革的废水在水污染中与草浆造纸齐名,特别是其中的硝酸盐、铅、汞等,是严重致癌物质。1990年前后,丁集曾是中原地区的皮革加工集散地,家家前店后厂,吞吐量大,主要依赖皮革加工收入,为全国乡镇“百强”之一。后因污染过重,环保部门查处、媒体曝光,居民担心有损健康而搬迁,丁集逐渐衰微。
丁集有许许多多传闻:多少年没有人能报名参军,因为找不到身体合格的青年人;多少人得了癌症,比例惊人;下游多少村庄遭受污染,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不敢吃等等。没有定量的科学研究,很难为此定性。我们只是大体了解一下,没有把这些作为采访重点。
按计划下一站去丁集进行采访。刚好向导对这里比较熟悉,在我们一再劝说并讨价还价后,加150元向导费,向导答应可陪我们一起去丁集。
但他一再要求我们不能进入企业或庄户人家询问,有人时不能在工厂附近拍照。“丁集人可厉害了。如果知道你们是记者,恐怕进得去,出不来。”
仅10多公里,就到了丁集。在进集镇的大路口,看到一块滑稽的大牌子,10数米高,20来米宽,横在公路之上。上书:“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一车人不禁哑然失笑:丁集人真是矫枉过正,竟然敢打“绿色”的招牌。此为“绿色”,以后“绿色”二字,还有谁人敢信!
进镇口我看时间不早,提议就在镇上小饭店吃点什么,还可以和店老板唠叨点什么。贺小姐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千万别!项城没有人敢在丁集吃东西。要吃,你们吃,我回去再说。”
未进集镇,先闻一阵阵腐肉的臭味。进得镇子,看到不少小厂子门口有加工晾晒的羊毛、皮张等。镇上人员稀少,虽是艳阳高照的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