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极为善哉。若能善思现前久远二苦
差别,则于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
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如云:「若习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
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
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集学论亦云,「此中若修小苦为先,则
于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于诸苦上妄起乐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乐想而渐串习,则亦
能住安乐之想。」又生此想,复如猛利请问经云:「应当舍离,
如树棉心。」华严亦云:「童女,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应当发
起难行之心。」谓须心力最极坚稳,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
发坚强志力,则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
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闻如是之法,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
蔑者,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譬如怯夫,虽见他血亦自惊
倒。如云:「有若见自血,反增其坚勇,有虽见他血,亦惊慌闷
绝,此由心坚固,怯弱之所致。」
处门广释者。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此分
八处,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
能增长梵行之依,此等诸物若得粗鲜,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
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
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依此一切
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威仪处者,行住坐卧是
四威仪,第一第三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由此生苦悉当
忍受,终不非时胁著床座草敷叶敷。摄法处者,供事三宝,供事
尊长谘受诸法,既谘受已为他广说,大音赞诵,独处空闲无倒思
惟,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为七摄法,于此劬劳所生众苦
悉当忍受。乞活处者,剃须发等誓受毁形,受持裁染坏色之衣,
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别行余法,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
故,依他存活,不应受用集所获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断秽行
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舍离歌舞笑戏等故,及离与诸亲友同龄
欢娱等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
当忍受。勤劬处者,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利
有情处者,谓十一事,从此生苦皆应忍受。现所作处者,谓出家
者,便有营为衣钵等业,诸在家者,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
从此生苦悉当忍受。如是八处所生众苦,随何苦起,皆应别别精
进不废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转障碍,令意全无不喜而
转。
第三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
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
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
者,谓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六七所修
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
此亦分二,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垄巴师说为无常等,
然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
所违逆数数思惟。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
而录,特于思法此说极广。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具足六种殊胜,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
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尽忍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大地
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
如于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恒
为非一大罪所染,于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若能
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
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波罗蜜多。
学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一 精进自性,二 趣入修习精进方
便,三 精进差别,四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五 此等摄义。
今初缘善所缘勇悍为相,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菩萨地说
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此
若串习精进起故。其胜利者,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
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此是恒常应依止。此
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
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
为策彼而说此。」庄严经论亦云:「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
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
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又云:
「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
得不能胜。」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
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摄波
罗蜜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
「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
粮无劣少,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华极增长。」过患者,海慧
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
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
此无一切法。」若无精进随懈怠转,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
切现时毕竟士夫义利,
精进差别分二,一 正明差别,二 发生精进之方便。初中有
三,一 擐甲精进,二 摄善法精进,三 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菩萨地说,「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
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
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为
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况时较短其苦极微,如是
名为擐甲精进。若有菩萨于此精进,少发胜解少生净信亦名坚固,
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发起无量精进之因。何况成就如是
精进,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
心。」若能修习如是意乐,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故应修
习。摄波罗蜜多论云:「设等生死前后际,成为极长大昼夜,集
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发一最胜菩提心,须以此相渐
集余,一一资粮悲无厌,无诸懈废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转苦,而
擐无量稳固甲,住戒悲性诸勇识,是为最初所应取。」此亦是说
擐甲精进。又如无尽慧经所说,「设从无始生死以来,现在以前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而为一月,于十二月计为一年,
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见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数,始能
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须知一切有情心行,亦无怯弱而擐誓
甲,为无尽甲。」是为无上擐甲精进。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
乐,速能圆满无边资粮,净无量障而成最胜不退转因,如于长劫
能生喜乐,如是亦能速当成佛。若于无边妙行及于极长时等,全
无勇悍,唯乐短时速当成佛,反于成佛极为遥远,以能障碍诸菩
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为何义故,如是擐甲发勤精进,其中有
二,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
益有情精进者,谓于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注,饶益有情
精进十一事同饶益有情戒。
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二种资粮一切白法,由
依此故生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
易解便修最圆满故,当说此宗。
此中分四,一 舍离障碍精进违缘,二 修积顺缘护助资粮,
三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一
明所治品,二 修断彼方便。
今初
不入道者略有二类,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谓
我岂能如是修习。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
此说。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
然于庸常诸下劣事,贪著覆蔽。如入行论云:「说其所治品,懈
怠,耽恶事,自轻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谓诸懒惰味著微
乐,爱睡眠乐,不厌生死。如云:「懒惰受乐味,爱习近睡眠,
不厌生死苦,当生诸懈怠。」有释前二句文,谓明如何生起之相。
修断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已得之
身速当坏灭,命终之后堕诸恶趣,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
能除执为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此三于前下士之时,已
广宣说。二破除贪著恶劣事业者,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
喜乐之因,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
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如云:「弃妙喜正法,无
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
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于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
应于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于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此
中分三,于所应得破除退屈,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于所安住修
道处所破除怯弱。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
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
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
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
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
中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
证得菩提。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
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
况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于往
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
唯如我,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宝云
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
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
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
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
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
边功德赞云:「虽诸已得善逝位,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
自轻,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
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
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于修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