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陆军还损失了2154辆汽车、牵引车,3000多辆摩托车
自战争开始以来,在5月份,中国空军在东线战斗损失的飞机数为472架水平轰炸机186架到6月5日为止,已经在苏联的战斗中损失了607架飞机到6月22日前,损失数字上升到786架因为故障和事故损失的飞机不包括在其中在人员方面,仅在6月份的9天战斗中,中国飞行员不包括地勤人员在东线就死亡了156人,另有229人受伤,118人失踪
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不仅给华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卢巍上将回忆:“即使在争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苏军也比日本军队顽强,他们在被包围时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而胡琏则在私人信件中对他的敌人做了这样的描绘:“俄国人可不像日本人,他们在战术上已经被打败了,可还是不肯逃跑,必须一次一个的把他们杀死在半森林半沼泽地里”杨朔铭则告诉她的女秘书李孝贤:俄国士兵宁可在掩体里自爆也不向华军投降在听过希特勒的评价后,这位女秘书写道:“我们看到了俄国士兵的坚韧,如果他们指挥的合理,将和我们势均力敌多亏他们没有那样的领导能力”
而在战斗过程中,苏联红军数量众多的技术装备同样令中国人吃惊“敌军的装备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震惊”,一个中官在巡视战场后惊叹道而这种震惊尤其体现在坦克上红军的“t-34”坦克、“kv”坦克使中国人在装甲兵器上的优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奇形怪状的苏联多炮塔坦克也给华军以深刻的印象对此,作为中国坦克技术权威的钟离卫上将也不得不感叹:“一个陷入颠狂的民族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技术成就”
苏联空军在交战中的表现同样很引人注目空军是斯大林很爱用来救急的军种战役期间,苏联红军的轰炸机始终都以数十架甚至数百架的规模不间断的对中国地面目标进行袭击袭击范围不仅包括华军前线部队,也包括纵深的机场和工业目标按中国方面的统计在5月2日到6月20日,苏联空军共动用3700个架次对华军机场进行了1000多次袭击虽然说在对中队的纵深目标的袭击中,缺少比较成功的战例从6月23日起,遭到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袭击的还有蒙古和哈萨克本土的的一些基地但多数情况下苏军的空袭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加上编队呆板,在华军密集的高炮火力和性能先进的“披毛犀”战斗机拦截下往往损失巨大,而给华军造成的实际损害却非常有限仅在6月27日一天时间里,苏联空军在对蒙古的袭击中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在南方的一次战斗中,苏联空军在损失43架轰炸机的情况下,仅凭借有限的自卫火力击落了5架中国“金丝燕”战斗机如果考虑到双方飞机在性能上的差距,应当说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干的还不错
和击落性能落后、得不到掩护的苏联轰炸机相比中国空军与苏联战斗机的战斗却不是那么轻松虽然大批“伊-15”、“伊-16”战斗机在度、火力、机载设备上都大大落后于中国战斗机,苏联飞行员中菜鸟也太多,但在空战中,少数优秀的苏联飞行员仍能够驾驶这些老式飞机击落先进的中国飞机而在遭遇苏联式战斗机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受到的挑战大因此,在大量击落对方战斗机的同时,中国的战斗机损耗也非常严重以第2航空队第51战斗机联队为例在5月24日,该联队有第一流的“披毛犀”战斗机160架,从6月2日到6月25日损失却有59架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东方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这些损失并不能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现在的他,在压力下已经临近崩溃只希望能够尽快的结束战斗只要是能加快战斗进程的办法,他都愿意试一试命令剩下的“天狼星”飞弹全部发射其实就是他精神接近崩溃的表现在战役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他把这种划时代的先进兵器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早就大力开展了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中事当局为了寻求保证华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占有军事优势的式武器,很自然地就将注意力瞄准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
中国在这个领域内的工作,是从改进早已发现的固体燃料火箭开始的,经过一次次的改进,增大了它们的威力另一些科学家则着手试验使用式液体燃料的火箭
1925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和”公司生产的竞赛用汽车上试验了火箭发动机试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却雄心勃勃,扩大了火箭发动机在的领域内的试验
中国科学家对火箭技术的研制十分重视1927年,以施光远博士为首的一批热心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了民间的学术组织——著名的中国宇宙航行协会它立下了“为人类造福”的宗旨该组织吸引着以王希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火箭专家他们用简陋的液体火箭,在北京郊区宇航协会的火箭发射试验场进行了最初的试验他们的研制、试验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中最棘手的还是资金来源不足
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冯天明工程师,受一些无名氏写的科学资料的启发,对火箭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这是一项颇有发展前途并肯定会为军事服务的事业他不受大多数字航会员“不与军队为伍”的偏见的影响,主动找中国陆军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谢浔少将求援
谢浔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华军的一名职位不高的炮兵指挥官大战期间,德军在西部战线曾使用了一种常炮管的大炮,即39米长的“巴黎大炮”这个大家伙发射的炮弹,竟然可以在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空间飞行火炮发射距离竟达120公里之远这给谢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浔对火炮有兴趣,就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攻读了博士学位
1930年,中国陆军奉命接受秘密研究火箭的任务,陆军挑选、井委派年富力强、对火炮有研究的谢浔直接负责该工作谢浔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宇航协会,他决心要吸引这批学识渊博、有献身事业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自己所主管的工作
冯天明当时只有20岁左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谢浔没有小视这个精力旺盛的工程师,把他安排在陆军飞弹处工作使其成为字航协会成员中第一个从事军事研究的科技人员,冯天明如鱼得水,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天地
(五百八十八)晴空霹雳
/中国陆军军械部在北京南郊有一个靶场1932年,谢浔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的、规模不大的火箭试验站以冯天明为首的设计研究小组,开始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验火箭从设计、研制、试验到最后用于实践,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1933年到1941年的8年期间,冯天明及其同伴们研制和试验了许多小型火箭,其中有:h1、h2、h3和h5
1935年底,冯天明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王著教授合作,为中国陆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研制了火箭发动机,还为空军的重型轰炸机研制了可投弃的辅助起飞装置
中国的第一代试验火箭h1重180公斤,直径0。3米,长1。4米,发动机推力只有400公斤,是用酒精和液态氧作推进剂的箭头重50公斤由于头部过重、推力不够、设计不合理,发射失败了并没有灰心火箭研制小组经过分析,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原因重点将火箭旋转部分作了改进,研制成h2火箭1934年年年初,在海军的配合下,他们将两枚h2火箭带到东海的雷公岛进行试验火箭升空达3公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此期间,冯天明还以“对液体燃料问题理论和试验的贡献”的高质量的论文,赢得了享有盛名的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经过几年的科研磨练,他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脱颖而出被公认为是中国优秀的年轻火箭专家
成功的美酒刺激着奋进的中国科学家们于是,他们又着手设计第2代h3试验火箭这种火箭重850公斤,直径0。80米,长7。5米推力增大到1700公斤在其他方面,也对火箭做了一定的改进初步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但是,谢浔对h3试验火箭还是很不满意的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指挥过协约国提供的一种20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射程也达到130公里当时,炮弹太轻,只有11公斤炸药爆炸威力有限他们把最初的目标定在要使火箭弹头的重量和射程过原来的加农炮这种火箭用h4为代号当工作取得相当进展时,引起军界领导人的关注就成为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在杨朔铭的支持下,中国火箭研究的规模大了杨朔铭为了达到在中国未来面对的战争中使用火箭的目的,曾严令加紧研究火箭的技术为进行这项工作拨出了大量的经费并将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调去专门参与这项重要工作
这样一来,中国的火箭发展有了较充裕的研究费用,又集中了多的科学精英加强这个领域,组织机构相应地得以扩充和增建,特别加强了火箭试验这个薄弱环节1934年中国开始组建火箭技术实验所以及数个试验厂和国营工厂
1936年中方在军械部下面设立了一个专门发展火箭武器的小组4月,中方的首脑们来到火箭试验站视察工作,了解火箭试验工作的进展,并参观了1700公斤推力发动机的试车这里紧张而有序的研制气氛给参观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对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满意,批准了研制小组关于研制h4火箭的方案并采取了两项有远见的重大有效支持措施,使研究条件加完备和理想这两项措施是:一从国防开支中拨出2000万银元的重金作为h4火箭的研制经费;二,考虑到火箭研制基地的未来发展,需要选择一个远离大城市、保密性强的荒僻地区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最后选择在哈萨克的拜科努尔兴建的火箭试验基地
是年6月,中国陆、空军的首脑们一起来到拜科努尔实地勘察、选址最后双方达成共同使用该岛的协议:陆军在东部地带建造“中国陆军事试验站”后又改名为“陆军远程炮兵工厂”,北部的开阔地区由空军建筑机场和试验武器的靶场拜科努尔很快成了世界上最宏伟、最具气魄的“国家火箭技术科学试验中心”,成了研究反作用运动领域内所有研究和试验工作的主要基地最重要的是,它汇集了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火箭专家、科学管理人才和先进而完备的设施年仅24岁的冯天明被任命为火箭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1937年,因研究成绩突出,冯天明又被择升为拜科努尔火箭基地的技术主任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杨朔铭在火箭武器研制方面,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致使事半功倍、他还积极支持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和使用,结果使中国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对现在战争进程的影响颇大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建成了布局有序、设备先进、力量雄厚的大型火箭基地由于开始投入巨大,中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对中国发展火箭颇有微词后来,当看到火箭是强有力的战争手段时,火箭研制又简直成了中国政府的宠儿
中国政府在拜科努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战争开始时,在这里工作的有4450人,其中包括9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由于谢浔在基地建设中表现出的组织、指挥才干,他被提升为拜科努尔火箭基地的总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