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益的落脚点。因为别人想要什么,你不可能完全清楚。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为别人追求利益,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吃素,有的人喜欢吃肉……如果每个人都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去为别人谋利益,往往导致的是灾难。打个比方,在一个由狗和兔子组成的社会里,如果奉行利他主义,狗就会把自己找来的每一块骨头都塞给兔子,而兔子总是把自己得到的青草硬推给狗,结果双方都无法存活下去。 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完全的利他主义存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拿“君子国”的故事来说,一个人如果把钱看作利益,为了利他,就要不停地给别人送钱。另一个人呢?如果也把钱看作利益,他就不能收这份钱,如果收了钱,他就不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如果他不把钱看作利益,他可以收下了第一个人给的钱,但这样一来,第一个人又不能再称为利他主义者,因为他做的事并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除非两个人喜欢钱,并把所有的钱不停地推来推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可见完全的利他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利他主义要成为现实,必须有一个接受利益的对象。如果人人都要奉献出自己的利益,只好把这些利益扔到大街上。所以说利他主义是和自利行为相辅相成的,有一次利他行为,就必然有一次自利行为。不仅如此,利他行为必须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如果无条件、没有限度,利他行为就不能维持下去。比如说有两只兔子,第一只兔子是利他主义者,它总是把得到的青草全部塞给第二只兔子,而第二只兔子只是接受恩惠、永不回报,那么第一只兔子一定会死去,利他行为也就停止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条件的利他行为将为另一批人提供白占便宜的机会。比如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为附近群众免费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这样的场景经常被当作宣传好人好事的典型,可事实上除了那个修理人,其他几十个人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而是来捡便宜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再找一位做好事的人义务替他排队,他就更捡了便宜。由此推论,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人都做到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就很可能被少数人利用,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的私欲。 总之,利他行为只能根据双方自愿的原则,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人们不仅要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讲自利,在社会交往中也要讲自利。纯粹无私的社会不可能存在,追求完全的利他主义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灾难。 但最后要强调,虽然不能把无私奉献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则,生活中仍然需要无私谦让的精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利益的界限并不清楚,或者人与人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时候,只有有人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奉行利他主义,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使社会和谐地运转。 例如几个人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科研成果时,我们很难分清楚谁的贡献到底是多少。这时候,如果有一笔科研奖金发下来,要分配奖金时就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如果人人都想多得一点而不是少得一点,就会发生纠纷。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如果大家各不相让,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事业垮台。 再有,当人们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时,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就成为一种必要。一个不识水性的人落水遭到危险,他需要别人来救助。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青年人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男人对于女人,健康人对于生病的人——更一般地,强者对于弱者,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这就需要前者照顾后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落到弱者的地位。 正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人与人的处境、条件不对称,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才成一种道德要求。一个处处克已奉公,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还重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思考和练习 1.为什么完全无私的社会行不通?找一个机会把这个道理跟父母说一遍。 2.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君子国”还是现在的社会?为什么? 本章小结 人的本性是自利(也可以说是自私)的。这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条件。 有时候人会表现出一些无私的行为,但这些看似无私的行为其实有着深刻的自利动机。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无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有条件、有限度的利他行为有利于人类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但如果人类奉行完全的利他主义,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 人性自利是经济研究的起点。经济学强调人是“经济人”,意思是说,人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增进自己的利益。有了这个前提,才会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原理。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如何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学问。 强调人的自利性,并不是说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也不是说人应该随心所欲、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样是为了自利,可以用多种方式。动物世界的方式就是残酷争夺、你死我活——这也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谋求利益的方式。但在往后的社会里,情况逐渐开始变化。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下一章的内容将告诉你。
第一部分社会秩序及其演变(1)
这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发现附近的商店里来了一种新款的电动单车。它样式新颖、结构精致,浑身闪耀着漂亮的金属光泽,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东西。 你很想得到它。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你可能会想,如果自己是孙悟空就好了。这样的话,吹一口气,让单车变小,飞到你的口袋里,然后就带着它高高兴兴地回家。或者干脆,你大摇大摆地走进商店,骑着单车就走,谁敢拦你,让他尝尝金箍棒的厉害。 这样的话,东西很容易到手。但是你没有给钱,所以你是在偷和抢。 你说,算了,既然偷和抢都是犯法的,还是给钱吧!于是你拿来几张废纸,吹一口气,变出几张钞票,拿着它们把单车买下来。 但这时候你的钞票是自己造出来的,店主并不知道,所以你这是骗。 如果你不想通过偷、抢、骗得到这辆单车的话,你就要打工挣钱、或者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直到能买下这辆单车。这需要你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 人都是自利的,但追求自利有多种方法。就像你面对的这辆单车,如果没有人管,去偷去抢是最省事的办法。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因为这是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大部分人都要靠工作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法律?如果说一个普通人不敢犯罪是因为害怕警察的话,为什么警察不去偷和抢?如果说警察也有人管,那管警察的人为什么不去偷和抢?既然偷和抢是获取利益的捷径的话,为什么大家都不靠偷和抢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这些问题看似可笑,其实蕴含着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从掠夺走向合作、从混乱走向法治的历程,就是下面要讲述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法律和道德 在上一章,我们反复强调,人都是自利的,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样一来,有人会问:“既然人都是自利的,难道说人和动物都一样吗?这样的话好人和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当然要说,人和动物不一样,好人和坏人是有区别的。好人就是那些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人;坏人就是那些违法乱纪、不讲道德的人。 但前面说过,人起源于动物。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他和其他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在世界上苦苦挣扎。他的全部生活内容就是捕食猎物,同时避免自己被别的动物吞食,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物世界一样。 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残酷争斗、你死我活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他们可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就像猩猩、大象);也可能独自捕食、互不干扰(如老虎、狮子);甚至可能自相残杀、同类相食(例如在原始部落中有人吃人的习俗记录)。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律和道德,在人类初期是不存在的。 不仅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在人类社会的很多特殊时期,我们平时称为道德和法律的东西,都会荡然无存。例如在战争、动乱、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会发生大规模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杀人、抢劫、偷盗等。这种情况我们都认为是野蛮和不人道的。然而奇怪的是,它们确实是人做出的,而且也是人为了追求自利或维持生存做出来的。 于是就要问:为什么会有道德和法律?为什么人们既有道德和法律,又会违反法律和道德?道德和法律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此,我们下面将要论证:道德和法律是约束人们盲目自利的行为规则,它限制人的短期利益,但却能维护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是人们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结果。 拿偷盗来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好吃懒做;也有人可能是偶遇天灾人祸,难以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去偷盗。无论如何,与从事生产相比,偷盗是获得利益的捷径。从人的本性出发,如果不受任何约束,一个人在社会中必定选择偷盗作为自利的行为模式。但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社会里,如果人人都去偷盗,会发生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地方生活着两个人。一个叫罗贝,一个叫希富。那时候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没有道德,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天性行事。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专心生产,也可以互相偷盗。 本来,如果他们各自专心生产,每个人每年能生产1000斤粮食。但有一次,喜欢喝酒的罗贝从希富的仓库经过,看见周围没有人,就偷走了100斤粮食,准备用来酿酒喝。
第一部分社会秩序及其演变(2)
两天后,他发现自己的仓库少200斤粮食。原来,希富趁他不在的时候,不仅拿回了自己的100斤粮食,也偷走了他的100斤粮食。 罗贝不甘心,决定再把粮食偷回来。这天晚上,他趁着夜色摸到希富的仓库。正当他越来越靠近大门的时候,突然脚下一软,掉进一个坑里,摔得头破血流。原来,为了防止他的偷盗,希富白天什么也没干,专门挖了这个陷阱。 罗贝连滚带爬地回到家里,气急败坏。第二天,他什么也没干,去砍了木材,做成一架梯子,准备晚上从仓库的背面去偷希富的粮食…… 就这样,他们互相偷盗,还要花时间防止对方偷盗。原来他们每年每个人能生产1000斤粮食,现在不能专心生产,每个人只能生产600斤粮食。 由此可见,为了贪图便宜,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偷盗行为。但偷盗行为最终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失。所以说偷盗是一种盲目的自利行为。这时候,为了避免损失,有两个可能: 一个可能是他们双方约定,从此不再偷盗,专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