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無明於染污意識非有。何以故。此無明恒不間斷。若於意識有此無明則第六識一向不淨。以恒與無者非也。○二明諸染污識依止二意起。
    論曰此識(至)名意釋曰此染(至)名意。此中初正明二意是染識依。若人正起等者明末那染污不妨六識三性心起。後由緣塵等者明識意異。此文稍似迴文未盡。唐譯云。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者。謂於此中由取境義說名為識。由與處義名第二意。由執我等成雜染義名第二意(文)此文易解。可尋。○三別明染污意中三。一證有染污意。二明識性及恒相續。三明此識離本識不可得。初中二段。初長行。後結頌。長行中三。今初徵問。
    論曰云何(至)釋曰此義。○二答釋中分為六段。今初獨行無明應無證。
    論曰若無(至)釋曰獨行(至)過失。不共共無明者大不通說。若小乘所說則如婆沙三十八俱舍第四(八紙)光記四(三十二丁)明大乘說者。唯識述記五末廣釋(云云)。
    明俱故。次若有人下明立無明與善等相應則有過失。後若有人說下明立染污意俱轉。意識或唯善心引對治道無生則無有過。何以故。末那染心不妨三性意識。俱轉故。○二五識應無證。
    論曰與五(至)釋曰(至)應爾。○三意名應無義證。
    論曰復次(至)釋曰(至)無體故。若立前滅識以為意則意名無義。前滅意是已滅無故。於無立意名不應道理。可知。○四二定應無別證。
    論曰復次無(至)釋曰無異。以有染污無染污二定成異。若無染意則何以辨異。以二定同意識不行故。二定義如餘處辨。○五無想天應成無漏證。
    論曰復次於(至)慢等。釋曰於無污識。此下二段會者謬為一段。其非可知。無相異熟六識不行。若無染污意應是無流。餘文可解。此一段論文似有脫語。隋唐二譯亦同。應考。○六我執應不遍諸識證。
    論曰復次一切(至)過失釋曰由我執此事此識恒帶我執不妨三性意識俱行。若於意識立此無明則唯染惡心與我執相應。於善無記中則不應行故。若立染污意有此無明則無明此失。何以故以染污意相應無明不妨三性意識故。○三結有染污意。
    此無明(至)無有別體○二以頌結。
    論曰無無獨行(至)獨行無明。頌中初二句如次頌第一第二證。第三句乃越頌第四證。第四句卻頌第三證。第五第六句頌第五證。善惡無記下四句頌第六證。於中初二句明不立染意則我執應不偏三性心。離染心不有者明意識有此無明對治道不能生。二與三相摺摺R荒酥溉倦x染。三即指三性心。其旨可知。寂曰。今譯及隋譯並無釋頌。唐譯之中有釋頌文。陳隋兩譯應正。所以知者。其釋二三成相摺渲纳醪粦砉省S韪‘謂。印度講習者傍裕Т隧灐a崛隋e謂是釋論乃混入諸論文耳。學者察焉。後無此一切處下明由有染污意我執恒行障真實知見令不得生。可知。○二明此識性及恒轉中二。初明識性。後明恒行。初正判識性。後舉譬明。今乃初也。
    論曰此心(至)相應釋曰此心(至)恒起。此中二段可知。此識三性分別如唯識述記五本(七十一紙)明。四惑相應者。同卷(三十二紙云云)。○二舉譬明。
    論曰譬如藏故釋曰界以是善。文旨明著。可解。○二明恒行。
    論曰此心(至)釋曰此染(至)不廢。此識恒行。於一切心但在滅定及出世無漏心中暫不現行。至阿羅漢得永不行。如唯識明。○二明此識離本識不可得。
    論曰尋第(至)得生。釋曰第二(至)名意根。此中初正明第二意不離第一識。言第一識者即指前滅意識熏種本識。所謂前滅意識者。離熏於本識種子則體不可得。故前滅意識熏種本識。識種與自類識生為所依止。故心意識三通名本識。可知。寂曰。此一段文甚深難解。欲解此文者先須領得諸識如水波一異不可得。亦復應須知本識種現一體義分。亦復應須了前滅與。自類起為次第緣。亦熏種本識與自類起而為依止此二不相離。於此三義不了了則此一段文恐難消釋也。隋唐兩譯與今頗異。文言約略。義亦未了應考。○二明心名。
    論曰云何(至)釋曰第一(至)伲唷4酥谐趺鞣N種。後明滋長。初中十義即指增上緣等十可知。滋長三義。可解。○第二明聲聞乘中異門密意以別名說此識中四段。一明大小所說不同由。二正明聲聞乘中以別說此識。三斥異計。四顯大乘所立名義最勝。初中有地二。初明聲聞乘中不說此識。二明大乘中應說此識。初中有三。今初明聲聞乘不說微細境界。
    論曰云何(至)釋曰問名(至)藏攝。此中初徵問。後微細等者答也。釋中問名名字恐別字。寫铡0⒗嬉R者已見諦者所知境界故。亦是界外微細。境界藏故不宜為二乘說也。微細差別如華嚴二十二初說。玄談一六(二十九紙)瑜倫說十四上下云云。廣明可尋。○二明聲聞乘不說所由。
    論曰何以(至)釋曰何故(至)除滅聲聞乘中以四真諦人無我理建立法門。由若等智對治重垢。是故未顯了說界外微細境。何以故。以聲聞人未成得一切智智勝位故。○三結聲聞乘中不說。
    論曰是故(至)釋曰諸佛(至)不為說。聲聞乘中成人空智盡三界惑。得甘露界自教足矣。不須說界外甚深微細道。其旨可解。○二明大乘中宜。說此識。
    論曰諸菩(至)釋曰諸菩有此義。大乘人已成勝位。應為說甚深微細境。甚深微細境即此論所說十勝相是也。離此求滅自他惑障及智障。求證菩提涅槃。無有是處。○二正明聲聞乘以別名說此識中有三。一標章。二別顯。三結諸名。今乃初也。
    論曰復次(至)釋曰復有(至)顯現。二別顯中三。初增一阿含說。此中有二。今初出其說。
    論曰如增一(至)及似法。釋曰初句(至)為體。
    今所引增一經蓋上座部受持之阿含也。今行於世四阿含乃大眾部傳之經。不見此文也。釋中初約三世釋。次或執此四句下約三愛釋。次或約四例等者第三釋。次或約四愛等者是第四釋。次有五箇或欲各是上義。總成九釋。解正法及似法。三釋可知。准隋唐譯。則下由如來等文與今一連經乎。但餘譯無如本識言。應考。○二結經中由別義以顯本識。
    論曰由如(至)釋曰別義釋義。如來出世四種功德經者即指上增一阿含說如來出世四功德也。別義三各初雖意謂如來出世是第一希有。顯現世間功德與本識生大功德其義相似。故說阿梨耶。而非欲顯阿梨耶識也。別名可解。別義者。微細甚深境不為聲聞說。便由本識與如來功德義相應故說名。而不說本識深微細義也。隋唐兩譯全無此文。此一段文隋唐易解。可檢。○二摩訶僧祇部阿含說。
    攝大乘論釋第二。
    論曰復次(至)釋此識爾文旨明著。可解。○三彌沙塞部說。
    論曰彌沙(至)釋曰云何死陰。此說與阿梨耶建立其旨EQ合。如經量部說根邊蘊一味蘊或名細意識等率同此主。可知。○三結諸名。
    論曰是應知(至)王路釋曰此三(至)王路釋中此三者應言初三也。上座部說者分識者。如唯識述記四本(三十五紙)出。由此名等者。唐譯云。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釋曰由此(至)大王路者是度廣大乘中顯了說此識。聲聞乘中由異門密意以顯此識。然則此識大小通說公然之大道也。豈非王路哉。大王路者出於起世經二(六紙)涅槃經十二(十紙)婆沙百二十九(初)等。可尋。○三斥異計二。初正敘異計。二顯諸師迷自乘教行所執不中理。初中有四。今初斥有餘師計心意識名異義同。
    論曰復有(至)異釋曰此釋可摺S尚〕藥熿读x異名阿梨耶阿陀那二名立為異義卻於心意識立為同義故有此反伲R饧跋抡餍囊庾R應有別體。二名有二義者即指識意二義。於心意識三不以心名目於本識則本識應有體無名。故大乘教中以心為本識名心意識若小乘說則出於婆沙七十二俱舍界品。若大乘說則出於婆沙七十二俱舍界品。若大乘說則出於瑜伽一(九紙)倫記一上(十五紙)顯揚一二十唯識述記上。(十紙)大小各說異同可辨。大乘之中非無於一識上立三名之義。但由彼不領於三識別立三名之深旨故作此立破耳。可知。○二敘有餘師執以五取陰為阿梨耶。
    論曰復有(至)釋曰小乘(至)梨耶。小乘諸師以所愛著處為阿梨耶故種種異說。此師計眾生於取陰恒生愛俊嗜£幨菒壑帯=浿姓f此名為阿梨耶。○三取有餘師執樂受與欲相應名阿梨耶。
    論曰復有(至)釋曰此五(至)著處文旨炳著。可解。○四敘有餘師執身見說名阿梨耶。
    論曰復有(至)釋曰若人(至)資糧釋中斥前計。取愛著樂受之根本我見為愛著處。說名阿梨耶。○二顯小乘諸師迷自教寺所執不中理。於中有二。今初總攝諸師異說明由教許迷此識。
    論曰如此(至)釋曰為攝迷此識。等言攝四計。可知。言迷者。猶曰愚。小乘諸師所以愚。於阿梨耶乃有二種。一由教。二由行。謂雖以異門密意說阿梨耶名。未如理決判此識義故愚於此識行謂聲聞乘是界內粗湹馈9势湫形粗寥老陆缤馍罴毦场J枪室嗝造洞俗R。次下當更辨。○二明諸師所執不中理。
    論曰由隨(至)釋曰(至)所摺省a屩幸庵^諸師所立不但不中大乘理。亦不應小乘理。何以故。小乘阿含中以異門密意以別名說本識故。當知。離本識說阿梨耶亦摺宰凇?芍Oぬ创朔凇K逄贫g與今少異。可知。○四顯大乘安立名義最勝中二。今初略明大乘所立最勝祕由。
    論曰若有(至)釋曰不迷(至)為最勝。不愚阿梨耶人即菩薩。又廣慧大聲聞迴向大乘者亦名菩薩。聲聞乘唯詮界內教中為劣機者耄顒倭x作祕密說。大乘法中為攝大機作顯了說。故菩薩了解深義知有此識。又若人破欲界惑則見自身猶在色俊小8x色界惑則知自心猶繫無色俊H粜扌谐鲞^三界繫則見身被界外阿梨耶識俊氖且葬帷闇绱俗R行六波羅蜜成十地道。是名菩薩。菩薩由行知有此識安立阿梨耶名。故名義相稱則為最勝。寂曰。此一段文最為要妙。以此文證大乘教但是一類大根性者及三乘已見諦乃至無學位三界結使滅盡無餘者之所被也。宜哉小乘阿含中不顯了說阿梨耶實義也。瑜伽五十一云。非未見諦者於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能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為相俊‘內為粗重俊‘問。智論第四以小乘經為顯示教。以大乘經為祕密教。與今相反者何耶。答。約閻浮一化判之則聲聞乘三藏是顯了教。大乘方等乃內證祕密說也。若約諸法真實義了未了則小乘三藏未顯諸法真實如來藏三性三無性理。耄Ц裁苷f故名祕密說。大乘法中顯了宣說甚深廣大之境。而其說有二。一教說。二證說。教說乃以音聲說。所謂證說者。成以光明說。或以草木國土說。或以虛空說等。彼此二說顯祕旨殊。可察。祕密有二者。如華嚴探玄第二明。○二遮前計有過失。以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