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少阳证在,故不可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有宜下者,亦指攻热而非下实,兼四逆则属少阴寒厥,决无热伏之证,故不可
下。虚家,概诸虚言之,虚自不可攻也。

病欲吐者,不可下。

欲吐则胃气上逆,下之则真气陷而客气愈逆,必转利而吐仍不止,以伤胃故也。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诸外实者不可下,偏指表实而言。此曰外证未解,则无论表虚表实,皆当禁下明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发阳即病在脉外,误下则邪结膈膜之间;发阴即病在脉内,误下则邪郁经络之分。
结胸者,水热相搏;痞满者,络郁气阻。一为有形之结,一为无形之结,二者皆由下早,
亦病由体秉而异。大抵阳强者则成结胸,阴胜者则为痞也。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浮而按紧,荣气内寒,下之则紧反入里,气寒相搏,因而作痞。此气痞之证,治宜
小青龙法。有素秉多痰者,亦可饮结成痞,病由体变故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此言其人阳盛者,多病热证,必审其热在何经而泻之乃愈。若热不在阳明之府,而
概下之,初服或一二通利,久之则不惟不利,而反便硬,以苦寒伤津,转令肠燥,世常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3—

有府阳素盛,每苦多热,以大黄为常服之品,若治不得法,遂长此日在病中,不服泻剂,
则便秘不解,使真气耗于无形,此亦学者所当知也。

本虚,攻其热,必哕。

气寒则降,气热则升。哕为客气逆冲之证,故必本虚而兼热化者,误攻乃有此变。
若纯虚之秉,则攻之虽吐利不止,亦不作哕也。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热盛则液涸,寒胜则冰凝。故无阳阴强,亦有便硬之证,脉当弦紧而硬直。病由中
下二焦,阳气俱衰,火不温土,令津液凝冱不化,温之则寒凝自解,下之必清谷腹满,
脾肾两伤,中下皆寒故也。有阴结便硬,进温化之剂,初服反下利者,此同脾实腐秽自
去之例,续进则胃气和而大便自调,又学者所当辨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
硬。

太阴误下,则脾肺之气俱陷,故胸下为之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
之,利不止。

厥阴误下,则肝气下陷,络寒不能汲水,故利下不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胸中实而下之,必心下结而烦利不止。盖少阴之胸中实,以下虚为上实之因,脉气
阻而津液涩渗,吐之则心阳外发,下之令心气内陷。少厥两经,阴阳顺接,故皆有禁下
之戒。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此厥阴亡血致厥之变,心气己微,下之令阴竭阳散,故死。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
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4—

此示体秉阳虚,加雾露寒客之感,湿寒交作,故见伤寒发热,头痛微汗之证。雾露
之气,即湿邪流于气交,《湿病篇》所谓湿气在上,中于雾露是也(其证头痛项强,两额疼
痛,脉浮而涩,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治之)。病象当头痛如裹,恶风无汗。以湿性凝重,随
风始得上行,风为湿滞,当令玄府闭塞,非病久化热,或表虚风胜,湿随风泄,亦无自
汗之证。若风湿多汗之候,必身重四肢烦疼。假令但头额有汗,乃属气虚上泄,法禁汗
下(汗之则哕而胸满,下之则下利溺闭)。今病者发热头痛,身无汗而头部微汗,此为既中雾
露,加以伤寒,上虚不固,温随气泄,必头额掣痛,微兼郁冒之象(即日头如寒而昏眩,觉
头脑不清醒也),脉象当虚浮按之濡滑,宜用桂枝法加茯苓主之(虚者加人参)。若发汗(指
用麻黄之剂),则元阳上散(元阳,即头部阳气),湿邪干脑,令神昏,遂不识人,脉必变虚
滑浮散,按之乍似鼓指,乍如羹肥。救逆之法,宜半夏、茯苓、附子、龙骨、人参、白
芍之属,相体进退。熏之,即火灸之类。湿为火迫,内陷气府,肺液受伤,虚气逆喘,
肺液伤则水道伤其源,气逆不下调水道,故自不得小便(凡水肿、大腹气短之证,皆肺气不得
下交,因令水道不利),水道不通而上溢,令心腹满,湿停气积故也,宜小半复汤加茯苓之
属治之,若下之则气陷,气陷则短气,气陷则邪亦陷,故小便难。盖水道以气化而通调,
大气由升降为运转,故气逆气陷,皆可令水道不利。头痛背强者,因本为太阳经邪,由
脑循项入背,故下之则见背强。背强为筋燥之证,加温针则火气循经,迫血上溢,因下
后短气而邪乘虚凑,故上出于鼻为衄。鼻者肺之窍也。本证最为难辨,一逆之变,甚至
昏不识人,故师独详之,且病情曲折,非先通乎六经正治之例,不能明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
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
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
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
小便难者为危殆。

此示伤寒脉阴阳俱紧,清浊两邪同中,证随体变,有化寒化热之异。恶寒发热者,
伤寒初起之证象也。以病有发阳发阴之殊,故伤寒初作,有发热恶寒者,有无热恶寒者。
今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阳俱紧,真邪相搏,则初必身热与恶寒并见,故曰:“恶寒
发热”。稍待则邪随体变,若体秉阳虚者,则阴胜阳负而化寒,其脉欲厥,脉厥则证亦
厥。何谓脉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乍大乍小为变象不定,
脉至以久按不变者为常,今大小不定,故谓之厥。厥者逆也,反脉度之常,是以曰逆。
何谓证厥?手足厥冷是也。既见欲厥之脉,必将转厥之证。厥之初机,必恶寒加甚,而
身热渐隐,故曰如此者恶寒,谓斯时身热退而恶寒也。伤寒之证,化寒则静而不传,化
热则传经为变,故以寒多者易治,热多者难廖(此言寒证较少变化,治但温里可愈,非谓寒化
遂无剧证,且寒化又与亡阳不同,义当分辨)。伤寒以但从寒化者为轻,故下演体秉阳盛之变
(阳指胃府之阳),曰: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甚言病情加剧,此指阳内盛,则阴负而
化热,营随卫泄,翕翕自汗,欲转阳明热证,胃热内蒸,咽路干而邪上干肺,令喉中痛
(喉即咽也,当为痛而红肿),以化热之变,较甚于寒,故曰甚。次更举若热多者,目赤脉
多,睛不慧,热多即所谓阳多者热(心肝之火,皆可病热),热气上犯,目脉为赤,脉指血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5—

脉,即白睛多血丝之象,古亦称目飞血候(语出巢氏《诸病源候论》)。睛不慧者,目矇,
视物不明。大旨喉痛多属肺热,目赤为肝热,邪有干移,变无定例,此虽属阳明热证,
亦非传经之证,但阳多阴弱,法当禁汗,医复发之,发之即汗之之谓,如大青龙条发之
是也。发汗则阳气益升,胃火上炎,营热化腐,咽中则伤,伤者烂也。此时宜用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法,随证消息,气血两燔,宜白虎汤加地黄治之。脉象当滑而大,伤血则大
而兼涩。次举若复下之,则两目闭者,下之便是用承气辈。本证虽为阳多,胃家未实,
热而不实,则当清而禁下,下之则诛罚过当,令上焦之阳,随攻下陷,误下而两目闭者,
阳气强抑,内陷入阴故也。目闭为肝阳之陷,论奇经治属阴跷(经曰:人病目闭不得视者,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又阳
气盛则瞋目,如目开不闭,证为阳气之盛,治属阳跷,义可隅反)。以下复演寒热变化之易知者,
如寒多误下,则便清谷,脾肾之两虚也。热多误下,则便脓血,肝邪之下陷也。清谷则
化寒在气,便脓则化热在血(但便脓血,亦有寒证),凡此皆属误下之变。更有熏熨两法,
为逆各自不同,火熏之劫较甚(火熏与灸法之逆相同),迫脾阳外泄而发黄,磨熨之力略缓,
令肺津内灼而咽燥(经曰: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古有药熨、钱熨、葱熨、土熨诸法,盖皆用以散
寒。又曰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又曰:在内者熨引饮药。熨言熨法,引谓导引也)。虽
有轻重之分,同一火攻之误。后言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乃统论热多
治逆之凌,以小便利,审阴气之未亡,小便难,为水源之将竭。故阳明下证,亦以小便
利否,决病机顺逆之治。盖阳胜而阴气未绝,犹可救逆;阳强而阴精已尽,死期近矣,
(阴未竭而阳强者,可以黄连、人参、阿胶、滑石之属救之)。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
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
嗜食,大便完谷也;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假令手足温
者,下之必下重,便脓血;若发汗则战栗,口中伤,咽中生疮,舌上白苔,
烦躁,脉反数(通行未作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则小便自利也。

此示脾阴内虚,证见发热之候,汗下皆为禁例。本条通行本,旧文错乱(通行本,旧
作“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
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
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
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辞旨益难索隐,兹为详演
其义。曰:“仿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者,形容脾阴素虚,伤
寒外感之候,其人当身热无汗,微见恶寒,口中勃勃气出,因少气而鼻息不利,故气出
多从口中,见勃勃然暴出之象(《脉法》阴阳俱紧条,有口中气出之文),头痛者,因伤寒尚
未了了。目黄者,因胆气发现于外,黄为脾色,目为肝窍,肝阳上越,令脾色见外。衄
不可制者,因脾不统血,故气上溢而衄血不止。所以然者,由脾阴内虚,胃阳上逆,升
降出入,皆不通利,气虚不能统血(脾不统血属营气之虚),血弱不能维气(胃气虚则客气上
逆,胃气盛则浊气下降),故曰:阴阳俱虚,脉象当濡紧而时动数,宜人参、桂枝、半夏、
茯苓、当归、阿胶、柏叶、五味之属治之,脾阴胃阳,两虚故也。但虽阴阳俱虚,乃二


伤寒杂病论义疏 
—47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