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此与上桂枝加葛根汤主治之证,项背强几几恶风皆同,惟发热(太阳病故发热)无汗
为异,此皮毛闭塞,荣卫之两郁也,脉当浮缓且大,按之微紧,宜葛根汤主之。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较桂枝加葛根汤,仅参麻黄一味,以开卫闭,乃方以葛根名者,
知所重仍在葛根,但以无汗加麻黄耳。可知桂枝、麻黄之主治,惟视表实、表虚,有汗、
无汗为辨,未可如泾渭之判,以桂枝为治风而不治寒,麻黄但治寒而不治风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两经之证,同时并作,谓之合病,若一经先病未愈,复连一经,谓之并病。此证所
谓太阳阳明合病者,即风寒中表兼中里,风邪直入胃肠之候也。其人本胃中寒,加以太
阳伤寒,外寒与内寒相应,风性急而内犯,鼓荡肠胃之气(西学谓肠之蠕动增速,则下利,即
此义也),故令下利,脉当浮大而按之濡紧。治此不用温中之品者,以胃本无病,因外寒
相感而为病,虽下利病象在里,而病因实为在表,故治其外而内自安。此病常常见之,
后贤以阳并于表则里虚释之,假令阳并于表,发表则阳亡,里既虚矣,且当先救其里,
尚可用葛根汤以发汗乎,亦有释为太阳发热恶寒,合阳明之目疼鼻干,为太阳阳明合病
者,更与论旨相违,且何以致下利,更与目疼鼻干无关也。此证若脉浮而大(大为气实,
非虚大也),口渴发热恶寒,便为二阳并病,宜大青龙汤治之。本论所示证治,一一皆治
源之法,学者宜熟玩焉。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一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
二两,切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此示风邪入胃,其人胃气上逆,因令水气上行,但呕而不下利,盖邪入胃而不及肠,
故不利而但呕也,脉当浮大而按紧。病因在表,而证象见里,无论为呕为利,皆当治其
外而内安。故仍用葛根汤法,加半夏以降逆气,风寒外解,水气化汗,则表和而里亦和,
呕必自止。此证或脉浮甚,或呕不止,麻黄不可用,以发其阳故也。虚有误发其汗,必
令中虚而吐下不止,故治其实,即当预顾其虚。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用一法即
垂一戒,自无实实虚虚之咎矣。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促,一作纵)。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

温再服。

此示误下邪陷,协热下利之候,乃浊邪之内陷,非清邪之下陷也。经称协热利者,
谓外实攻里,因使在表之热,相协俱陷,故曰协热下利。但化热化寒,为虚为实,不可
一例,兹先举化热之变,曰:太阳病,桂枝证者,初起病象,当发热自汗可知。桂枝证
非可下之证,必其人素秉阳盛,多阳者多热,虽病在太阳,已具内热之象,医家不辨为
本体阳盛,又不辨证象之尚在太阳,未转阳明,此时脉必浮缓而大,治宜用桂枝法,加
黄芩、石膏之属治之,即但清肌热之剂,外证未解者,仍在禁例,必待用桂枝汤后,外
解转脉洪烦渴(此因未佐黄芩、石膏之变),始可议用白虎。今粗工凶凶,竟误以发热自汗,
认为阳明潮热,遽用下剂,以攻其里,下后外热相协内陷,因成利遂不止之候。若府气
偏实之证,虽服泻剂,大便当一二行自止,此因下而遂频利,故云利遂不止,非谓一日
数十行也。惟邪虽内陷,病机仍为化热,必见暴注下迫,利后反快,与中寒气陷之利不
同,要当平脉审辨。下后利不止,若脉转濡弱而坠者,此为里虚,今下后脉反急促,势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3—

上击手,此虽误下,而脉气仍欲外出,其势未降,故知为表未解也。误下表闭者,法当
无汗,今喘而汗出,知肺气仍能外通。汗泄腠疏者,肺郁宜宣,今汗出仍喘,知表邪尚
未尽解,但外证不言恶寒,知邪陷而火气内郁,非客寒外束之表,故因喘急气增,使皮
毛乍开,喘且复汗。曰表未解者,明荣卫之气内陷,非谓便当发汗,且与麻杏甘石汤主
治之汗出而喘,病因证象,微有不同(汗出而喘,谓时时微汗,而喘仍不解,为寒热内陷于肺,
与本条喘而汗出,肺为火郁者不同)。盖肺为火郁,故忌用桂、麻辛温发阳之剂,当以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葛根解肌热以升胃津,连、芩清血燥而坚肠滑,甘草缓急,调和中府。
凡热利皆因风邪内动,鼓荡肠胃之气(西医所谓肠蠕动加速是也),法当清心凉胆而利自止
(西学谓胆汁输于肠者过度,则刺激肠之蠕动加速,胆汁之泄,由于胆气之热,故苦寒可以坚之),
学者详焉(凡云汗出,皆指微微有汗,若汗多便云大汗出,出不止,即成漏汗。辨证不可含混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
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更举寒邪伤荣之证治也。曰太阳病者,即赅总纲诸证在内(头项强痛,脉浮恶寒)。
头痛发热,(必头连项而强痛,因已见总纲,故但略言头痛也)证同中风,加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为寒中于背,入自俞穴。骨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即神经之用也),寒邪伤形(经云:
寒伤形,热伤气),经络内阻,荣气郁而不畅,为身体诸痛。腰为肾府,其俞在背,少阴
为太阳之里,故外寒内入则腰痛也。恶风无汗而喘者,寒伤荣,则玄府不通,皮毛致密,
阻气门出入之用,使肺独营其呼吸,故喘。喘者,出入息之加速也。伤寒当恶寒,伤风
当恶风,今太阳伤寒,而言恶风者,知伤寒之证,虽无风而亦恶寒,非恶寒更不恶风。
中风之证,虽见风即恶,亦非恶风更不恶寒。故但据恶寒、恶风之病情,不足以为风、
寒之辨。其表虚、表实之分,全在有汗、无汗,脉缓、脉紧之异。此证脉当浮紧且数,
主以麻黄汤。麻、杏利肺气以开皮毛,桂、甘达荣气而和中府。不用桂枝法啜粥者,以
中风汗泄,荣气内弱,当滋谷精以助卫阳,若伤寒表实,荣卫两郁,但开皮毛,即能化
汗,且伤寒恶食,故亦不宣啜粥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合病之义,己见上释。兹所谓太阳、阳明合病者,言其人胃阳素盛,初病太阳,即
见胃实之象(两经同时而病),《阳明篇》所举太阳阳明者是也。温凉并进,虽当活法应
机,发表攻里,亦自后先有序,是活法中仍有定法也。盖表里俱虚之候,多为寒中,法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4—

当先救其里,非温中无以助卫气之升;外内两实之证,多为热中,法宜先解其表,非表
解必致成误下之变,是知救里宜急,攻里宜缓。今二阳合病(太阳、阳明),喘而胸满,
为证尚在表,胸满为上焦气郁,肺主上焦,外闭则内喘,外证当发热无汗,脉必浮大而
按之微紧,即内见胃实之证,不可遽下,宜用麻黄汤先解其表,俟表和而里证未去,再
议攻里,乃为合法。喘证有虚实表里之异,若腹满而喘,脉沉实,又为内实之候,假令
仍恶风寒,亦未可下,曰宜麻黄汤者,较主之之义,稍为圆活,示学者总当随证加减也。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
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此明伤寒传经之证,当计日病传,法有程序,若不传经之证,则随体变化,谓之传
变,而非传经。传变者,不可以日数拘也,兹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者,犹曰病经旬日云尔。
若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盖外证若在,病人必烦热不能安卧,脉象亦浮盛或紧,
今脉转浮细,已非表脉,而为荣气之虚,证复嗜卧,必身热已退,故知为外邪已解,外
解而脉象未转和平,仍见浮细者,知外解里未和也。若病人无所苦,则候里和,当自愈,
或外热尚未尽退,此为荣血内虚,宜仿当归四逆法进退治之。何以知为血虚,以脉浮细
故知之。若其人外无身热,乃加胸满胁痛者,则平浮细之脉,知为太阳已去,而邪移少
阳也,宜与小柴胡汤,和其胸隔自愈。下曰:脉但浮者,与麻黄汤。须知病十日已去,
当已方药杂试,何以脉仍但浮,或病重药轻,未能发汗,或发汗后更加风寒复感,但浮
之义,谓尺寸俱浮,并无别象,纯系表证,故可发汗。此处言脉不言证者,总见表脉既
在,自然表证仍在,但浮不兼他象,故应以解表为法。上列病象两转,一为胸满胁痛,
一云脉但浮,皆直接十日以去立说,古文曲折,大抵类此,学者宜细译之(本条义分三段,
上一段为已解,不须治,调养自愈,中段言尚有余邪入少阳,宜小柴胡法,脉浮细或浮而弦;末段言太
阳证仍在,脉但浮者,虽十日已去知前并未发汗,或发汗不澈,仍当以麻黄汤发表。总见治病当随证消
息,不可拘于日数也)。

太阳伤寒(通行本误作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此为逆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5—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
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
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示素秉阳盛之体,伤寒而兼内热之证治也(旧误作太阳中风者,非也)。发热,恶寒
无汗,脉象浮紧,为寒邪伤荣正病,独加烦躁一证为异(疼者,掣痛时止之谓),烦躁知为
府阳(胃府)之盛,宜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即麻黄法加石膏、姜、枣。用石膏清热除烦,
即佐姜枣宣胃和中,预虑阳明之陷,所谓汗不出者,有不可与白虎之禁,盖指白虎汤全
方而言,非谓石膏、知母,不可参入解表剂也。烦躁之证,有虚有实,实者胃热干心,
虚者肾阳下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