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为不及,病在中。来如弹石,言应指鼓而坚,象实力充,故为太过。去如数者,去
即脉动内还,如数者,去不能深至按之至骨之部,而能沉之力遽弛,力弛则应指悠然而
逝,若去之速而动势变数,察息验至而实未数也,故曰如数。去如数者,肾气主藏之力
微也,故曰;不及而病在中。曰:“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
实大者,长夏土旺,土克北方水,水藏立涸也”,此数句亦言脉证逆顺及五行生克之理。
肾病而自得沉石之脉,理为相应。若肾病脉得实大者,实为血壅,大为气塞,气塞血壅,
象粗而坚,病由中气不能运化,失消谷纳精(胃消谷,脾纳精,纳,吸收也)之用,则五藏
之精气,皆不能合藏于肾,而肾失封蛰之力,故脉见实大。病邪之发源在中宫,受病在
肾藏。实大为土气太过之脉,惟见于长夏为平,见于阳明内实之证为顺。今肾为水藏,
肾病而见实大之脉,则土盛水涸,病斯剧矣。凡失精、腰痛、骨痿之证,或心肾相连之
病,脉皆以沉小易治,实大难医,内伤而尺中洪大者尤忌,以阳强阴弱,己成藏气偏胜
难治之候。不及时治,必转成阳强阴竭,虚不受补,不可为矣。肾病甚多,不可备举。
且古医经列别藏府之病状,或属外因,或属内因,或为经病,或为藏病,或藏府合并之
病。其划界亦多未精审,学者当知证之外见,多为共有之性,不可胶柱,必平脉以辨之,
乃得病情。但辨证须分气血,以出入升降、寒热虚实统之,则病之万变,如执规矩以御
方圆。今举肾之一例,如肾气实,则尺脉沉鼓;肾气虚,则尺脉沉微;肾气寒,则尺脉
沉迟;肾气热,则尺脉大数;肾气上逆,脉象石而上溢;肾气下陷,脉象石而下坠;肾
气外散,脉石而出多入少;肾气内陷,脉石而出少入多。藏气(此赅血言之)之变,总不
外此八因,统以气血,无遁情矣。合之于证,则肾气实,为腰脊胀痛;肾气虚,为腰酸
骨痿;肾气寒,为膝以下清;肾气热,为腰以下热。肾气上逆,冲气烦冤;肾气下陷,
小便不禁;肾气外散,发热戴阳;肾气内陷,腰冷足重。病气者则脉应于势,病血者则
脉应于象。纵横逆顺,传化干移,推之莫穷,惟积义所生,乃可贯之。肾病,夜半慧,
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经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五决者,五藏之脉也。又曰: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五行者,物性之变也。今师但举四藏,而独遗中央脾脉者,以脾为孤藏以灌四旁,中焦
化气之理,必会五行中和之气,乃能运化,非中央生湿之一义可赅中气,故亦未可执脾
恶湿之一义,以治中府。中气和平,则气和而生,津液相成,运化不息,灌溉百脉,故
脾脉无特异之象,为和为缓,为圆为润,善者不可得见,恶者乃见。言不病则胃气周于
四藏,如土之寄王于四时也。脾气行于四肢,主于大腹,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
晡静。经言:脾脉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此言脉以和柔为胃气之诊(胃气赅脾而言,指中气也)。如水之流,为大而滑之象,虽强大
犹和柔也。如鸟之喙,言脉象僵硬,硬则脾阳竭矣。又经云: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


伤寒杂病论义疏 
—12—

鸡践地,以鸡掌践地形容脉之和软也。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以鸡之掌背,
形容脉之微硬也。死脾脉来,锐坚,如鸡(《内经》作鸟,今从《千金》)之喙,则坚硬无
和柔之象矣。但各脉分诊,皆有胃气之辨,释详后谷神条。

师曰:人迎脉大,跌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跌阳平等为逆,人迎负
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跌阳。上升
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通行本佚)。

《内经》举三部九候之法,即人身动脉而遍诊之(分人体为三部,上部天,为两额之动脉,
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为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中部天,
即今寸口之部,以候手天阴肺。中部地,脉动于手大指次指合谷之分,以候手阳明大肠。中部人,脉动
于掌后锐骨之端,以候手少阴心。下部天,脉动于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
于手,以候足厥阴肝。下部地,脉动于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以候足少阴肾。下部人,脉动于
鱼腹,即腿肚也,象形得名,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以候足太阴脾。此古三部九候法也)。
但各部之动脉,无寸口三部(寸、关、尺)九候(浮、中、沉)可分,但能察其滑涩、大小、
缓急而已。古虽传此,不尽可用。师故独取寸口,别三部(寸、关、尺)九候(浮、中、沉)
而统以象势气血出入升降。于临病之顷,非极心细手和者,犹以周密为难,古法存而不
论可也。师于寸口之外,更举人迎、趺阳以候胃气升降,以人迎,趺阳为一胃气独动之
脉。人迎,即结喉两旁动脉;趺阳,即足跗上动脉。古虽有人迎、趺阳之候,而未详两
脉为胃气升降之用。故师条记曰:人迎脉当大,趺阳脉当小。此二者比类之象,为得其
常。若人迎脉与趺阳脉大小平等,则为逆。究其所以然之故,则胃气上升之力,独动见
于人迎;胃气下降之力,独动见于趺阳。胃气为中焦化气之府,中焦如枢,运化谷精,
长养百脉,上蒸而为上焦如雾,故胃气上升之力最强。虽糟粕下传,气亦随降,其下降
之力,必弱于上升之力。故胃气有余,则病上逆;胃气不足,则病下陷。可以人迎、趺
阳二者之大小、偏盛诊之。若人迎、趺阳,二者大小平等,则升气不升,降气不降,中
焦阻运化之用而脾不上下,其见证则中脘以上气冲,中脘以下气坠。庸工遇此,补泄升
降两难。智者治之,独转中枢而上下并矣。若人迎负于趺阳,则胃气有降无升,证见下
利不止,谷气不化,饮食不纳,中气馁而病不可为。但人迎、趺阳诊法,今亦不必尽用,
以右关之出入升降察之,亦可见藏府之消息。或暴病霍乱吐利,脉绝不出,可于趺阳候
胃气之存亡。久病脉(寸口脉也)病不相应,亦可于人迎、趺阳察胃气之升降。他如《内
经?病能论》举人病胃院痈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按细字当作结,于义为合),沉细者
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一段。言病胃脘痈之人,胃脉沉细,而人迎甚盛,则胃
脉所指,必为寸口右关,否则义不可通,是胃气蓄热,内结成痈,则右关分诊之部,独
见沉细(按细字当改结为合),与积聚之脉理同,此热伏之脉也。然人迎为胃气独动之脉,
必仍盛大可验,正气结则病气上逆,此亦合寸口,人迎二者比类诊法之一。又《内经?六
节藏象论》举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亦人迎、寸口比类
之法,但临病不尽可用。且寸口之脉,恒较人迎为小,即洪大亦小于人迎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13—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
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
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塞,燥短以促,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
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
里相传。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通
行本佚)。

上举四方四藏之脉,示病之百变,源于藏气,病之自内而生者也。此条继前而言六
气病变,合于六经,病之由外而至者也。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
先后者,言太素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也),化一气以成五行,布五行而列六气。人之生也,
秉五行之气而生五藏,秉六气之性以布六经。其动静相召,形气相感,盖天人一理,同
乎造化。故经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六气者,寒、暑、燥、湿、风、火是也。天
居上以主降,地居下以主升,中居空而主化。人生天地之中,为大气所涵育。空化之气,
谓之气交,言气以交通而生化也。故风寒暑湿燥火,为气交之六变,以六者异用,交流
互入,得其平衡,即天地中和之气,太过不及,斯病气外感之因。经曰:燥以干之,暑
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
中,火游行其间(今日唯物家言,多可证明气化之理,譬之在一室中,以火炉煮水,向外之壁有玻璃
窗,于窗上开一孔,窗下开一孔,火热水沸,化气上蒸,必热气与烟同出上孔,室外之冷气,则自下孔
而入,水为火蒸之湿气,即中结于玻璃之上,可以证此段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之理,而炉火
之温,则遍于室内,为火游行其间,在人体之作用,亦同此理)。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六入即明气交以六气交流互入为义。虚而生化者,言生化必始于空虚也。风以动之,可
以化湿。火以温之,可以胜寒。燥以干之,可以摄暑。五行各一,而火独有二,暑者无
形之温(即蒸气也,如火之焰),火者有形之热(热不含湿,如火之炭)。六气伤人,各有法
度者,言藏府六经,秉五行六气之性,六气有所偏胜,则与藏府之经气(六经之气)相感,
气相得则不病,气相反则病生。故病气中人,其所舍之处,各有专属(如下所举),其中
伤次第,亦有先后也。下举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于皮腠,
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数句,即示六气所伤,各有法度先后之概。凡邪之伤人,
由虚而入。风为天之动气,其伤人也,多自呼吸得之(如伤风鼻鸣之类),故风中于前。寒
为天之冷气,其伤人也,多自俞穴而入(五藏之俞皆在背),故寒中于背(如伤寒背强腰痛之
类)。湿为有形之水,质重就下,其伤人也,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故湿伤于下(如
病湿,身半以下及胫趺跗肿之类)。雾为含湿之气,体轻上浮,故雾露之伤,多在于上。经
所谓因于湿,首如裹者,指雾露之湿言也(湿伤于上,多头如以物裹之)。雾之气浮而体轻,
故中人客于皮腠,在皮肤、腠理之间,治当得汗而解。湿之质重而凝滞,故入体流于关
节。关节者,两肘两膝,逢一关之节者是,治当渗利而已。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者,经
络二字,即气血阴阳之分,气行于经为阳,血行于络为阴。分而言之,各有道路,合而
言之,俱相辅而行(用针灸当分经络,用汤药但分气血,今以橘络为入络之品,谬甚)。寒性凝重,
故极寒则伤经气之运行。热性燥灼,故极热则伤络血之濡润。盖寒凝而气涩(经云:荣卫
行涩。涩者阻塞也),热灼而血枯也。以下曰:风令脉浮,寒令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