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的话,说我用这种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提取方法来研究中药,有没有发展前途?
我说中药是一个多种成分的复合体,一味中药就是这样,更何况一个方剂,它的成分就非常非常复杂。1958年,中国大陆,痢疾流行,非常厉害。中药治疗痢疾,黄连是一味非常有效的药物。可是黄连这个药,它的生产周期需要六年,一时全国黄连脱销,国务院就提出来,要从其他的植物中提取黄连的有效成分。很快就有人研究出了从三棵针这种植物中提取小檗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连素。黄连当时用于临床,58年年末,59年一年,60年这一年疗效极好,对治疗痢疾疗效很好,因此有关部门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可是从61年以后,再用黄连素治疗痢疾,没有效了。这些痢疾杆菌产生了耐药,对黄连素耐药的菌株,再用黄连来治疗仍然有效。
我们国家好些单位联合攻关用了好多年,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进一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然后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了青蒿素,这是一个单品,也是一个新药。有一项科研成果是“青蒿素抗疟原虫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的科技奖。大概是三年还是四年后,我也记不清楚,又有人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奖,那么后面那个成果的名字是什么呢?“抗青蒿素原虫的研究”,也就是说,第一项科研成果是青蒿素原虫的研究,几年后,又有一项成果,抗青蒿素疟原虫的研究。我没有把话说颠倒吧,也就是说,青蒿素到临床上没有几年,疟原虫就产生了耐药,而且耐青蒿素的这些疟原虫对已知的抗疟药都耐药,但是再用青蒿煮水,又有效。
我讲了这两个例子,我接着又说了一个例子。
有一年我到一个农药厂去采访,那个农药厂生产杀苍蝇,杀蚊子的药。结果我在厂里的招待所里被一个蚊子叮了之后,肿得那么大,后来留下的痕迹三年、四年,十几年了还看得到。当时我就给他们的厂长说,我说厂长啊,你们农药厂,是专门生产杀苍蝇、杀蚊子药的,居然在厂区我被蚊子叮了,还这么大,这么痒,这么痛,我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说郝老师,不瞒您说,我们厂刚投产五年之内,方圆二十里路没有苍蝇和蚊子,够厉害的吧,可是五年之后,我们厂区居然有了苍蝇,有了蚊子,而且这个蚊子个子特别大,苍蝇个子特别大。这个蚊子要叮人一口,这个包啊就别想一年下去。果然,我这包就留了好几年,痕迹现在还有呀。为什么?蚊子对这种药耐药,耐药以后,那就是毒蚊子。
不是有人报道吗,有个人被毒蛇叮了一口,他非常紧张,被毒蛇咬了会要命的,结果他自己没事,回头找那条蛇,那条蛇一翻肚死了,怎么回事?这个人本身长期在氢氰酸这种工厂里工作,他慢性的接触,如呼吸啊,他血液里的毒比毒蛇的毒还要厉害。
我讲完这几件事情之后,黎念之院士明白了,他说中药之所以几千年以来不被淘汰,就是因为他是复合成分,你把它提纯了,当时效果可能很好,但是它很快就会被淘汰,就像打拳一样。黎念之教授的例子举得非常生动,你总是这一招,对方就防住你了,如果是无招无式,迷宗拳无招无式,对方很难防,单味中药就是一个复合成分,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那更是复合的成分,这种复杂性,我们现代的科技还研究不了,就连我们世界上化学界的学科领头人黎念之教授,他对一个复方的成分在研究上,他都感到非常头痛。
他听完我的这一段解说之后,回去完全放弃了用他的最先进的提纯手段研究中药的计划。今年春天他又来了,又是一次科学院院士的会,他这次来主要是找我看病,不再提用那种方法,研究中药的事情了。
所以葛根这个药,如果你去辨证用的话,那有很好的疗效,如果你把它作为单独的扩张血管药去使用,许多人就没有疗效。我们说中药制成的这种新药,在应用上也仍然需要结合辨证论治,把辨证论治作为前提。
现在我们看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我们讲麻黄汤的时候,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已经把太阳和阳明合病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了,所以这一条我们一看就知道,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病是太阳风寒表证,阳明病是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的阳明经表证,二阳的经表同时受寒,现在出现了“必自下利”,必自下利是怎么回事?是寒邪直入胃肠吗?如果是寒邪直入胃肠,我们就应当用理中汤这类的温中散寒止泻的药来治疗了,实际上这不是寒邪直入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
对这种里气失常,我们遇到了多次。前面我们遇到的桂枝汤适应证的干呕,麻黄汤适应证的呕逆,还有,不大便,头痛有热,如果小便清长的,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有不大便,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可以有干呕,可以有呕逆,可以有不大便,可以有下利。
所以这个“必自下利”这个阳明病,显然不是阳明里实,这个时候怎么办?自下利是阳明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它提示了什么问题呢,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占据了优势,因此也就提示了阳明表证,阳明经表证偏重。这段话大家再琢磨琢磨,太阳阳明合病兼有喘而胸满的,肺气不利,提示了太阳表邪偏重。太阳阳明合病,合并有自下利的,提示了胃肠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经表邪气偏重,所以这时候不再用麻黄汤,而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一个走阳明经的药,用葛根汤来治疗。
接着往下看,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这个“但呕”里气升降失调,里气上逆的就是呕,里气下降的就是利,或者利或者呕,病机都是一样的,都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这时候用葛根汤解二阳经表之邪,加半夏,兼以和胃降逆止呕。为什么下利的不加药,有呕吐的要加一个半夏?当然原方里还有一个生姜。这是因为葛根也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二阳经表受邪,里气升降紊乱出现自下利的,直接用葛根汤,不用加药。不下利,但呕者,那是胃气的上逆比较明显,方子里原有生姜,再加半夏,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我们学完这段之后,要注意几个方证之间的雷同。
首先是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之间的相似的地方,都有项背强几几,都有恶风寒,只不过一个是有汗的,我们用桂枝加葛根汤;一个是无汗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这是注意这两个方子的鉴别。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葛根汤治疗二阳合病和麻黄汤治疗二阳合病之间的区别。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用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用葛根汤。所以我们不能把葛根汤看作是麻黄汤的加减方,我们只能说是伤寒兼证。
伤寒兼证的第一个方证,是葛根汤证和葛根加半夏汤证,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方证,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见于第38条和39条。
先看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这里的厥逆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中的厥逆,作为一种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这里的筋惕肉瞤,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瞤的本来意思是眼睑跳动,《说文解字》,“瞤,目动也”,就是眼睑跳动。在这里,“筋惕肉瞤”,引申为全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此为逆也”,逆者,错也,误也。你看这条有两个逆,前面的厥逆是手脚发凉,后面的“此为逆也”,逆是错的意思,误的意思。这是38条。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就是这两条的开头,太阳中风,脉浮紧,中风应当浮缓吗,它却是脉浮紧,39条原文的开头,“伤寒脉浮缓”伤寒应当脉浮紧,它却是脉浮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历来是伤寒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明代的方有执,他根据《伤寒例》中的话,根据孙思邈所说的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伤寒例》说过这样的话,“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孙思邈对这一段话,又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到了方有执呢,则说风则伤卫,是桂枝汤证;寒则伤营,是麻黄汤证;风寒同伤营卫是大青龙汤证。
也就是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是后世医家把这话都习惯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成了顺口溜了,意思是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同气相求,风邪容易伤卫阳;寒为阴邪,营为阴气,同气相求,寒邪容易伤营;如果既有风伤卫的表现,这就是风寒同伤营卫,也就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38条和39条开头的那段话,太阳中风是风伤卫,脉浮紧是寒伤营,39条伤寒是寒伤营,脉浮缓是风伤卫,似乎是天衣无缝,恰如其分。而且方有执打乱了《伤寒论》原书太阳病上中下三篇的原文次序,他把所有的风伤卫和桂枝汤,以及桂枝汤的加减方相关的这些方证,叫做太阳上篇;把和麻黄汤、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和伤寒有关的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中篇;把和大青龙相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下篇,所以方有执不仅把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种学术观点明确地提出来,而且用这种观点重新整理,划分太阳病三篇的原文。这就是在《伤寒论》的学术史上有名的三纲鼎立学说。方有执倡导于前,喻嘉言附和于后,然后有一大群学者跟着支持这种学派。
可是我们今天来看,这种说法和临床实际,是不是相符合。
我们在讲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营呢?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啊,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汗出伤营造成的,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风邪也不单纯是伤卫,也伤营。
对太阳伤寒来说,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怎么能不伤卫阳呢?寒为阴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外闭卫阳导致了无汗、发热,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使气血涩滞,经脉拘挛,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所以寒既伤卫阳,也伤营阴,因此我们今天不再提倡风伤卫,寒伤营的这个学说了。
那我们怎么解释38条、39条的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的呢?我们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38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词。我们也不说是张仲景写错了,或者是别人抄错了,它就是这样子,你就不要去纠缠它是中风还是伤寒了,看成是伤寒的互词就可以了。互词,中风是伤寒,伤寒是中风,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成是伤寒就行了,重点是看它的症状表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