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数字化生存-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输过程产生的干扰)的背景中明察秋毫。
    一旦完成了这个工作,你的数字化文件就不再是一幅图像,而是以字母形式出现、
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各种数据,通常都按“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编成二进制码,再加
上一些关于字体和版式的相关数据。传真和ASCII码之间的这种根本差异也存在于其他媒
体。
    CD是“声音的传真”,它是允许我们压缩、纠错并控制音频信号的数字化数据,但
它不能体现音乐的结构。例如,要在CD中去掉钢琴的声音、替换歌手,或改变交响乐队
中乐器所在的空间位置,就都很困难。8年前,麦克。霍利首先观察到声音传真和结构严
谨的音乐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他当时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现在刚刚留校任教。
他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天分的钢琴家。
    霍利的博士论文中包括了他在一架特别设计的波桑朵菲大钢琴上所作的研究。这架
钢琴记录下每个琴褪开始敲击的时间,以及琴槌击打琴弦的速度。此外,他把所有的琴
键都电动化,因此,这架钢琴几乎可以毫厘不爽地倒弹一百曲子。这架特殊钢琴就好像
一个精心设计的键盘数字转换器和一架全世界最昂贵和高分辨率的演奏用钢琴的结合体。
日本的雅马哈公司(Yamaha)最近刚刚推出了这种钢琴的廉价机型。
    霍利当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CD上储存超过1小时的音乐。工业上处理这个问
题有两种增量方式。一是把激光从红光改为蓝光,这样缩短了波长(wave1ength),使
存储密度达到原来的4倍。另一种是采用更新的编码技术,因为你的激光唱机用的其实是
70年代中期的算法,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更好的声音压缩技术,能比原来至
少压缩4倍(而声音的损失度并不增加)。将这两种技术同时使用,你在一面CD上一下子
就能储存16小时的声音。
    有一天,霍利告诉我,他找到了一种办法,可以把好多好多小时的音乐录到一张CD
上。我问:“多少小时?”他说:“差不多5000个小时。”我想,假如这是真的,那么
世界音乐出版人协会一定会雇杀手来取霍利的性命,而他从此以后就要像作家拉什迪一
样,为了逃避杀手永远过着躲躲藏藏的日子。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请他解释给我听
(而且我还和他拉勾,发誓保守秘密)。
    霍利在波桑朵菲钢琴上发现(他找了一个名叫约翰。威廉姆斯的人在这架钢琴上弹奏,
作为他实验的合作者),即使人的手指在钢琴上弹得飞快的时候,在波桑朵菲钢琴上发
出的声音,1分钟也超不过3    个比特。换句话说,测量手指的运动所得到的数据是很
低的。这和CD上每秒120万比特的声音速率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也就是说,如果你存储
的是手势而非声音的数据,那你就能多存储5000倍的声音,而且也用不着价值125000美
元的波桑朵菲钢琴,只要有一台价格更低廉的装有乐器数字界面的钢琴就行了。
    在CD制造业中,每一个曾经研究过音乐光盘容量的人都胆怯地、也是可以理解地把
这个问题当作只是音频领域的问题,就好像传真完全属于图像领域一样。霍利的想法则
恰好相反,他认为弹奏的手势就如同乐器数字介面,而且两者都更接近美国信息互换标
准代码。事实上,乐谱本身是一种更简洁的音乐表现形式(公认分辨率很低,而且不会
因为人的诠释而产生表现上的差异)。
    通过寻找信号中的结构和信号产生的方式,我们已经穿过了比特的表面而进入到它
的内部,发现了图像、声音或文本的基本构件。这是数字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之一。
    传真机是一大灾难
    假如25年前,计算机科学界对今天电脑能看得懂的新文本比例作一个预测的话,他
们预估的数字可能会高达80%或90%。直到1980年左右,这个预测还是正确的。但紧接
着,传真机冒了出来。
    传真机是信息风景线上一个明显的污点,等于向后倒退了一大步,所带来的盘根错
节的影响历久不衰。当然,我谴责的对象是一种似乎为我们做生意的方式,甚至为我们
的个人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的电信媒介。但是,人们并不了解这其中的远期代价、短
期失误,以及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传真是日本人的遗产,但不单纯是因为日本人很聪明,能够生产出标准化的、比别
家更精良的传真机,就像录像机一样;而是因为日本人的文化、语言和做生意的习惯都
有非常形象化的倾向。
    直到10年前,日本人还不是通过文件做生意,而是通过声音,而且通常都是面对面
谈生意。有秘书的生意人寥寥无几,商业函件往往都是辛辛苦苦亲手写成。相当于打字
机的东西看起来更像一部排字机,密密麻麻的铅字模板上有一个电动手臂,要从6    多
个字中一个个挑出需要的汉字符号。
    汉字的图形性使传真的发明水到渠成。由于当时电脑能识别的日本文字寥寥无几,
因此采用传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于像英语这种符号式的语言而言,如果考虑到电
脑的阅读能力的话,传真简直就是一大灾难了。
    英语只不过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10个数字和少量的特殊符号,所以对我们来说,
从8个比特的ASCII码角度来考虑通信的问题,就自然得多了。但传真的存在却使我们忽
略了这一点。举例来说,今天大多数的商业信函都是在文字处理器上拟就的,拟好后打
印出来,再传真出去。想一想这个过程。我们在起草文件时用的完全是电脑可读的形式,
而且电脑“读”得简直太好了,以致于事实上我们常常想不到要用拼写检查程序纠正拼
写错误。
    接下来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把它打印在印有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的信纸上,于是,
文件现在完全丧失了数字化的特性。
    然后我们把这张纸拿到传真机前,信纸上的内容被重新数字化,变成图像,信纸原
来的质感、颜色、字头等特质经过这一过程而丧失殆尽。这封信被发往一个目的地,也
许就是复印机旁的文件筐里。如果你正好是这个不怎么幸运的收信人,你就拿到这张病
怏怏的、纤薄的、有时好像古代的手卷一般不加剪裁的纸,还得读上面的内容。饶了我
吧,这简直就跟把茶叶传过来传过去一样愚蠢。
    即使你的电脑装了传真调制解调器(faxmodem),可以省却打印的步骤,或即使你
的传真机用的是打印用纸,而且可以印出全彩画面,传真仍然不是一种具有智能的媒介。
因为,你把电脑的阅读能力拒之门外,而唯有借助电脑的阅读能力,收信人才能自动储
存、检索和处理你传来的信息。
    大约6个月以前,好像某人从某个地方传了一件东西给你……说得好像是“如此这般”
的一件事——这种情况你有几次能想得起来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但假如这封信是以ASCII码形式传送的,你只需要在电脑数据库中搜寻关于“如此这
般”的档案,就可以找到这封信。
    当你传真一个电子数据表(spreadsheet)时,你能够传送的只是它的图像而已。但
是如果你采用电子邮递的方式,你等于传了一张可以编辑的电子数据表给收信人,他可
以在上面随意操作、提出问题或以他想用的方式来看这张表。
    传真甚至一点也不经济。假如你以9600波特的正常速率传真这页内容,需要花20秒
的时间,大约传输了2    0比特的信息。而如果你用电子邮递,不到1/10的比待数就够
了:也就是ASCII码和其他的控制符。换句话说,即使你声称毫不在乎电脑的阅读能力,
假如在同样的9600波特的传输速率的条件下,计算每比特或每秒所要消耗的成本,电子
邮递的成本只有传真的10%(若是在38400波特的速率下,电子邮递的成本更降为传真的
2.5%)。电子邮递急起直追
    传真和电子邮递的观念都始于大约100年前。在1994年才首次发现并出版的一份186
3年的手槁《二十世纪的巴黎》中,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写道:“传真电报能将
任何的手稿、签名或图示送到很远的地方,也可以使你与2    公里以外的人签约。电线
通进了每家每户。”
    1883年,西部联合电报公司(WesternUnion)推出的自动电报就是一种使用加强型
电线的、点对点的电子邮递系统。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多点对多点的电子邮递的普遍使用
其实早于传真的普遍使用。60年代中期和晚期,当电子邮递刚刚兴起时,懂电脑的人寥
若晨星,因此,也就难怪80年代传真机一出现,就立刻后来居上。传真的好处是容易使
用、轻易就可以传送图像、复制原件(包括表格)。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而且直到最
近,传真上的签名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到了电脑无所不在的今天,只要看看一飞冲天的电子邮递使用人口,就知道电
子邮递占了压倒的优势。除了数字化的好处之外,和其他媒介相比,电子邮递是一种更
具有对话性的媒介。尽管它不是口语的对话,感觉上却更接近于讲话,而不是书写。
    我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我的电子邮件。稍后我就可以说:“对,我早晨跟
某某人谈过了。”虽然那只是电子邮递。在电子邮递讯息频繁往返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拼写错误。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拼写错误特意向一位日本同行道歉,他回答说,不用
担心,因为他纠正拼写错误的能力一定高于我所能买到的任何拼写检查软件。还真是那
样。
    这种半对话式的新媒体和写信确实截然不同。电子邮递比快递邮局复杂得多。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它的各种不同的用途。电子邮递中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套表情符,
例如用:)代表笑脸。在下一个千年中,电子邮递很可能成为最主要的人际通信媒介,
而且在未来15年中,它将与声音通信并驾齐驱,甚或凌驾于声音通信之上。我们大家都
将使用电子邮递,前提是我们都要懂得一些数字化礼节。网络礼仪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18世纪奥地利古堡金碧辉煌的舞厅中,数百支蜡烛摇曳的
烛光、威尼斯式的镜子和华丽的珠宝,把大厅映照得光彩夺目。400名俊男美女在10人管
弦乐队伴奏下,优雅地跳着华尔兹,就好像派拉蒙的电影《一代妖后》或者环球影片公
司的《风流寡妇》(TheMerryWidew)中的场景一样。现在想象一下,场景依然不变,只
是其中390位宾客头一天晚上刚学会跳舞,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踏着舞步。这跟现在互联
网络上的情形很相似:大多数的使用者都笨手笨脚。
    今天,互联网络的用户大多是新手,很多人入网的时间还不满一年。起初,他们会
传送大量的讯息给一小群特定的收信人,不仅内容上长篇大论,而且语气急切,仿佛收
信人除了尽快给他们回信以外,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
    更糟的是,通过电子邮递传送文件副本简直易如反掌,而且似乎就跟不花钱一样,
对方只要来一个“回车”,就可以在你的电子信箱中塞满你丝毫不感兴趣的万言书。这
个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