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于阳矣。变而不寒。于是用杏子汤。就肺中下逆气。注谓未见其汤。恐即麻黄
杏子石膏甘草汤。皆发汗散水者。独附子、杏仁分表里耳。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衍义〕此病水不言病形之状。惟言止用蒲灰散。何也。大抵此证与首章同。然彼
以发汗。此得之于厥。故治法不同。厥者逆也。由少阴经肾气逆上入肺。肺与皮
毛合。故逆气溢出经络。经络之血泣。与肾气合。化而为水。充满于皮肤。故曰皮
水。用蒲黄消经络之滞。利小便为君。滑石开窍通水。通以佐之。小便利则水下
行。逆气降。与首章皮水二条。有气血虚实之不同。只此可见仲景随机应用之治矣。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
x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x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烦不解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衍义〕汗本津也。津泄则卫虚。水血同类。阴也。水入则荣寒。寒则气郁。郁则发热。
水热相搏于分肉。则身肿。荣出中焦。荣之郁热。内蓄于脾。则津液不行而渴。卫
虚。腠理不固。则汗出。脾土发热。则黄色见于面如柏汁也。所以补卫为要。黄
益气。入皮毛。肥腠理。退热止汗之功尤切。故为君。桂枝理血。入荣散寒。通血脉。
解肌肉。用之调荣以和卫。故为臣。荣气因邪所阻。不利于行。芍药能收阴气。故
佐桂枝。一阴一阳以利其荣。苦酒醋也。用之使引入血分以散滞。注一方用美
酒。美酒性热入心。可以致烦。醋但刺心而不烦。未审孰是。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
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
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
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 (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衍义〕黄汗病。由阴阳水火不既济。阴阳者。荣卫之主。荣卫者。阴阳之用。阴阳不
既济。而荣卫亦不循行上下。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致两胫冷。
设阳火热甚。及肌肉则发热。阴水寒及筋骨。则历节痛。若起居饮食过节之劳。
必伤脾胃。将荣卫不充于腠理。而食入所长之阳。即与劳气相搏。散出为汗。又
或日暮气门不闭。其津液常泄为盗汗也。凡汗出必当热解。今汗已反发热者。
是邪气胜而津液亡也。斯肌肉无以润泽。久久必枯涩而甲错。发热不已。其热
逆于肉里。乃生恶疮。若邪正相搏于分肉间。则身重。汗出已。虽身重辄轻。然正
气又从汗散而虚。荣卫衰微。脉络皆空。久久邪气热生风火。动于分肉脉络间。
必作身 。 即胸中痛者。由胸中属肺金主气。行营卫之部。气海在焉。即虚之气。
不胜风火之击。是以痛也。又从腰以上必汗出者。腰以上阳也。阳与荣卫俱虚。
腠理不密。故津液被风火泄出也。腰以下阴也。为孤阴痹于下。故无汗。所以
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者。即内经所谓痛痹逢寒之类也。剧则不能食。身
疼烦躁。小便不利者。为荣卫甚虚。谷气不充。不能食。荣卫不充于分肉。故身
疼重。胃中虚。热上注心中作烦躁。小便不利者。因津液从汗出故也。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
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
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衍义〕人之血气荣卫。皆主于谷。谷入于胃。化为精微。脾与胃以膜相连。主四肢。
脾输谷气于三阴。胃输谷气于三阳。六经皆起于手足。故内外悉藉谷气温养
之也。寸口以候荣卫。趺阳以候脾胃。脾胃之脉虚寒。则手足不得禀水谷气。故
逆冷也。手足逆冷。则荣卫之营运于阴阳六经者皆不利。荣卫不利。则逆冷之
气。入积于中而不泻。不泻则内之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宗气不行而腹满。
脾之幕在季胁章门。寒气入于幕。止当少阳经脉所过。且少阳为枢。主十二官
行气之使。少阳之腑。三焦也。既不得行升发之气于三焦以化荣卫。必引留幕之寒。相逐于三焦之下输。下输属膀胱也。
当其时。卫微营衰。卫气不得行其阳
于表。即身冷。营气不得行其阴于里。即痛。阳虽暂得前通。身冷不能即温。斯恶
寒也。阴既前通。痛应少愈。然营气未与卫之阳合。孤阴独至。故痹而不仁。必从
膻中气海之宗气通转。然后阴阳和。荣卫布。邪气乃从下焦而散也。下焦者。中
渎之官。水道出焉。前后二窍皆属之。前窍属阳。后窍属阴。阳道实。则前窍固。邪
从后窍失气而出阳道虚。则从前窍遗尿而去矣。为大气一转而邪散。故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x桂枝去芍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x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是症与上条所叙不同。名气分即同。与下条亦同。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x枳术汤方x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 。即当散也。
〔衍义〕心下。胃土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
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血。
x附方x
外台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为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头汗者风。腰以下肿者。水甚于风。故表无他病。当治腰下为要。然是汤前条治
风水在表。此可治风水在下之病。何也。考本草防己疗风水肿。手脚挛急。李东
垣亦以治腰下及足湿热肿甚。脉浮头汗。虽曰表无他病。然与表同。故可通治。
卷十五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衍义〕脾胃者。主四肢。合肌肉。其色黄。其气化湿。其性痞着。其脉迟缓。所畏风木。
风者。善行数变。若中风而风独行者。开则泄皮毛而出汗。闭则热肌肉以闷乱。
今风与湿相搏则成痹。所以痹之风则不能中。风之善行数变。内郁为瘀。热郁
极。乃发风。风性动。挟脾胃之积热以行。从而走四肢。欲散不散。为之苦烦。出肌
肤。为之色黄。缘风所致。故脉浮。因取痹。故脉缓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
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
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衍义〕谷疸症。趺阳脉紧数者。何寒而致紧。何热而致数。尺浮何为伤肾。趺阳紧
何为伤脾。风从何生。不详其源。莫知其所治矣。盖天之六气。感人脏腑而应于
脉诊。因以数为热。紧为寒矣。然人脏腑气化。亦有风寒湿热燥火。与天气同其
名。寒热湿温凉同其性。阴阳表里同其情。浮沉迟数同其病。将何以别天与人
之气乎。天气从八风之变。邪自外入。人气从七情食色劳役之伤。邪自内出。谷
疸由脏气所化之淫邪为病。非天气也。盖脾胃之土有阴阳。脾阴而胃阳。阴阳
离决。二气不合。则胃独聚其阳以成热。为病消谷。脾独聚其阴以成寒。为腹满。
于是寒热见紧数之脉。而紧又为之伤脾者。乃肝木挟肾寒乘虚克土。故曰风
寒相搏。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肝木之风。得阳则动。故食谷则头目眩晕也。肾属
水。藏精。实则脉沉。虚则脉浮。而精生于谷。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生。则肾无所
受。虚而反受下流之脾邪。故曰尺浮伤肾。又曰阴被其寒。阴谓肾。寒谓脾也。此
谷气不化。所积之瘀浊。属于脾之寒者。不流则伤肾。属于胃之热者。下流则伤
膀胱。由是小便不通。身体尽黄。生于胃热食谷之浊。故曰谷疸。陈无择谓是症
用苦参丸方。苦参用龙胆除胃中伏热。本草以二药能益肝胆。平胃气。以猪胆
为使。此退胃之木火。用大麦者。五谷之长。脾胃所宜。将苦参龙胆入脾土也。本
草又曰破冷气去腹满。此疗脾阴寒结。
〔衍义〕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简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
端耳。然以此连谷疸之后。必胃先有谷气之浊热。下伤于肾而后黑。黑疸因黄
而发也。二脏并病。安得不交见其色乎。盖胃阳明也。阳明与宗筋合于气街。饮
食入内。宗筋通用。阴精泄脱。而阳明之湿热。乘虚下流于肾之中。肾中之火。亦
乘阳明。上下交驰。胃土发越而色黄。相火入炎水中而色黑。二脏并病。故二色
并见。其黑色先见于额者。膀胱脉上巅交鼻额。火性炎上。故肾火从膀胱上越。
额为神庭。属心部。心、火之主也。心肾子午同化。足经之火。炎就手经。亦必出于
额。额、火之巅也。心主汗。火越于此。汗亦出此。所以额黑微汗也。手足心热者。手
心乃包络荥穴。足心乃肾之井穴。心肾火盛则应之。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
利。乃阳明主阖。日暮阳明收敛。湿热下流。膀胱之气虽满急。其气降。故小便自
利。若湿热火郁甚。肾水之气不行。停积于腹。胀如水状者。则肾衰矣。故难治。
此以气受病者言之。若血病而黑。则如下条女劳疸云。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衍义〕此饮之过当所致也。酒为五谷所致。酝而成。湿热有毒。其气归心。味归脾
胃。胃阳主升。脾阴主降。胃得之。则热甚。脾得之。则阴伤。阴伤则不能降。不降则
所饮停而不去。气熏于心。心神不宁。而作懊 。气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极乃发。故时欲呕而为疸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衍义〕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