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x泻心汤方x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衍义〕心者属火。主血。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真阳不足。 
则火热甚而心不能养血。血从热溢为吐衄。大黄、黄芩。本草治血闭吐衄者用 
之。而伤寒家以泻心汤之苦寒。泻心下之痞热。是知此证以血由心热而溢。泻 
其心之热。而血自安矣。如麻黄、桂枝治衄。寒邪郁其经脉。化热迫成衄也。故散 
寒邪。寒邪散则热解。热解则血不被迫而自安矣。此用泻心汤。正其义也。若济 
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 

卷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
属性:(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衍义〕上卷肺痈证。必先咳而久久吐脓如米粥。桔梗汤白散皆主之。而此不言 
痈之所在。知其非肺痈可知。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 
经。阳明气逆则呕。故脓不自咳出。从呕而出。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也。出 
胃脘。从湿化而聚结。若如结痰蛤肉者。谓不可治。不必治其呕。呕自脓之瘀。熏 
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上口者则然。若过半中。在肺之 
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 
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衍义〕伤寒言呕多有因。因热因寒因水因饮。皆属胃家病。此独以水饮者。分三 
节言之。初一段先呕却渴者。为饮而呕。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 
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第二段先渴却呕者。即前痰饮条中。小 
半夏茯苓汤主之。第三段本渴。今反不渴。亦痰饮条中。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 
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 
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衍义〕凡脉以候病。阳盛则数。阴盛则迟。今言阳微而脉数。数而复胃中冷。其理 
安在。盖脉病不可以概论也。此数由药之遗热所客。胃中冷。由阳不足而致。何 
也。中焦者阴阳之界。汗剂必用辛温发散。不当汗而汗。损其中脘阳分。致令阳 
微。膈气虚。药之遗热。从阴分而变。遂成数脉。古云客热。非阳盛也。虽有客热。胃 
中之阳气不足。故曰胃中虚冷也。医反以寒剂泻之。复损阴分之阳。故脉变弦。 
上下之阳俱不足。虽当日暮行阴之时。阳亦不能入于下。则糟粕不能输。大小 
肠不能输将。亦不能安于中。必吐而复出也。故曰胃气无余。朝入而暮吐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衍义〕此条叙脉不叙证何也。上条以脉数为客热。此独言气血虚又何也。亦承 
上条而言也。上条以汗下之过而致病脉之若是。此条以上焦荣卫之不逮。亦 
致反胃之证。故不复叙。惟言脉之本象。阳脉动而健。阴脉静而翕。两者和合。不 
刚不柔。不疾不迟。今微而数。微乃失阳之象。数乃失阴之体。奚止客热而已。胸 
中。荣卫之海。荣卫虚而不充于中。故胸中冷矣。夫荣卫之气。出入脏腑。健运周 
身。本生于谷。复消其谷。荣卫非谷不实。谷非荣卫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 
胃不纳谷也。王冰释内经曰。食入反出。是无火也。虽然谓之冷。当以正气不足 
论之。正气者。阴阳之精。非寒非热。冲和纯粹。不宜以之为冷。与寒邪同治。若以 
热治寒。不惟反助客热。且复耗其气。损其阳矣。所谓客热者。不独以上条药之 
所遗。若五脏厥阳之火。乘克于中土者。皆足以客之。况多得于七情郁发之所 
致欤。夫膏粱之变。皆足成客热。安可复投之以热乎。吁世人治是病。非丁、附则 
姜、桂。孰知正气果何如则复也哉。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能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 
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衍义〕趺阳者。胃脉之所过。故候胃脉必于是焉。脾与胃以膜相连。皆属于土。土 
有阴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阳主气。主动。阴主血。主静。今谓脾伤不能磨。何哉。 
此阴阳互为体用之义也。盖阳参于阴。则阴能动而不为凝结。阴参于阳。则阳 
能固而不为飞扬。斯脾动则脉不涩。胃固则脉不浮。若浮则胃家虚。而谷不能 
腐熟。涩则脾血伤。而谷不得消磨。所以在朝当阳时食入者。至暮行阴时反出。 
在暮当阴时食入者。至阳时亦出。以其两虚不能参合。莫得转输于大小肠也。 
河间云。趺阳脉紧为难治。胃之上脘血亡。则并膈间皆涩不利。食不下入。脾统 
血。血亡。并大小肠皆枯。而糟粕不化。食虽入。必反出也。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衍义〕欲吐。以其邪在阳也。若下。不惟逆其治阳。又反伤其无过之阴。岂独反胃 
而已。其为害可胜言哉。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补注〕哕者。无物有声之谓也。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审其证。视其 
前后何部以利之。则满去而哕自止矣。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x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以是方治食谷欲呕阳明证。以中焦反寒也。吴茱萸能治内寒降逆。 
人参补益阳气。大枣缓脾。生姜发越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腹 
痛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肾肝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是方 
治之。若不于中焦。其脏久寒者。则以本脏药化之。如厥阴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者。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是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衍义〕此证伤寒厥阴证中。成注干呕吐涎沫者。里寒是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 
用是温里散寒。与上条呕而腹满者。病异药同。盖同是厥阴乘于土故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人参(三两) 干姜 
甘草(各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呕而心下痞者。有属半表半里。亦有属里。半表半里者。泻心汤治 
属里者。则以十枣汤大柴胡汤。如心下痞。腹中鸣。有水气不利。则以生姜泻心 
汤治。有下利完谷不化。则以甘草泻心汤治。治痞恶寒汗出者。用附子。关上脉 
浮者。用大黄。心下痞又不独泻心汤治。或用解表。或用和里。或吐或下。或调虚 
气。随所宜而施治。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 
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 
去。虚者实。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热。以 
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三两) 甘草 芍药(各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若呕。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成注。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 
可与承气汤下之。太阳少阳合病。为半表半里。则以是汤和解之。论方药主治。 
则曰黄芩之苦。芍药之酸。以敛肠胃之气。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肠胃之弱。半夏、生姜散逆也。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属热者。王冰所谓谷不得入。是 
有火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欲得水者。少少与之。令胃中和则愈。若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不可与。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盖呕吐 
犹汗之走津液。膈上犹表也。何用药不同。盖二方以邪内连下焦。故不用泽泻、 
滑石、阿胶、猪苓之味淡。从膈上肺部渗其积饮。又防水入停腹。白术和中益津。 
使水精四布。去故就新。奚必味多。但用之得其当尔。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衍义〕谷入于胃。长养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以致呕。故其气不充于脉。 
则脉弱。下焦虚。则小便自利。迫阳于表则微热。经脉虚则寒厥。夫阳者。一身之 
主。内外三焦虚寒如此。诚难治矣。苟有可回之意。必以四逆回阳却阴也。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出太阳证。又出厥阴证。小柴胡汤。本少阳半表半里药也。何为太 
阳厥阴亦治之。盖太阳传里而未尽入。厥阴受传而未尽受。二者俱在半表半 
里之间。故呕而发热。病同方亦同也。自此而言。病之半表半里。岂独伤寒有哉。 
故更集要略。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分温再服。 
〔衍义〕阳明燥金也。与太阴湿土为合。腑脏不和。则湿自内聚。为痰为饮。燥自外 
款。为胃脘痈。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难入。虽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湿 
饮之聚结。分阴阳。散气逆。人参补正。蜜润燥。以扬水之者。内经云。清上补下。治 
之以缓。水性走下。故扬以缓之。佐蜜以润上脘之燥也。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论曰。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强则与脾阴相绝。绝则无转运之机。故食入即 
吐也。用大黄泻大热。甘草和中耳。 
王宇泰先生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 
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以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x茯苓泽泻汤方x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