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胃经之动脉,名冲阳,其脉竖陷者,按之不应,为足阳明病也。若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有声, 
若重感于寒,即泄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者,立则气坠欲泻也,其胃病者,亦同候法,以胃与大肠,气本相 
贯;若胃病腹胀,腹正大肠所居之处,故现证相同,惟胃气上连于肺,旁近于肝,故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 
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咽者,胃之食管,与肺喉前后相并者,是故肺肝气或不调,亦使胃脘胀闷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 
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 
小肠本在胃下、大肠之上,其病证反现于下者,以其为心之腑,而下通膀胱,气化关于肝肾,故小腹痛, 
腰脊控睾丸而痛者,名疝病,亦名小肠气也,时窘之后者,大便坚涩,因小肠主化物,病则滓浊不化,致大肠 
传导不利也;其有耳前热,或寒甚,或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间热,而脉陷下,皆小肠经脉所 
现之病,故知其非肝、肾、膀胱之病,而由小肠延及于肝、肾、膀胱,当治小肠为主也。 
x三焦膀胱胆证x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 
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藏津液,必由三焦气化,方能泄水。三焦病而气空,故腹中气满,而小 
腹尤坚者,膀胱不能泄水而小便闭也;水多漫溢,留于肌肤,则成胀病矣;候在足太阳之大络,而取委阳穴者, 
泄膀胱以通下焦之气,下焦通则三焦俱通矣。故如水肿病用开腠发汗之法,亦是疏解太阳经脉,以通膀胱之气, 
所以经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 
若脉陷,取委中央。 
小肠为心之腑,而气行于左,膀胱承小肠之气化者,肝位于左,而主遗溺癃闭,则与肝亦相关涉,故膀胱 
病则小肠与肝气皆不宣,小腹偏左而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得,气结不开也;膀胱为肾之腑,而下焦所主, 
以其有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皆膀胱足太阳经现证,故取其经之委中穴以治之也。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 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 
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少阳生气,由肝胆而升,胆病气郁,故善太息;胆汁泄而上溢,故口苦;逆气犯胃,则呕宿汁;胆附于肝, 
胆泄则肝虚,前 
云肝实则怒,虚则恐,故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澹澹,惨澹气怯之状,盖怒则胆气横,恐则胆气怯也;气逆 
于嗌,故 然有声,水液随涌而数唾也;病在足少阳经之本末,本末者,经之始终也;视其经脉之陷下者灸 
之,以通阳气,其发寒热者,因少阳经在半表半里,取穴针之,以通表里之气,而仲景用小柴胡汤以和之也。 
x肺肝脾胃肾心证x 
《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臂。 
肺合于皮毛而主卫气,故邪在肺,则皮肤痛;营卫不和,则发寒热;以其上气,喘而汗出,咳动肩臂,皆肺 
病之现证,故寒热亦属肺邪。若邪在经而发寒热,必有头痛,肺病发寒热,则无头痛也。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两胁为肝经所行之处,故邪伤肝,两胁痛也;寒中者,脾胃虚弱,阳不输化,而肝逆不得藏血,故恶血瘀 
积在内;以阳明本多气多血,以阳虚而寒,肝逆气陷,故血蓄不行,而时脚肿;血不养筋而筋急,故行则肢节 
牵掣也。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脾胃主肌肉,故邪客之则肌肉痛。阳有余,则热中而善饥;阴有余,则寒中而肠鸣腹痛;以脾胃统一一身 
之阴阳,故阴阳偏胜,则寒热证现也。上条中寒而有蓄血者,肝病不藏血也;此条中寒而无蓄血,肝无病也。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可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肾主骨,邪在肾,故骨痛。阴痹者,邪痹阴分深处,故按之不可得,而腹胀、腰痛、大便难,皆阴气痹结 
者也。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便。故二便之病,皆关于肾,而大便难者,有阴结、阳结之分,阴结为虚寒,阳 
结为实热,仲景辨脉证甚详,此之阴痹,即阴结也。关门痹结,则肠胃浊壅不行,肺气开张,不得下降,经气 
皆逆,故肩背颈项俱痛也;肾病而水不涵木,则虚阳化风而上冒,故时眩也。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邪受心包络,其气有余则笑,不足则悲;而心中痛者,以心主血脉,血脉郁结也;脉结气不通,则心火亢 
逆,而神不能主持,故时目眩而仆。当视其有余不足,而调其输者,调心包络之经气也。以上统指外感、内伤 
偏邪之气而言也。 
x心脏不受邪气x 
《灵枢·邪客篇》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勿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 
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也。 
心包络称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一如君之近臣,代心用事而出喜乐,为心脏之脉。若心主,即元神,清静 
无为者也,故其脏坚固,邪不能干,而凡邪之干心,皆包络受之。若伤心脏,则神去而死矣。 

卷五外感内伤总论
经解
属性:x虚实之要x 
《素问·刺志论》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 
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 
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 
多者,邪在胃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气者,体之充也。脉者,血之府也。色者,气血之荣华也。气血者,由水谷之精微所化者也。是故形气、 
血脉之虚实,色泽之明晦,谷入之多少,必当相应,其不相应而相反者,由外感、内伤之病所致,而要辨其虚 
实也。假如形实气盛者,形体壮实,呼吸声粗,而阳气旺,身不寒也,若反身冷畏寒,是外伤寒邪,内气被遏 
而不舒,故声粗似气盛也;形弱气虚,则声微,呼吸少气,不足以息,而阳虚身寒也,若反身热而畏热者,是 
暑热伤气,故气虚不足以息也;谷入多则胃强而气自旺,乃反少者,因其脱血而气耗散,或湿邪伤阳,湿为阴 
邪,居下部,而阳气根于下者,以湿居之,故生气少也;谷入少则胃弱而中气虚,乃反 
盛者,以邪客肺胃,其气滞逆,非真盛也;血盛则脉盛而色荣也,若色荣似血多,而脉反小者,以饮酒而血中 
有热,非血多也;若脉盛似血盛,而色反枯白者,因有风气而致脉盛,非血盛也,风气阻于中,水浆且不入, 
何有谷气以生血气哉! 
《素问·通评虚实论》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 
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此统言虚实之道,举一脏以该余脏也。盖肺主一身之气,故气虚者,肺必虚也。若气逆而不降者,其阳上 
亢,故足下必寒也。肺金旺于秋,若非秋时而肺虚,尚可生,若当旺时而反虚,其根本已败可见,或夏令火旺 
克金之时,则更难培养也。又如秋冬阳气收降之时,而气逆足寒,犹可调治,若春夏阳气升浮,而气逆足寒,即 
有上脱之虞,故曰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也。余脏如肝心之气旺于春夏而主升,肺肾之气旺于秋冬而主降,脾 
旺于季夏而主转运,其虚其实,为逆为顺,皆可如此类推矣。薛生白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二句为 
治之大纲。其辞似显,其义甚微,而辨之最难者也。盖言邪气实宜泻,正气虚宜补,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 
实正虚皆可言也。主泻者曰邪盛当泻,主补者曰精夺当补,各执一见,借口文饰,以至精之训,酿莫大之害, 
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察虚实之缓急有无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 
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微虚微实者,亦治其实,可一扫而除也;甚虚甚实者,所畏在虚,但固守根 
本,以先为己之不可胜,则邪无不退也;二虚一实者,兼其实,开其一面也;二实一虚者,兼其虚,防生不测 
也。总之,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元气忽去,莫可挽回,其祸大。此虚实之缓 
急,不可不察也。所谓有无者,察邪气之有无也。凡风、 
寒、暑、湿、燥、火皆为邪,邪之在表在里、在腑在脏,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则直取之,此所谓有,有则邪 
之实也;若无六气之邪,而病出三阴,则惟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邪似邪,非实似实,此所谓无,无则 
病在元气也。不明此义,必至以逆为从,以标作本,绝人长命耳。楠按∶此篇之论,最为精当,学人宜三复焉。 
惟云误补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然余亲见有病伏暑发疟者,其人信景岳书,而用补气等药,其邪暂伏,疟 
止,不数日复发,更认为虚,而服熟地等剂,即变闷痧,邀余视之,不可解救,是夜而卒。盖风寒之邪在表者, 
误补犹可解救,虚人且当助内以托邪;若暑湿之邪,初由膜原而归脾胃,故虽虚不能用补法,而为难治,必须 
轻药从缓调之,急则生变也。是故虚而挟邪者,必辨其邪之浅深表里为要也。 
x五脏现病x 
《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 
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心为君主之官,心神静则灵明无作,动则化识为用,魂魄意志,皆由心神所化,为识之别名,寄于肝、肺、 
脾、肾四脏,故各脏有病,皆关于心,而知痛苦。凡情欲之动出于心,而必先伤各脏者也。良以神气本为一物, 
而分二用者,神动则伤气,气动则乱神,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也。观脏气之虚实,而现恐怒悲喜 
等病,其神气本为一物,更可征矣。然气又有阴阳五行之分,故五脏之现病,各有不同也。脏腑为表里,腑气 
本于脏,故脏气虚实,即腑气虚实也。肝气虚则胆怯而多恐也,肝为刚脏,名将军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