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者用刀医病救人,所以要理论的观念和实践的方法,互相辅助。

    八、理论及观念上的理性与感性的超越

    无相与无我是理性的超越,但不是超越于理性之上,而是不受理性所束缚,不为自己所执著的理论或理性的信条所困,却能活用理性的理论及观念,这才是真正的超越。

    无相是什么?世间的种种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例如,昨天所做的事,是犯法的坏事,今天做同样的事,却会受到政府的褒奖。在台湾做某件事可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和歌颂,可是在其他野蛮民族做相同的事,就可能会被砍掉脑袋。

    无相的“相”有两种:1现象,是外在的物相;2观念,是心理的心相。相无定相,故名无相。今天在座的三千多位听众之中,有许多人是研究法律的,法律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时常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代的进步,已立的法也会修正再修正,许多科学家发明的理论,也经常被后来的科学家修正。所以“无相”的意思,是指没有不变的定相,既无定相,当然是暂时的使用而不是永恒的律则了。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理性与感性(3)

    曾有一对夫妻婚后来见我,我对新郎说:“恭喜你得到了一位如意夫人,既聪明又貌美,秀外而慧中。”这位男居士立刻说:“师父,《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我的太太如果经常年轻貌美永远不变的话,师父应该恭喜我的,可是她今天是个美女,再经过几年生儿育女,渐渐地变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黄脸婆一个,根本不值得恭喜。我是无可奈何而结婚,反正是人嘛!总是要结婚,否则人家把你当作怪物看待,自己也不舒服、不好受,所以我才结婚。”

    “你为什么不学我做和尚?”

    “师父,我有自知之明,做和尚没有想像中的容易,何况我自己也清楚我不是当和尚的料,因此,被我太太看上了。”

    “我相”是指我的价值,是对自己的价值所作的判断、估计、肯定,其中也包括身外所拥有的财产、名位、权势等等。

    请问诸位的“我相”,就是永远像你现在这个样子吗?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大概都是二十岁以上的人了,你们在十六岁时和现在一样吗?当你活到八十岁时,是不是也能保持跟现在的你一模一样?

    最近我去了一趟日本,在日本的师长、同学、朋友们,也都十八年未见了。当彼此一见面时,他们都会对我说:“啊!你一点也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样子。”

    我却给他们浇了冷水:“你似乎变了,头上多了几根白发,脸上也多了数条皱纹,眼下增加了两只眼袋,十八年前,你的腹部还没那么挺出,现在的你已是大腹便便,很有福气的样子。”

    “怎么一见面就说这种令人不舒服的话?”

    “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样,我很清楚十八年前的我,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我随手取出十八年前跟他们的合照:“你像他吗?我又像他吗?”

    “唉!真没想到我们变得那么快!”

    佛法讲的“无我相”,便是绝对没有办法将身体的面相、身相、心相当作真正或绝对的“我相”,这仅仅是暂时的现象。有些人从小到老,观念和性格永远不变,请问世上真有这种人吗?我们只能说他没有什么进步,却不可说他没有变化。其实,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随时都在变迁。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自己陪伴他人成长,也经由别人带着自己成长。我自己也时常觉得自己的成长很慢,譬如,在我年轻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发明电脑,现在我的弟子和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电脑,我非常羡慕他们。可是我也有些进步,我虽不会操作,却会叫弟子们使用电脑,我是跟着弟子们成长了。我的“我相”当然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相”就是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不会停留在同一个位置上,既不停留,天天变化,就没有不变的我,既然没有不变的我,就是“无我相”。

    《金刚经》还有一句“无人相”的名词。有一次,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佛法可以说无我相,但是不能说无人相。因为无我相表示谦虚,无人相岂非表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我告诉他,佛法不是这么解释,“无人相”的意思并不是否定他人,而是当自己做任何对人有利益的事之后,心中没有任何一丝的牵挂,绝对没有患得患失、有得有失的心态产生。或是,别人对我们做任何好事或坏事,心里也不要有牵挂。不牵挂并不等于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而是自己不跟他人有绝对对立的态度和存心。只有恶法,没有恶人,仅有众生造了恶业,没有众生是恶众生。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心外不要存有对立的人,以为他们是坏人。有人做了坏事,我们希望协助他们纠正、改善、疏导,促使他们不做坏事,不存坏心,人毕竟都是人,绝不可放弃任何一人。佛度众生,绝不对任何一众生失望,如果这一生没有办法度他,他也不接受你的度化,只有暂时放下,默默祈愿,下一生或再下一生,能够度他。佛为一切众生,可历经千万劫来帮助疏导。所以,“无我相”、“无人相”的主要意思是不要跟人产生对立,没有界限,没有对立,才是真正的“无人相”。

    九、大慈大悲是感性的超越

    慈悲有三个层次:

    (一)生缘慈

    对众生慈悲,有其特定的对象,也就是有亲疏、厚薄、远近、缓急之分。一切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是一律平等的。但在第一个层次里的人,如果是采取这种观点,一定会出问题。

    当你父母生病,家中的猫或狗也同时染上重病,都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何者应先送医?如果基于等慈一切众生的理念,应该将父母及猫狗同时送医治疗。万一人手不足,人的医院有别于动物医院,究竟先送父母还是先送猫狗?如果真有这么个难题的话,就很颠倒了,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

    当你父母病危,同时儿女也得急病,他们各自生了不同的重病,须进不同的医院就医,此时,何者较重要?何者优先送院?父母?儿女?中国人讲伦理、孝道,当然先送父母入院治疗。因为儿女死了,还可以再生,纵然生不出来,可以领养子女;父母仅此一对,死了再也没有了。西方人的观念可不同,他们认为儿女的前程光明远大,父母已是日暮西山迟早总要死的,所以先送儿女就医。这不能说明何者对、何者错,却可说明生缘慈的层次。

    (二)法缘慈

    不管对象是谁,一律平等对待。只要众生有需要,正巧我有这份力量,便不考虑对象是谁,就给他所需要的。例如,父母现在需要我的经济帮助,我马上倾囊而助之;若有不认识的人需我帮助,也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在这层次,尚有给的对象、所给的东西,也有布施及付出的心愿。一般人如果这么做,家庭可能会破碎,伦理也许瓦解。菩萨的精神,却是平等的布施。

    (三)无缘慈

    也就是“大慈大悲”。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地,对于任何人,有任何需求,都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适时而给。布施的行为做过以后,心中不留一丝痕迹,如鸟在空中飞过,无迹可寻。救人以后,心里了然曾经救人,但是对于救人这件事当作没有发生。救人是因为这个被救的人,有他的善因缘促使他被拯救,跟我没有关系。这种层次的无缘大慈,只有佛及大菩萨们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方做得到。凡夫虽然做不到,也必须了解学习,最高的慈悲,是有这种方式。

    十、发心与布施

    儒者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圣,心向往之。”是勉励凡人也要见贤思齐,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迈向圣贤的目标。在佛教而言,这就是发菩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萨们的心行。

    也有许多人会发自私自利的菩提心,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周遭的人,先来成就他、护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时,再来济度众生。持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却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和榜样。真正发菩提心,是要无条件、无目的的付出,专心地在心中发愿如何去化度一切众生,从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值得不值得。

    数日前,某杂志的编辑来访问我说:“现今的社会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乱,人心不愿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来的事也都是损人利己,就法师的观点看,该怎么办?”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理性与感性(4)

    我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佛法住世是以六种波罗蜜来度化众生。”波罗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脱、救济、度过。六度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布施。在我写给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弟子共勉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所以,要救济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所处的人间,必须要以付出为第一优先的方法。或许有人不赞同:“哼!我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拿什么去布施?”或者想:“如果将东西布施掉了,它又如何回来?”

    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将土挖得越多,则井中的水量越广越深。这种理念不仅仅是佛说,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也曾这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有一位弟子,今晚也在座,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便偷偷地在心里发了一个愿,希望在十年之内布施一千万元台币。当时简直像是痴人做梦,然而发愿之后,在十年之中,恰如其愿,布施了一千万元,满愿后,便对她的先生说:“我已为你布施一千万元台币,收据都在这里,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惊讶地问:“你真的替我花掉这么大一笔钱?可是我们在十年前怎么会有一千万呢?”“是没有啊!”“但是,又哪来那么多钱布施?”“因为我发愿布施,所以时常将你的钱拿去布施,今天告诉你的目的,是让你知道钱是用来布施,不是去做坏事。”接着她又问她先生:“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资产?”答案是已超过布施的十倍。她因为要布施,所以拼命赚钱,设法开源节流,并将多余的款项布施。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人。

    日据时代的台北县,有位义贼廖添丁,以偷来的钱去救济贫病的百姓。佛教并不赞成义盗的行为,佛法讲究的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心力、体力、资本,营生赚钱,将所赚得的资产,帮助社会,才是慈悲的精神。

    十一、慈悲与智慧

    一般人将慈悲解释为感性,将智慧说成是理性。其实只能算是相应,不能算是相同。譬如,当我在路上遇到年纪轻轻的人,伸手向我乞钱,我不给,马上就有人会说:“师父,您怎么不慈悲?”又如,在十年前,那是快过农历年时,有位身强体壮的醉汉前来敲门,正好是我去开门,门一打开,他就往内跑,我在他后面问他:“请问找谁?”

    “找法师。”

    “找他做什么?”

    “要钱。”

    “他欠你钱吗?”

    “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