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的省志和边务志,大多记事广博,包含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资料,如《山西通志》十七卷,李侃修,胡谧纂,有成化十一年(1475)刊本。此书体例完善,详略得体。分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城池、关塞、津梁、烽堠、公署、学校、宫室、陵墓、寺观、物产、户口、田赋、人物、诗文等。其中户口目下记载汉至明历代各郡、府、州、县的户口数,十分详细而珍贵。又如《四镇三关志》十卷,刘效祖撰,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成书。全书分建置考(图画、分野、沿革),形胜考(疆域、山川、乘障),军旅考(版籍、营伍、器械),粮饷考(民运、京帑、屯粮,附盐法),骑乘考(额役、免给,附互市胡马赔补),经略考(前纪、令制、杂防),制疏考(诏制、题奏、集议),职官考(部署、文秩、武阶),才贤考,勋考(勋劳、谋勇、节义),夷部考(外夷,附入贡、属贡、入犯等)。明代边务志书有数十种,以此志最详。
② 万历《满城县志》张邦政序。
第三节地图学明初朱元璋对地图很重视,洪武六年(1373)令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陆、道路、仓库。十七年(1384)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1385),上览《舆地图》。①此后各朝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编绘地图。
在明代地图中,政区图比较多,且多数以图集形式出现。例如,杨子器跋《舆地图》,李默《天下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陈祖绶《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广舆考》,程道生《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都很重要,其中尤以罗洪先的《广舆图》最为著名。
从罗洪先《广舆图序》可知,罗在“考图观史”的过程中,发现“天下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因而他外出收集地理资料,准备编辑一幅内容丰富、质量更高的地图。在访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舆地图》后,经过与其他图比较,他认为朱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于是他在朱图的基础上,按计里画方的方法分幅转绘,并把自己收集的新资料补充进去,朱图未备者,“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其诸沿革统驭,不可尽载者,咸具副纸。山中无力佣书,积十余寒暑而后成”。图成于1541 年前后②,名之为《广舆图》。
《广舆图》继承了《舆地图》的优点,克服了《舆地图》的不足,从而把朱思本的绘图方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卷舒”,罗洪先把它改为地图集形式,总计有图四十五幅。除十六幅分省图是根据《舆地图》改绘外,其余均为罗洪先增补。此外,《广舆图》以前的地图虽然已有各种图例,但没有明文记载其名称。罗洪先采用了二十四种图例符号,并明确以这些图例符号“类从辨谱”。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国地图,多数以《广舆图》为蓝本,如《广舆考》、《皇明职方图》、《舆地图考》、《地图综要》、《舆图备考》、《内府舆图》等。《广舆图》在明、清两代共刊印七次,手抄一次,可见其流传之广。
明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对中国地图学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一到中国,就想办法把中国传统地图译制为西式地图。每到一地,便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其精确度与现今所测无大差别。此外,他还发现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极感兴趣,于是他决心绘制用中文说明的世界地图作为他传教活动的工具。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被士大夫阶层视为珍奇,争相为之翻刻。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不仅给中国增添了制图知识,而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如:大地球形说,地图投影学,地球五带说,海陆分布,世界名山大川、国名和地名等。
西方的地球仪是在元代传入我国的。札马鲁丁曾制作了我国第一架地球仪。明代李之藻也曾在利玛窦指导下制作过地球仪。但这些地球仪都未能流传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木质实心,油漆彩绘,直径约58。4 厘米,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据研究,这架地球仪是明代制作的,后流失于国外。① 郑晓:《今言类编》(上),载《胜朝遗事》第3 函。
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理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18 页注①,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①① 曹婉如、何绍庚、伍芳思:《现存最早在中国制作的一架地球仪》,载《中国古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 年版。
第四节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明代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方的九边;二是东南沿海的海防;三是南方边疆地区。主要著作有:《九边图说》、《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滇行纪略》、《海槎余录》、《赤雅》、《西南夷风土记》等。
《九边图说》一卷,孙应元撰,成于1569 年。书中记载北方九个边镇的形势、军备、钱粮等情况,各镇附有地图,是明代重要军事地理著作。
《筹海图编》十三卷,郑若曾撰,1562 年初刻,是一部抗倭防倭的海防全书。卷一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河图》共七十余幅。卷二为中日关系史。卷三至卷七为广东至辽东沿海海防地图、海防史及海防措施。卷八为倭患总编年表、寇踪分合图谱。卷九为大捷考。卷十为遇难殉节考。卷十一、十二为海防经略。卷十三为兵器图录和图说。
《海槎余录》,顾■撰,约1527 年成书,是一部全面描述海南岛地理的著作,“凡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原稿已佚,今存部分内容,如历史遗址、植物、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动物、风俗、气候、海产、少数民族历法等。
《赤雅》三卷,邝露撰,书中“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下,可称佳本”①。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
第五节旅行家及其著作明代的旅行家除了上述航海家郑和以外,还有陈诚、王士性、徐霞客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客。
陈诚于1415 年写成《使西域记》,记载他送使臣回中亚哈烈国的经过及沿途各地山川、人物、风俗。既有中亚各国的地理内容,也有我国新疆吐鲁番等地地理内容。
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初授朗陵令,后由确山知县征授礼科给事中,又迁吏科给事中,出为四川参议,历太仆少卿,最后迁南京鸿胪卿而卒。他幼贫而好学,诗文名天下。性好游,足迹几遍全国。他的旅游,多数是因官职调动顺道而至。著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记》二卷,《广志绎》六卷等。其中《五岳游草》、《广游记》为游记,《广志绎》为作者晚年写的地理笔记。他的游记多历史典故,地理内容不如徐霞客的丰富,但文笔很好,“下笔言语妙天下,兴寄高迈,超然埃■之外。。刻画意象,能使万里如在目前”①。
明朝末年,出现了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他出身在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家庭,自幼“特好奇书”,有遍游五岳的志向。长大以后,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从二十二岁起直至去世,三十多年间,不断地出外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徐霞客不仅坚持旅游,而且坚持写游记。旅途中的旅店、农舍、破庙、山石、路旁,以至树荫下、篝火边,都是他写作的场所。他写的手稿,“高可隐几”②。后来由于战乱,手稿遗失严重。经后人搜集整理,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仍有六十多万字,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生物、人文地理等。它不仅是我国系统记述岩溶地貌的巨著,而且其成果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①① 潘耒:《五岳游草·序》,1691 年。
② 钱谦益:《徐霞客传》,载《牧斋全集》卷七一。
第六十章生物学明代,人们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动植物形态和分类、动植物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以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生物学知识更加丰富,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节动植物形态和分类知识明代的一些著作对许多植物形态的观察和描述是很细致和翔实的,其中以李时珍的贡献最为突出。如李时珍对牛膝的形态描述:“其苗方茎暴节,叶皆对生,颇似苋叶而长且尖■。秋月开花,作穗结子,状如小鼠负虫,有涩毛,皆贴茎倒生”①,突出了牛膝的特点。据此可知这里指的是怀牛膝。茺蔚(益母草),“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掌状三裂)。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②,对茺蔚的叶、花、子的形状和颜色,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是把唇形科的轮伞花序清晰地勾画出来。又如在动物方面,明确地记载了石首鱼“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指头部有两块大耳石),莹洁如玉”①的形态特点。近代分类学上石首鱼科的命名,即源于此。关于啄木鸟“嘴如锥,长数寸,舌长于咮,其端有针刺,啄得蠹,以舌钩出食之”的描写也很形象和生动②,等等。关于一些珍贵毛皮兽类的记载,如貂:“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今辽宁、吉林等地)及朝鲜国”,又“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③。可见当时对貂的种类、毛色和狐的产地等都有明确的认识。
明代在动植物分类上有较大突破者,也当属李时珍。他通过调查访问,采集标本,绘制成图,于1596 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记载动植物一千六百多种,分植物界为五部三十类;分动物界为五部十八类。“部”相当分类学上的“纲”,“类”则相当于“目”。纲目分明,扬弃了传统本草学中的“三品”分类体系,而主要依据动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分类。这与现代分类阶元划分,是相当接近的。在《本草纲目》的一些目中,又将性状相近的种类排列在一起。例如,描述猩猩“人面人足,长发,头颜端正”;猕猴“手足如人,亦能竖行”④等等。这和现代灵长目分类特征相一致。可见《本草纲目》中反映的动植物分类系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上一项重要成就。①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年版。本章所引《本草纲目》均用此版本,不再赘注。
②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五。
① 《本草纲目》鳞部卷四四。
② 《本草纲目》禽部卷四九。
③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乃服》。
④ 《本草纲目》兽部卷五一。
第二节动植物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明代人们更进一步和更深入地认识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