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義分,及第三解釋分的顯示正義與對治邪執」。但是,「主
        義分」與「解釋分」幾佔《起信論》整卷的泰半,當做「根
        本實義」看待,恐有太過廣泛之嫌。日本學者湯次了榮則在
        《大乘起信論新釋》說道﹕「所謂『如來根本之義』,如下
        文所說,一心之法中,包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又,一
        心之法中,有心真如和心生滅二門,這二種門中總攝一切之
        法。因此並非除一心之外另有根本義。說述這根本義的一心
        之法,不外乎是下面的立義分和解釋分中的顯示正義。」(
        裕17)湯次的解釋大致相同。不過他特別等同了「一心」與
        「根本義」,似較扣緊而清楚。湯次在該書「凡例」明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考諸家的
        疏裕В沂酒湟缉r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相的兩面觀。」然而
        問睿齾s不是那麼簡單。據說「自大乘起信論問世後,知名的
        裕韫灿幸话倨呤N家,其卷數達千餘卷之感觀」。(裕18)
        既然如此,對於「一心」與「根本實義」當有種詮釋理路存
        在。光從實相論系的天台山家、山外兩派環境著《起信論》
        有關「一心」,「根本義」等等的爭執,加上天台性具論與
        業嚴性起論對待《起信論》的敵對立場,即不難理解《起信
        論》詮釋問睿难}雜性。因此,我們為了詮釋上的突破,須
        在「蘊謂」層次探討較有可能的詮釋理路,以便重予排定《
        起信論》多門義理的層次高低以及本末輕重,由是掘發深層
        義蘊與根本義諦出來。就這一點說,歷代以來較有份量的詮
        釋理路當可提供我們此一思維臁小
            很顯然,關於《起信論》「根本之義」的第一條詮釋理
        路應該是以法藏《義記》為首的如來藏緣起說。《義記》早
        被認為《起信論》古今裕柚械牡谝粰嗤鸾虒W者之間
        已成定論。《義記》所予詮釋學的

        135頁

        影響確實鉅大,是《起信論》研究不可或缺的首要參考書。
        法藏本人承繼《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進而開展龐大恢宏
        的華嚴真如性起論,也不能不說有他對於《起信論》的詮釋
        學慧識,可以算是一位創造的詮釋學家。法藏在《義記》之
        中進行教相判釋時,分辨四大佛教宗途,即隨相法執宗(小
        乘諸部)、真空無相宗(般若等經)、唯識法相宗(深密等
        經、瑜伽等論)以及如來藏緣起宗,特舉楞伽、密嚴等經與
        起信、寶性等論配屬如來藏緣起宗。(裕19)
            法藏之前正有慧遠的《淨影疏》,主張「依《楞伽經》
        造出《起信論》一卷」。(裕20)後來元曉亦循此說,而依已
        意解《楞伽經》意,於《海枺琛吩譬s「《起信論》言信一
        心法有二種門者,如經本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
        來藏。此言心真如門者,即釋彼經寂滅者名為一心也。心生
        滅門者,是釋經中一心者名如來藏也。所以然者,以一切法
        無滅,本來寂靜,唯是一心,如是名為心真如門。故言寂滅
        者,名為一心。又此一心體有(『有』一作『是』)本覺,
        而隨無明動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性耄Ф伙@,名如來藏
        。」(裕21)也就是說,一心,真如與如來藏原本一體不二,
        祇是專就生滅因緣言及一心,則有如來藏之名而已。《海枺
        疏》對於法藏的《義記》撰述曾予極大的思維臁小
            在《起信論》中一心法又稱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
        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又「依一心法有二
        種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是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慧遠的《淨影疏》提出兩
        種釋義。其一是,「心真如中皆攝出世間一切法,心生滅中
        皆攝世間一切法,故皆名總攝也」﹔其二是,「心真如中皆
        攝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心滅中亦爾」。(裕22)法藏(與元曉
        皆)取第二義,強眨恼嫒纭⑿纳鷾缍T各皆攝盡世間、出
        世間的一切諸法,以便發摚A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
        旨,由此亦可看出《起信論》如來藏思想到華嚴「理事無礙
        」乃至「事事無礙」的圓融無礙法界觀。
            法藏的詮釋理路再進一步,即為宗密在他《大乘起信論
        疏》提出的華嚴一心圓頓教詮釋理路,有意據此貫通《起信
        論》如來藏思想與頓悟禪,尤其是神會禪。(裕23)後來長水
        子璿又據宗密《裕琛罚瑢丁镀鹦耪摗犯郊泳d密的裕п專
        撰出《起信論疏筆削記》(一○三○年)。子璿云﹕「今論
        一心之體,正是一真法界,是彼圓教之宗耳。又彼事事得無
        礙者,皆由真如隨緣故也。故知真如隨緣,是彼事事無礙之
        由,故得攝也。」(裕24)子璿於此強眨镀鹦耪摗返恼嫒
        隨緣說,乃是華嚴圓教事事無

        136頁

        礙法門的義理根據。
            天台宗山家,山外兩派關於《起信論》思想詮釋問睿
        爭端有待另文討論。我在這裡祇舉明代蕅益智旭在他《大乘
        起信論裂網疏》(一六五三年)提出天台圓教不二法門的詮
        釋理路,藉以例示天台實相論與華嚴緣起論系對待《起信論
        》思想的立場差異。譬如從智旭的天台觀點去看,《起信論
        》所云一心,即不外是「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於此真如門
        與生滅門不二,染淨不分,真俗二諦唯是一法,不變隨緣即
        隨緣不變,如此天台語眨_與法藏乃至宗密的華嚴圓教說法
        迥然不同。智旭云﹕「若非生滅因緣,則真如之名尚且不立
        。…夫眾生現前介爾生滅之心,體即真如,相即如來藏,用
        即能生一切因果。…即此生滅門名真如門,不變隨緣﹔即此
        真如心名生滅門,正所謂是舍唯有一門。…心真如門,即真
        諦﹔心生滅門,即俗諦。雖云二諦,唯一是法。…蓋真如不
        變隨緣,舉體而為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此心隨緣不變,仍即
        真如法界全體。故云即是一法界大說相法門體也,從來無二
        ,強名為一。」(裕25)由是可知,天台實相論系自四明知禮
        乃至蕅益智旭皆必堅持不二法門,據此詮釋或批判《起信論
        》的如來藏思想,大有別於華嚴緣起論系的別圓教詮釋理路
        。
            如果再把天台不二法門的詮釋理路推進一步,則有開展
        另外兩條詮釋理路的可能﹕一是日本平安時代晚期形成的天
        台本覺論思想,另一則是頓悟禪教的路數。先就前者言,心
        真如與心生滅既已不二,眾生現前介爾之心即是本來涅槃,
        又依《起信論》語,「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竟者即同本覺」,則不待禪定,
        戒律等等修行,當下認同覺與不覺,則一切即事而真,生死
        迷染即是現成解脫。天台本覺論如此以不二法門徹底解消《
        起信論》中一切二元分化的結果,導致後來日本曹洞始祖道
        元禪師的疑惑。我在論如淨和尚與道元禪師從中國禪到
        日本禪提到,「本覺與始覺對立與否的宗教弔詭已在《大乘
        起信論》出現,但未獲得令人滿意的哲理解決。道元當時的
        天台教義以始覺思想為劣(因許永不成佛的可能之故),而
        以本覺思想為優(蓋倡人人本已悟覺佛性之故),十五歲的
        道元已經發問﹕『涉獵經論自有疑(惑),謂顯、密二教共
        談本來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則三世諸佛依甚更發心求
        菩提耶﹖」(裕26)
            另一可能是頓悟禪理路。密宗曾順著《起信論》如來藏
        思想智笕A嚴性起論與頓悟禪(尤其神會禪)的融合,而建
        立了教禪一致的圓頓教

        137頁

        。從智旭的《起信論》天台化詮釋轉到頓悟禪理路,也許更
        加容易,蓋因慧能堅持「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的不二法門,而與天台性具論許有契合點之故。開展此一理
        路的主要條件是不二法門的絕對主體性化(absolute
        subjectification )與頓時化( subitanization )。「絕
        對主體性」是我借自數年前逝世的當代日本禪宗大德久松真
        一常用的語辭。 有趣的是,久松禪師在一九四六年寫了一篇
        〈起信的課睿担岢鰧丁镀鹦耪摗返睦碚撎幚矸绞健!〉
        一是通過歷史考證與資料分析而儘量忠實客觀地敘述原典思
        想內容的方式。 第二則是不滿足於單純平板的敘述方式,但
        依詮釋者本人的內在的了解與體會而主體性地把握一心或真
        如的根本義諦。 久松自己採取的是第二方式,即頓悟禪理路
        。 他說﹕「(我們不應把《起信論》所元)覺體(本覺的心
        體)看成(西方哲學家如康德所規定的)統覺或意識一般。
        覺體也者,乃不外是即今當處做為全體的一者的自己。 」
          (裕27) 久松以此頓悟禪去詮釋真如一心為時空未分化以前
        (即今當處)的全一絕對的主體,無相無念亦無住。 由於法
        藏、 宗密等人的影響、一大半佛教學者對於《起信論》的理
        解與詮釋採取如來藏緣起論的理路, 很少學者願意路從久松
        的頓悟禪理路,認為大過主觀而無資料懀麚!∫园啬竞胄蹫
        例, 他就正面反對久松的詮釋方式,而採取了較為忠實客觀
        的資料論處理方式。
            我們如從創造的詮釋學觀點去評價上述兩種方式,實可
        以說各有千秋。柏木等人的第一方式停留在依文解義的「實
        謂」與「意謂」層次﹔久松等少數人的第二方式則超越這兩
        個層次,跳到「當謂」甚至「必謂」層次想去依義解文。我
        暫時把久松的詮釋方式放在「蘊謂」層次,目的是在預先指
        出,此一方式也是《起信論》的可能詮釋理路之一,不能以
        「太過主觀」的詮釋學偏見隨便排除。不論他本人是否意識
        到,智旭的《裂網疏》早已暗示(suggest)或暗藏(harbor)
        頓悟禪理路的可能性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