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蜃§段薰省!惫室廊鲜抖饫中判模沧§墩ǎ蚍嵌榈场R苑ǘ览恚舅λ担遣_心故。内道分四部,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皆佛所说。例如问:下三部是否佛法?答曰:是。最殊胜为中观。必如是答,则不堕党。如唯识师之破斥下二部非成佛究竟,尚不免犯党见。
  “如《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堕类,谓分派别,贪爱於自之一类一派,及瞋恼於他人之一类一派。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昔登巴却吉云:”现皆以流行谚语,而障真实之金石名言。”由忌妒故,以有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学者於此,须当善辨。
  “虽能住质直,若无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犹非其器。故又须具有了解彼二之慧也。”
  此谓虽能住质直,亦须具有分别慧。昔西藏有织毛者、往山中伐木作织具。行见满山佳木,欣欣向荣,心不忍伐。日暮逾山,山神怜之。问所欲,织毛者不知所答,转问旁人。告以君依手足之力为食,何不求神多赐手足。遂信以告神,果得如愿。比返城中,人见为妖而驱逐之。此传说喻彼不知求财而多求手足,亦无慧之甚矣。故求法应具慧。
  “又虽有住质直、具慧二相,然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须具求法意乐也。释中又加入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二事,为五。实则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云如教而修者,谓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若全,则欢喜进修。若不全,後当徐於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此为宗喀大师重加勉语。藏谚云:”观汝似听法者、似说法者、似修法者。”似之云者,即讥其貌似而已。故学者当如阿底峡之於金洲大师,及如颇公上师之往打坡桑,求降巴吞珠,经六七日程,值大雪封途,堕入雪坑,亦无退志,卒能得其传承。释中所加入之二种,乃顺释论中就通常说,舍恶取善,分之为二,故说为五。(见勇译本。)但取舍善恶,即具质直、具慧之二、故总摄为四法。总而言之,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与求法义,皆易生起。故弟子须具应具之德相,方能择具德相之师。双方皆具,则对於佛果如探囊取物。如弥勒日巴与其师马巴,足为模范。故即身能得双运身。学者先於师相十种、弟子相五种,牢记於心,以为自修及观人之借镜。师弟间或一方有缺,则如鸟折翼,即不能飞,若全具,则鼓翼而起,凌霄自如矣。
  丁三、依止之法
  “依止法如何者,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於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相者,可受法乳。其依止法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昔格西贡巴瓦与博多瓦辩论择师究宜多少。问於仲登巴曰:”我等究以孙波瓦依止为宜,抑以尊者之法为宜。(仲登巴平生仅有五师,印二,藏三。)仲登巴曰:”若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以学我为宜。若能随观上师即佛,则以学孙为宜。否则不能与依止法合。”但如上所讲,仍以观察上师德相为最要。如经说:吉色王大臣朋子,名梭麦泽瓦,具足妙相,力敌千人,具大聪慧,送之就学婆罗门教。其师怅西有妾,见梭麦,心生贪染。时值盛暑,欲其同往林泉。格於教规,师弟皆不可。其妾羞愤,於师前反谮梭麦,谓曾戏己。师乃诳梭麦,谓将传秘法,不久可得梵天王果。但须於七日内杀足千人。取其肩颊骨为念珠。梭麦信之,歃刀为誓。於是肆杀七日,数将届满,仅缺其一。其母往劝,遂欲杀母以取盈。时佛以神通力,现比丘相至其前。梭麦遂舍母而逐比丘,母始得脱。此择师之不善,造恶有如是者。至如何依止之法,在《广论》中分晰甚详。《略论》仅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戊初、意乐依止。分二。己初、净信为本。己二、念因生敬。
  己初、净信为本
  《洞波措巴经》(原注为《建立数目经》,按《广本》作《华严经》。)云:”弟子应具九种心:(一)如孝子心,(二)如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拱岳心(如拱卫须弥心),(五)如仆从心,(六)如粪帚心,(七)如门犬心,(八)如舆梁心(广论作乘舆心,原记作桥心。舆梁,即桥义,故易之。)(九)如船心。”云何孝子心,在藏文,义为顺子,谓善伺父母喜怒颜色,即顺事之。昔宗喀大师之事师,凡有著作,皆依上师之意为转移。即短篇愿文,初中後应如何作亦必先请於师(师指文殊现身)。云何金刚心,非指金刚杵,乃谓如金刚之坚固。如依止上师已,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云何大地心,谓依师以後,不惟不为他所动摇,且能任载。亦如大地,无论情非情皆能负载。即师命近於烦琐或不净,亦皆能受持。云何拱岳心,如众山之拱须弥,纵遇逆风冲击,而环拱如故。云何仆从心,如臣仆之事国主,或荣或辱(荣如命迎宾,辱如扫帚),皆所不辞。昔仲登巴之事阿底峡,曾行之。师每大便,仲必以後捧除之。云何粪帚心,言无贡高我慢之心。云何门犬心,如犬之依主,虽怒蹴使去,不久仍摇尾而返。昔弥勒日巴即如是,常为马巴打逐,而终不舍。云何舆梁心,谓於尊重事(此处尊重,义即上师),虽诸担极难行者,亦勇於受持。云何如船心,谓於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苦。
  二月十一日讲
  《广论》云:”净信为根本”。净信而言为本者,谓对上师生起净信,则大乘万善,由此而生,如树之有根者然。净信有三种:一、洁净信仰,二、真实信仰,三、认识信仰,亦云决定信仰。佛之圆满功德,由精进来,精进由了解来,了解由信来,故说信、解、行、证。此就一般信念三宝者言,必见上师功德而生欢喜,方能谓之净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云为净。
  “《宝炬陀罗尼经》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谓以信故,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展转向上增长也。”
  宝炬,即打拉,乃梵语,藏中译此经者,因译竟而忘其名。後返印度以询其师。时师方念咒,例不能语,指座旁一灯示之。灯,梵语为打拉,藏语为宗麦,即《菩提道炬论》之炬。故此经名,半梵半藏。正名应为棍却宗麦。颂中所云前导,云如母,皆所以明信之重要。例如学《朗忍》,先有信始能往学。中间於闻思修所生魔障,皆可由信而遣除之。即最後佛果,亦须依信而成就。
  “《十法经云》:‘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於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也。”
  白法,即善法。必对佛生信,方能生起恭敬、礼拜、供养、承事、忏悔等;乃至五戒,亦必由净信,始能不染。若无信,则恭敬、礼拜,不过徒具形式。虽亦有果,然所得至微。若犯五戒,则必不得意乐果。
  “总则对於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所言之信,盖信於师也。”
  世间业果,虽多未明现,然以世间国法衡之,亦犯必有惩,即此不难例推。惟对业果而生信,称为认识信。对四谛而生信,称为意乐信,亦可称为真实信。以由见苦而乐断集,故亦名真实信。对三宝为清净信。对师之信,既可称为清净信,又可称为现实意乐信。《宝炬陀罗尼》云:”信为殊胜宝。手虽无世财,然以有信故,胜於一切有。”世之欲求财宝者,以其能得安乐故。然有时不惟无乐,且反而因之生苦,甚或至於丧失身命。信佛则不惟能得今生安乐,即後世安乐亦复不失。故《宝炬论》说,信为殊胜宝藏。以世宝藏言,取有尽时,信佛宝藏则加持取之不竭也。又《宝炬论》谓:”有信如有手,以之取善,如操左卷。”无信如无手,则有所需时,极不便矣。
  “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於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
  对佛须生起欢喜敬信,对师亦当如是。依律藏,尚有对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想之重要明文。《戒经希有品》(或称《宝云经》)云:”上师无论具戒与否,多闻与否,功德圆满与否,皆当视之如佛。”《五十颂》云:”师与金刚持不能(歧)视为二。”(金刚持,即大日如来。)列吉喇嘛《业师品》,亦有明文。
  “此义云何,谓常人於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於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
  藏文《马车剖析心要注释》,即有秘决。”有问,如何不寻师过而劝功德。答,当视如佛。”(讲,习车,即《朗忍》修法、以明其源。讲马车以便於修)。剖释中,宗喀大师有耳传要决。传东登仁波卿(东登降错),谓若见师过失,当认为乱识所见。若能观功德,则其寻过心已转向功德方便而为助伴矣。若但观过失,则其功德亦变而为过失矣!由观察之心转变,亦如世人不见其子之恶,以溺爱心切故。见有微善,不惜夸张以大其德。反之,观仇,虽有美德,必巧诋以著其恶。此无他,伺短之心炽盛故。如以观爱子之心而观上师即得矣。藏谚有云:佛虽有引人之钩,亦须自有受钩之筐。此亦可反云:佛虽有成人之筐,亦复须自有净信之钩。
  二月十二日讲
  “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
  设以放逸心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其信心。”
  依上之法,不外一心二行。无论师德圆否,总须视之如佛。则无过。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无可比对者。”
  此明事师之道,应当如阿底峡尊者。如所依止之师多,其中设有一德不圆,依常人之见,必於不圆者减低其恭敬,此即不合於依止法,仍当视之如佛。设有师命之不合佛说,亦可以告退,此於净信为本之义,亦不为失。总之,依师须努力除去观过,而勤修观德,能念德,则信可安住,方可得其加持,方能於显密得到成就。此为大德吉遮刚巴所说。净信为一切功德之本如是。颇公曰:昔西藏有笃信者,往印度,闻有成就者,趋前求法。答曰:”麻里那札”。印语”滚开去!”彼不知,以为师授秘决,乃顶礼奉行,後得成就。凡有病者求之,为念麻里那札一句,吹之即愈。彼以净信故,即有此功德。若净信上师所传之真正教法,其功德又当为若干倍耶。
  己二、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於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令我得知久远时来流转生死。)於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於陷溺有海拔济我者。於三界牢狱解放我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