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舍此世贪,悉地亦能得。”故先能舍此世贪著,则此世与究竟安乐皆能得。若能舍一切贪执,则殊胜悉地亦能得。佛曾授记云:”後世众生能入我法者,绝不至穷,虽值饥馑凶年,亦可得饱。”佛成道时,其福报等转轮圣王六十万倍,佛当时即以此回向後世学法众生故。颇公云:”学法者虽不致穷,亦应下穷且益坚之修法心,更应下极穷不过至死之决心,再应下穷死之後,虽不能殓埋,抛置空野,亦不懈修法之决心,方为清净。”昔弥勒日巴在崖洞中修行,有歌云:”死不愿亲来,病不愿魔喜,死於此空洞,圆满我此心。”
八月初九日讲
行人修心不能感动,多诿为未闻无上深法,如风息脉络等所致,实则未生起念死心耳。如无念死心,虽有深法亦不能感动,有念死心,则任修何法皆易感动。颇公曰:”能渐次劝导吾人入於佛法者,舍念死外无他法”。噶当格西普穷瓦云:”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亦以无常一念,如锋利牛角,能刺入人心。世之修行者,虽亦偶有由闻思故,而心生感动者,然不能持久,未几即怠。就西藏言,此类人所在多有,故有时往北方习静者,或往喜马拉雅山习静者,住不数月即返,皆由於未生起念死心,不能舍现世故。博多瓦常举拴犊为喻,谓如系犊於桩,任其巡回,不离故处,直至缠绕不能转动而止。能解此贪绳者,唯念死心,而此心之生起,即首在四种依法,以净治不净之过患。
三金刚者,即(一)无杂金刚,(二)智慧金刚,(三)无愧金刚。(一)将修时,以无杂金刚为前导,纵遇违缘,如父母眷属以世法相缠搅,须毅然决然处之,不为所动。犹如关外乘马渡河,选定一可涉处,鞭策直前,若稍犹豫,则马惧不能复渡矣。此亦博多瓦所举喻也。(二)正修时,以智慧金刚为助伴,即先以己之智慧,依理依教善为抉择而行。(三)修毕时,以无愧金刚为证明,谓欲下座时,回省所修,尚无所歉愧,以金刚作证(即自证无愧)。
三德者,(一)越俗,谓超越世俗一般见行。世间一般见行,视之犹如疯狂,故当远之。(二)类犬。犬性常处卑下,行者心性应卑以自牧,远离我慢。古德云:”卑为胜者之所居,惟心能卑,其行始高。”(三)预於圣列。有前二行,自入圣流。总上四依、三金刚、三德,是为十宝。
六患之(四),失精进之过患。吾人修法,每多一曝十寒,即失精进之咎。昔贡巴瓦居室外有棘刺,屡破其衣,每出,谓当归砍之,比归,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出否,置之。入时,谓出当砍之,及出,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入否,置之。其精进如此,故心常坚固。
(五)自谋不善之过患,分二:(1)为此生谋不善。多数沉醉名利,而名利卒为损己之利器。(2)为後世谋不善。以无念死心,则贪瞋日炽,烦恼恶业愈增,清净正法愈远,则必堕恶趣。博多瓦有贡磨(即水鸟)喻云:”水边有狼鼠,与贡磨相持,鼠啮鸟颈,鸟负鼠飞,鼠曰:我虽吮汝血,然已无法归故土矣。吾人为世事营谋,而被世事引入恶趣,远离福乡,亦复如是。”又有吞仓(即陷阱)喻云:”昔有欲至印度者,遍问途中高山、深谷,终日营营而作准备,独於门前吞仓而未觉察,迨至首途,即堕陷阱而死。”吾人学法,常问何为粗正知,何为细正知,何为般若、生次、圆次、风脉等秘决,而执於现世心之门前陷阱,反不过问,亦复如是。复有一种自甘暴弃,即自谓不能修法,甘於堕落,此理易明。
(六)临死方悔。常人每多临死方生悔念,一生错误,一善未行,诸恶丛集,徒增恐怖,而追悔已不可及。颇公云:”西藏有门珠却渣,善巧营谋世间事务,其知识能力,人尽赞之,由是忙碌一生,孜孜不辍,至临死方悟。时自患热病,反卧日中,乡人诘之,谓病热胡反曝於日下,何昔之智,今之愚耶。却渣曰:我诚愚不可及,然误我至此者,皆由乡人称赞之所致,於不应作之世间事,不异竭尽智谋而为之,於出世善业,曾无丝毫作得也。”
八月初十日讲
第二、修之胜利,亦有六:(一)大意义,(二)大力量,(三)最初即有重要之胜利,(四)中间亦有最重要胜利,(五)最後所获之重大胜利,(六)死时善逝胜利。
(一)意义大者,能修念死,则六度自然生起,刹那刹那皆涉有圆满大义。积资忏净,皆由於此心,杜三途门,入人天道,亦由於此心。(二)力量大者,念死之力,能摧毁烦恼恶行,如念怨敌与自皆无常,何必苦争,则瞋心自然消灭。(三)初之重要胜利者,谓能劝导吾人入於法者,即最初之无常想。释迦牟尼弃国出家,亦死无常之所劝导也。佛在世转法轮,即先说死无常。故劝人入道之法,无有逾於此者。(四)中间之重大胜利者,能使所修法,无论显密,身心有获,辗转增上而不退失,皆由此力。修密行者,以骨为饰,皮为垫,头颅为器者,亦无令无常相,常现在前,使於甚深法生起精进,如风扇火,烈焰炽燃。(五)末後之重大胜利者,成就声闻独觉之法,不外二乘道果,亦不离念死为主。声闻乘中,如十二有支、四法印、十六无常等,总以证得无常,生起出离心而得解脱。大乘虽以菩提心为本,然菩提心之生起,亦由中士道於证得无常,悲众生苦而生。即以佛论,佛之大悲,归纳於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法缘者,即见一切有情刹那生灭,以此为缘而生起大悲是也。证果後,亦须示现涅槃相而住於等持定中。二乘得果後,入无余涅槃,亦须念死无常。无缘者,须具方便智慧二分圆满,此惟真实通达空性方有。(六)死时善逝胜利者,因知念死,於死後一切准备已齐,等於功成圆满。故上者死时心生欢喜,中者无苦无悔,以去则去耳,毫无所慊慊,下者亦无畏惧。昔隆多喇嘛入灭前,有云:”今晨我尚存,犹是龙锤叟,今夕我死後,乃为光明身。”隆多预知死期,且知示寂後,生北方天王天。吾人若能如彼,或生净土,或生兜率陀天,岂不远胜五浊恶世乎。有对於生净土事,谓无把握者,实则确有把握,只在出离心与大悲心,而此二心即根於念死,如依道次修行,即不愿生净土,亦必往生。昔恰卡瓦一生发愿,入地狱代有情受苦,临终见净土现前,强拂不去。谓侍者曰,我心坚因何不能如愿,侍者问之。答曰,我平昔发愿往地狱代众生受苦,今乃现净土相,宁能敷我愿乎。佛昔为月王子时,遇罗刹,将食之而不惧。即以了知过患及功德故。念死胜利有如上六种,而不念过患,亦复有如前之六种,当双方思惟,则可生起决定。
第三、正修念死法,分二:一、修念死九因,二、修死相。
念死九因,九因总为三根本,即(一)决定死,(二)死期无定,(三)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在(一)决定死中有三因,即:甲、无论谁何,皆不免死;乙、寿命有限,惟减无增;丙、无修法暇,而死王必来。第(二)死无定期中有三因:甲、即死王之来,不先预告;乙、一切无非死缘;丙、身命毫无保障。第(三)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中,亦有三因:甲、财帛无益,乙、眷属无益,丙、自之身躯亦当诿弃。
(一)修第一根本中三因
甲、决定死,任谁难免。依经说,声缘尚般涅槃。佛之相好金刚身,亦现示无常相,况此血肉如沫之身如何能长住。又复当知,初学人,如不依九因思惟,总用必死一念(藏中谓之估修),此心不易生起。譬如思念仇人,必从其作仇因缘上思惟,而後仇恨之心乃炽。佛涅槃时,在扎钦城畔,诸天阿罗汉不忍见,先同舍利弗圆寂者八万人,同目犍连圆寂者七万人,同维摩圆寂者五百人。如罗睺罗、迦叶等,则以神通奔往他方佛土,经彼土佛劝导,始返聆佛之最後训示。佛举袈裟示云:此後我身不可见,所可见者,惟此衣耳。乃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此为佛最後一语。佛灭度後,迦叶三次结集佛语。初结集时有五百阿罗汉,悉在会後圆寂;中会结集时七百人,现无存者;末结集时,罗汉、菩萨与般智达,一万七千人,至今亦无一存。推之龙树、无著、得若巴、挐若巴等诸大善知识,至今仅有其姓名流传,乃至藏中松贞贡波、宗喀巴诸大师,虽代有传承,学人仰之如生,实则均已入寂。再推之曾经眼见之父母亲眷,无不次第而死,世界上长住不死之人,不唯未见,抑且未闻。即就现存者而论,极其寿量不过百年,仍必归於死。如是一切悉在死路上趋走,自身亦在其列,如何能出例外,故绝无犹豫,决定必死。依此反复思惟,逼使此心自然恳定,获得通达。如《无常集》云:”空中、海中、山中,一切悉无逃死处,初劫、中劫、末劫,一切悉无不死时,任汝所受为何身,所住为何处,所值任为何时,死王来时,无可避免。且任财力、神通、药力、咒力,皆属无效。”经云:”具足五通仙人,能飞极远刹土,欲越死城,则不可能。”世间论力,以象为大,而狮又过之,狮爪所扑,象即难动。然狮至死时,其爪亦无所用其力。财力,以转轮王为最,而转轮王无不死者,死时其殊胜财宝,亦无能为力。咒力,以丈松仙人为最,咒地可变成水,一切所欲,皆可应咒而成,而死时,其咒亦无效。药力,以大海童子为王,然彼自身及其父母,亦无一能用药力得免於死者。故死王若来,即佛亲来加持,金刚手亲来加持,药师亲来加持,仍然无益。即密法中修长寿法等,亦不过遮止非时死之一切灾厄而已。真正死时到临,长寿佛降临亦属无益。故死王之来,如四面铁山相合,无可逃避。
八月十一日讲
乙、寿命有限,惟减无增。例如六十为量,六十以外无可加,六十以内惟见日减。譬如积水,断其来源,则日趋於涸,寿命亦复如是。非如衣食财物之消耗,尚有可谋增益者。兼之自作夭寿因缘甚多,如经云:”一日二万一千息,减一呼吸少一息。”息息消灭,正如死囚赴刑场,步步逼近。近死之囚,纵与以美衣、美食,良药,必无所贪恋。行人亦然,真能念死,则一切名利,亦必无所贪恋。七世达赖格桑降错有云:”命无刹那住,如驰趋死前,世人不知此,时觉我在住。”再切实言之,自有生之初,即已趣死,加以惑业从而催迫,奔死益速,一日之长,甫晨忽午,甫午忽昏,人寿遄迈,亦复与俱。东日一出,西影即萌,日轮随升,影亦随长,卒至日没,影遍虚空。人寿亦然,初生即有死影相随,年华鼎盛之时,亦即死影增长之候,直至寿终,死影遍布,而一般常情,非至日落西山,犹谓天尚早也。行者思至此,再以朗忍所举之织布、屠牲、牧牛、秋云、空电、观剧、瀑流等喻,连类思惟,务令於死生起决定。
丙、无修法暇,而死王必来。修此可分少壮老三期:少时蒙昧,不知修法;壮时为衣食忙碌,不得修法;衰老虽知,死期将届,颓唐渐臻,复不能修法。先德有云:”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系妻室,老则心忧儿孙,一生之中,卒无暇时及法。”登伯注麦(黄教近代大德,著述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