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之功德尚不如戒之功德。先既说止功德,此处又降而下之者,盖止之功德原不足过於赞叹,以内外道共故。如单得止体,不如单得戒体,以戒体可以解脱,定体不必入解脱。定必须良伴之观,乃入解脱。如得止後,并皈依而不以为伴,则皈依功德亦不能得,以外道有定不得皈依功德故。故得止後须善观察。
  丑五、次第决定。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断诸烦恼,故应先求止。』此说当先修止,次依止修观。若作是念,修次初篇云,此所缘无定。此说奢摩他所缘无定。前文亦说奢摩他所缘通法与法性,故可先了解无我义,缘彼而修,则心不散乱之止与缘空性之观,同时生起,何必先求止,次乃修观耶?曰:此言观前先修止者,非说生无我见,须先修止,以无止者亦能生正见故。即生转变心力之见,亦不须止为先,以虽无止,但以观慧数数观察而修,亦能生转变心力之感触,不相违故。若相违者,则修无常、生死过患、菩提心等,引生转变心力之感触,亦应依止,理相等故。若尔,何为观前先修止耶。此言生观者,是说未得修所成之异生。此除下说无上瑜伽部中以证空智修无我理之外,显教与密教下三部,若未以观慧观无我义而修观察,则定不生修所成之毗钵舍那,故须修观。若未成止之前,先求无我了解,数数观察彼义者,由先未成止故,唯依观修,不能成止。若不观察而修安住,依此虽能成止,然除修止法外仍无修观法,後更须求修观之法,故仍不出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观之次第也。此派若不以观修引生轻安建立为生观者,则说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观,全无正理。若不作如是次第而修,亦极非理。说:『要依先得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论云依前而生後。说明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即依增上定学引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是先修奢摩他,後修毗钵舍那。,,,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求止已後修观故。虽有少数印度论师说不别求止,初以观慧观察,便能生观,然相背诸大辙论教,非是智者所凭信处。此止观次第,是约初生时说。後则亦可先修观,後修止,次第无定也。」
  中说:「有先得观未得止者,彼应依观勤修寂止。」此义云何?曰:彼非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乃未得第一静虑根本定以上之止。彼复是说证四谛後,依彼进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如云:「又以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於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总为便於言说故,说九住心通名为止,思择等四通名为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能安立。」
   止观二者,何者应先修。依次第,定先修止。云:「当知具止观,能断诸烦恼。」故应先求止。意谓唯观无止,不能断诸烦恼也。
  或见有云:「止观所缘无定。」又上文亦言止观所缘均有法及法性,遂疑应先得观後(空性),再以空性观为所缘而修止,则止观并得,何必先求止。此疑由误解得未得空性,为止观之判别所致。藏中过去行人,有由见而去认识修者,有由修而去认识见者。前缓後速,前为渐法,後为顿法。不知彼所谓修者,乃以离沉离掉,心能安住所缘,即为已得修之道。及真得止,即认为同时得观。前说不须依先止後观之次第者,即此一派,以为缘空性修止,便能止观同得。不知所谓观前修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即欲正见内生强力感觉一心决定,亦必须先修止。以无止人,仅以观慧数数思择,亦能生起强力感觉,不相违悖,若相违,则修无常,生死过失,菩提心等,引生强力感觉,皆须依止,则太为过。此种答法,缘於疑者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止之意,亦即由修而认识见一派。故开其心而答以达空性不必以止为先,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者甚多,若必先得止而後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於理太远。若尔,则观前修止为何?於此标显自宗。此中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先未曾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外(不共处,在止观同时),其余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修胜观者,先重观修,以分别慧别别观察而修。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若於未得止之先,求达无我已,即於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固可得止,但得止之後,仍须再求修观,仍不越先止後观次第。此中所谓观,非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依止缘无我而修观,乃为正理。总之,依观修引生轻安,不应正理。依止修引生轻安,始应正理。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门如莲瓣交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要之,止与观界限不易分。观察慧不易引生轻安,而观察复有轻安,亦易分。其关键在心调柔与否。以不调柔心而修观察,不引轻安。以调柔心而修观察,亦生轻安。故欲达观察慧引生轻安之境,决不能越先求得止,依止修观之正理。《深密经》说:「得止修观」。意谓不论缘真俗,修观不依止,不能谓为胜观,仅能谓为修观之随顺。以六度论,由静虑而智慧。以〈〈三学论〉〉,〈〈庄严经论〉〉亦以增上定学为先,而以增上慧为後。〈〈菩萨地〉〉、〈〈声闻地〉〉、〈〈中观心论〉〉、〈〈入行论〉〉、三种〈〈修次〉〉,智称论师,先登把、寂静菩萨,皆说先止後观。依经,依论,依理,皆应如是。当知印度一般(阿阇黎降萨等)所谓不须别求止,先即以分别慧修,即可得胜观者,与龙猛,无著二大车轨相违(二胜六庄严以二师为主)。前曾言修止观须依与佛密意无违之清净教典。而言止,则广行为多,如〈〈瑜伽师地论〉〉。言观,则深观为多,如〈〈中论〉〉。其余不能以为出自印度即可宝贵。
  复次,初学未得止者,定须依此决定次第。若已得止,则可随意而修,不必依次第。两事不可相混。〈〈现法集论〉〉(似无著造)有谓「有已得观而未得止,依观而勤奋於止。」当知所谓未得定,非指初禅未到地定,乃指初禅根本定言。凡初得止,皆为初禅所摄,而为初禅未到定。已得此止,又得胜观,而复勤奋於正初禅。声闻四圣预流,一来,均在初禅未到定。於时已得胜观,通达四谛,而止仅未到定。欲得不还,故依观勤奋於初禅以上之止。〈〈菩萨地〉〉已如实善从苦至道者,对於四谛名相言说,已如实善知其非真实,然未得正初禅(根本定),於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增上心,谓初禅根本定以上住心之止,即增上住心。又为便於言说,於九住心悉说为止。思择、最极思择、寻、伺等四,悉说为观。然如下文所说,正止观须以生起轻安为限。有经论为简言便称,故说九住四择为止观,乃依於诠表权说名止观,非依真实止观。由九住即可得止,由四择即可得观,故名止观,为依因诠表(诠表,有依相诠表,如呼犬为狮子是。有依因果诠表,依因果不离关系而诠表,观待其因,得名为果。)又依专注修力亦说名止,依观察修力亦说名观,实则须得轻安乃名正止观。
  丑六、各别学法。分三。寅一、学止法。寅二、学观法。寅三、双运法。
  寅一、学止法。分三。卯一、修止资粮。卯二、依彼修止。卯三、修已成止。
  卯一、修止资粮。分六。
  辰一、住随顺处。
  「成就五德之处:一、易得。谓无大劬劳得衣食等。二、善处。谓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无怨敌等居住。三、善地。谓不引生疾病之地。四、善友。谓戒见相同之友。五、善相。谓曰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
  〈〈修次中篇〉〉(阿阇黎嘎马那西那作),摄资粮为六:(一)顺境。此应具五德,1。不劳而得衣食。2。无猛兽、恶众、怨家。3。土不生疾。4。贤友同戒见。5。尽无扰,夜无嚣。五者中恶兽包非人,夜嚣能惊定使散。衣食不染罪者名善求,染者名恶求,恶求衣食,能使人退失功德。善地,指过去经贤圣住处,使定易生。瑜伽安乐具,主要为修定一切教授。先有多闻为内缘乐具。其次,贤友善地为外缘乐具,均应有之。
  辰二、少欲。
  「不贪众多上妙衣服等事。」
  不贪众妙衣食。
  辰三、知足。
  「仅得微少粗敝衣等,常能知足。」
  少粗衣食便足。不知足则多求,使心散乱。资粮最要,过去噶丹仲登巴常言,止之不成,固尤不达修止要义,尤因资粮未具所致。
  辰四、离诸杂务。
  「若贸易等事,及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皆当远离。」
  如买卖等恶事,自应断除。即与在家人往返应酬,医卜星相,诗词亦应放置,以其烦扰分心故。
  辰五、尸罗清净。
  「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性罪遮罪一切学处,俱不应犯,设放逸犯,当速追悔,如法忏除。」
  戒清净,无论别解脱或菩萨戒,性遮学处,设放逸有犯,急生追悔,如法还净。修止对於内心沉掉散乱细境,悉应清净。如戒有犯,则对於心外散乱粗境,不易防护,而内心更不寂静。喻如动水不能映月。心不寂静者,清明所缘亦复不至。
  辰六、远离贪欲等寻伺。
  「常思贪欲等,现法有杀缚等过犯,後法有堕恶趣等过患。或思凡生死事,随爱非爱,皆是无常,有坏灭法,彼等不久决定与我分离,我复何为贪著彼等。如是修习,断除贪欲寻伺。〈〈道炬论〉〉云:『失坏止支分,虽力励修行,纵经百千劫,终不得正定。』故诸真欲修止观三摩地者,当勤集〈〈声闻地〉〉所说十三种奢摩他资粮,极为切要。」
  贪等,指五欲五尘上之贪著,於修定有妨。应观贪等(等取瞋等烦恼粗相。)致此生遭杀戮,後世遭缠缚等种种过患。又应观凡生死中爱非爱境,其性无常,对之应作暂借、旅舍、游伴、集会等想,如何反增上贪蓍,如此则能息诸欲念(尚不能断)。止分,属於上界功德,必息五欲,乃能生起,六资粮中,以一顺境,五净戒,六远贪等为要。止,乃内外道所共,故六资粮外道亦具。有疑者谓,外道有何戒清净可言。但据外道典籍,修止亦自有其法,自有其戒,不过与内道戒之殊胜,於一切外道者不同。内道别解脱等,著眼於解脱生死,发心殊胜,戒性殊胜,为外道所无。〈〈道炬论〉〉亦云:「修止者,如缺止之支分。(如六资),纵勤修千年,不能成止。」欲诚心修止,更应於〈〈声闻地〉〉十三种止资粮,励力研学,至为切要。一、自圆满,二、他圆满、三、意乐。(欲得定),四、具戒,五、遮止诸根,六、饮食知量,七、俈寤瑜伽,八、不失正念,九、依善知识,十、常思以惟修止教授,十一、具大舍心,十二、无内外障难,十三、福善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