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延续到千年万世,不用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从这个地方看才晓得,我们的祖先对得起后世的子孙;后世子孙不念文言文,是对不起老祖先啊!全世界找不到啊!惟独中国有这么巧妙的方法,把这个思想经验能够保存下来,传给后世。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对于中国古圣先贤,不能不赞叹,不能不佩服。这个想得太周到了。
那么下面呢?再看佚失的七种。这个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下面七种:开元释教录是唐朝时候的,这个就是唐明皇的时代。明皇的年号叫开元。这个时候给佛经编了一个总目录,叫做开元释教录。这个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那个时候,孔孟叫儒教,老庄道教,佛呢?就称释教。儒、释、道,称三教,也称三家。但是,那个时候称教,说老实话,还不是宗教,并不是宗教的意思,是教化的意思。儒家的教化,道家的教化,佛家的教化。那么这个佛经的总目录里面有下面这七种,现在这个开元释教录,这个目录我们还保存的有。但是目录上有,书没有了,书找不到了。
无量寿经总共有七种。
第一种叫:“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这个本子根据记载,是在建和二年,是公元一四八年,几几乎乎跟支娄迦谶的这个本子非常接近,很接近。
那么第二种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这是甘露三年。
第三种也叫做“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蜜译”。
这是晋朝的时候,三国以后就是晋,沙门竺昙摩罗蜜译,竺昙摩罗蜜也翻作竺法护,是一个人。这是永嘉二年,这个本子,智者大师,智者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人。他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但是,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现在我们这个往生传里面有智者大师的传记,他是往生净土的。那么他在净土经典里面,他有一本注解,就是观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个注解叫‘四帖疏’,四帖疏里面曾经讲过这个本子,提到过这个本子。由此可之,这个本子在唐朝初年还在,他还看到。那么,总是唐朝以后这个本子才失掉的。
第四种叫“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他也有别名:“一名叫乐佛土乐经”。
这个‘乐’应该念乐,爱好的意思。乐佛土乐经。
“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相当于公元四一九年。
第五种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于道场寺”。
这是刘宋永初二年,公元四二一年。
第六种也叫做“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这个宋就是刘宋。这个二部经,我们在年代上看,是同一年在同一个地方翻译的,我们就会想到同一年在同一个地方翻译。假如是一个原本,那就没有必要,必然是不同的梵文原本。所以,它才有二个翻译,否则的话,同一个地点,同一年,二人翻二次,这个毫无意义。这样也证明梵文的原本传到中国来不只一种,证明了本经是佛多次宣说,阿难也多次结集。
第七种也叫做“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译”。
也是刘宋,但是翻译的年代就不相同了,不像前面二种,前面二种年代相同。是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翻译,这也是在元嘉年中。那么,这个七种,现在我们知道目录上有这七种,但是,这个七种经都没有了,都失掉了。
下面,我们总结来说:
“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
八代是八个朝代,从汉到宋,总共有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八个朝代前后差不多是八百年。
“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
‘甄解’是日本的一位法师,唐朝时候人,在中国留学的,对于无量寿经,他作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就叫‘无量寿经甄解’。那么他在注解里头有这么几句话,‘凡于诸经中’。就是佛经传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经典,要讲到翻译,无量寿经是翻译最多,弘传也最兴盛的。‘无如今经’。为什么这样兴盛呢?‘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这是佛出世真正的意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以什么方法教给众生,实在讲,就是用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他讲过很多遍,阿难尊者也很忠实,佛每一次所讲的,他都把它结集,他不是结集一次就算了。每一次讲的,统统都做结集。因此这个梵文原本就有多种,这个是阿难忠于释迦牟尼佛的讲经。
“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甄解’有这种认识,有这样的说明。无量寿经会疏里头也有这个见解,几乎与甄解差不多,很接近的。他末后的赞叹,这一部经道理幽邃。这个幽邃就是甚深的意思,利益最上啊!甄解说:利益无边啊!一切经、一切法门里面,讲到功德利益,确确实实本经是殊胜第一,一切经都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这是深入经藏之后,你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下面综合起来做结论说:
“本经为佛多次宣说”。
否则的话,不可能像前面讲的那种现象,必然是多次宣说。
“且诵习者多”。
依照这种方法修学的人多,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修学这个法门就多。
“梵本传写者多”。
从前经本是靠手写的,当然我们喜欢修这个法门,喜欢读这一部经,一定要去写这一部经。因此无量寿经所写的本子,比一切经都多。这个写的本子就多了。
“梵本有多种”。
这就是不同的本子就有很多了。
“存没详略不同”。存是这个经上,譬如说:有这一段经文,譬如说是莲花化生,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就没有这一句。类似这一种情形,这一个本子有的,那个本子没有;那个本子有的,这个本子没有。因此,你要看到圆圆满满的,必须把所有的本子统统都来看,你才能够看到一个圆满境界。但是这许许多多不同版本,要去收集,的确非常困难。
底下说:“梵夹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梵夹这是讲原本的梵文经典,他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我们今天讲贝叶,贝多罗的树叶,那个树叶相当厚,比纸张厚啊!比我们这个卡片还要厚。那么大概宽度呢?比这个稍微宽一点点,一张差不多这么长,写四行,二头打洞,用绳子穿起来,绳子一断掉就散失了。散失了,丢一张、二张就找不到了。所以这个本子当然有残缺。残缺,我们念,念到忽然底下就断了,就接不上,知道这个里面有缺文,这是古时候常有的这种情形。所以说‘梵夹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这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五种版本。丢掉的七种就不谈了,就看现在五种版本,里面的内容出入很大,就是刚才讲的,有的有这一段,有的讲有莲花化生,有的没有。诸如这一类就很多。你们再看四十八愿,有的本子是四十八愿,有的本子廿四愿,有的本子卅六愿,这出入就很大啦!就肯定是翻译的人所用的版本不相同,否则的话,这个四十八愿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出入。这就证明,佛多次宣说。
这底下说:“若细究存世之五译”。
细细来研究现在世间这五种译本。
“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
这就是有三种不同的原本,梵文原本。
“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才会这个情形,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肯定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阿难尊者多次结集,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经典不相同的地方。你能看到这个经的殊胜哪!佛当年对于这个法门非常非常的重视,也就是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
“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这就是说明后来的人,为什么要发心做会译的工作呢?就是做这个会集本的工作呢?因为,你看五种本子不方便啊!把五种本子统统会在一起,这看一本,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方便啊!所以会集就非常非常的必要了,省了我们好多事情。下面继续讲“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这个就说明,这个经有会集的必要。那一个人最初会集的呢?王龙舒居士。这里第一个叫:
“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王龙舒居士,龙舒是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王日休,龙舒也不是他的别号,龙舒是地名,就是现在的安徽苏城。古时候叫龙舒,他是那个地方的人。后来人对他的尊敬,不说他的名,说他的地方,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对他的赞叹,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像清朝末年,李鸿章,大家尊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佛门里面这样的称呼也很多,譬如:智者大师,我们称智者,智者是他的字号,当然不能称名,称名对他不恭敬。我们一般称天台大师,这是称地名了,他老人家道场在天台山嘛!称天台大师,连智者大师都不称了。我们尊称窥基大师,窥基是法相宗开山的祖师,不称他的名字,称他作慈恩大师。慈恩是寺庙,他老人家那个道场叫慈恩寺,称慈恩大师。这就是以地名,这是最尊敬的称呼,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称龙舒,是对他最恭敬,龙舒是地名。他有一本东西提倡净土,可以说从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那就是净土文,龙舒净土文。这个很了不起,他那一本书就是劝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念佛求生净土。那是他着的。流通量非常之广,当然流通量也很大。那么,龙舒居士虽然中了进士,这中了进士,一般都做官啦!他老人家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不做官,他在家学佛。他的家庭环境还不错,相当的富裕,过得去,所以他就不做官了。学佛、弘法、写书、讲经,他搞这一套。那么当然在一生当中最伟大的工作,就是会集无量寿经。他会集的时候,以他的声望、德行、地位,那个五种本子当中,就是唐译的宝积经的如来会,他没有见到,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原本会集的。宝积经如来会里面还有一些东西是四种本子没有的。那么由此可知,这个会集就很遗憾了,采取的就不太完整,只有四种。那么在会集的时候就免不了,不知不觉当中就把那个原文的字改了几个。当然在他改是没有问题的,他改的时候一定比原译改得更好,更容易懂,意思不会失掉。这一桩事情为后人所诟病了。以前印光大师对这个就很有批评。随便改动经文,在他们是没有问题,怕什么呢?怕开了这个例子,以后的人看佛经,看不懂,这个字恐怕是错的,把它改一下。我改一个,你改一个,改到后来这个经就面目全非了,就不能看了。印光大师所反对的是这个道理。因此决不能改动。你如果有意见,可以在旁边注明,这个字应该做什么样的字更通畅,这样注明可以,不能改动原文。所以这个是后人对他所不满的地方。那么龙舒居士,他的成就非凡,他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