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的开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因为那些制造苦海的因子,正好渗透掺杂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成分中。

    菩萨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使我们自己有能力凭借着“修”与“行”来净化这些先天的缺陷。苦因消失了,苦果自然就不存在。对一个净化成功的人而言,在他大悟的刹那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本来庄严,人间无异净土。

    说完两种苦难之后,读者或许已经十分明白,在菩萨行里,救助“切身感受之苦”是枝节,是临时性的“行权”。救度“根本无奈之苦”才是本根,才是究竟。故而身为大乘行者,如果只在行权上下工夫,忘了究竟之道;或者只着力于行权部分,忽略了根本救济之方,那么,他的菩萨行就算不得圆满,而是有所偏颇的了'4'。

    最后,来谈一下修与行的关联。就“修”而言,人类行为的影响力(业力)与个人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佛人的境界愈高、愈深、愈广,他的精神力就愈强、愈纯净,故而愈能符合菩萨行的需要。想要落实更大的救助工作,就必须在“修”上下更大的工夫,提升自己到更高的境界才行。就“行”而言,一个大乘的行人,在他修境不断提升之际,随时随地都在做“回向”。愈回向,心量愈大。心量愈大,自我愈小,愈能体会生命的一体性。所以,菩萨行之于“修”,不论是在进程中或是在破除自我的刹那,常常扮演着积极而又关键的角色。不但如此,我们应该知道,单纯的修是有其局限性的。从一个很高的层次来看,修到某一地步,就不可能靠“纯修”前进了。那时必须寓“修”于“行”中。理由很简单:“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因为众生的本相是“同”而非“独”。'5'总的来说,修与行的关联是:在某个层次以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某个层次以上,修与行就逐渐合而不分了。

第二部分 4。注释

    '1'菩萨存在于“高次元”中(后面将有专文解释何谓“次元”),他们的行为无法直接影响到“低次元”的人类,所以要先有“愿”,借“愿”或乘“愿”才能在“人间”办事。

    '2'“我执、法执”是我们众生的根本妄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得先了解一系列的佛学理论才行。在此处尚无法深谈,只因说理至此不能不提到它们而已。

    '3'“苦海”的“苦”,是发生在觉悟者反观其未觉悟前的感觉说法。未觉悟的人会觉得我们的世界是相对性的苦乐各半,并非“什么都是苦”的。

    '4'有人深信因果,终生吃斋拜佛,多行善事,以为功德无量。不错,站在社会的立场是对的,而且绝对应予肯定,但站在“修行”的立场则尚嫌有所不足。因为一个人固然对“生命的现象”有责任,但终属因果循环内的事,更应有责任的是如何使别人及自己从本质上得到净化与解脱。学佛人若能善于把握本末,不浪费时光,方不虚此生。

    '5'“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这句话,并非针对大、小乘的实况而言,而是泛指修行者的心态及其发展性。佛法分大、小乘,从心态上讲,一般把急于度己的法门归于小乘,把兼及其他有情的归于大乘。不论大乘、小乘,实际上都是佛心所流出的教法。由于我们修行者都是处于“凡夫地”的有情,大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去,差别只在初发心的观念不同而已。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想要度化广大群生的“愿”,有时多半是出于“理智”而非自然的“真情”,而一个急于度己的修行者,也并非就等于抹杀了同情心。释尊在世时,那些已证四果的阿罗汉们的表现不是也很像菩萨吗?其实,只要真正证入了“法性”,就会流露出佛性,不同之处只在契入的深广度有别而已。既然都是佛的教法,我们对所谓的“小乘”,实不应盲目地随便加以呵斥,应该把它理解成在进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阶段性”的法门。所谓不同的阶段性,是指在成佛的进程上,在想要证入法性而未证入的那个阶段,小乘是心无旁鹜的以“修”为主,大乘则兼顾到“行”。至于小乘证四果后还有些什么,会转换跑道吗?由于境界太高,想来处于凡夫地的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但纯就速度而论,或者小乘还会比大乘快得多呢!当然就深广度而言,自然要归大乘了。就总进程(成佛)而言,谁快则不知。不过,成佛不是在比快,成佛是生活全体向上的表现,最好能兼顾到过程中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 5。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

    “修”可以被看成是学佛人上达的手段,也可被看成是生命净化、升华乃至超越而达“究竟解脱”的一项大工程。就工程的观点来看,从蓝图设计到完工,往往需要若干代的“分段生死”,亦即需要若干“生”的时间才能完成,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或许有人以为,所谓修,不过就是念念佛、打打坐那回事,十分简单。其实不然,这只是表象。修的内涵相当复杂,可说是既精致又广泛的。现在试分条说明如下。

    第一,在我们修前应先弄清“为何修”及“修什么”。这犹之乎建筑工程,要先确定建筑意向和目标,而后才能设计蓝图,进行施工。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对自己学佛的概念和意向相当模糊,但却并不十分想弄清楚;很多人说是在修佛,其实是在利用他们所了解佛法中的“因果律”大修福报;也有不少人自以为清楚,其实并未深究'1',他们心中的“佛”其实是自创的偶像。凡此种种,立意修行,岂能不加注意哉!

    第二,当修功有进展时,心灵之门会慢慢打开。那时“心眼”或“意识眼”之类的功能会逐渐发生作用,会因此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不少“异类”,并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异象。因为在这超立体的大宇宙中(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到处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生命,到处都有不同层次的生命在活动着。一旦我们进入了他们的领域,就免不了会与他们有所接触。处于这种情况,不是“魔来斩魔,佛来斩佛”那样简单就可处理。这好比我们潜入了深海,看到了平时看不见的生物,不是我们闭上眼睛不看,它们就不存在了。除了闭上眼睛不理不睬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有时由于某种因缘还必须与它们打交道呢!那时又当如何?

    第三,心灵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东西。当我们以入静方式逐步深入其中,世俗的“粗质思虑”会慢慢减弱。减弱到某一程度时,一种惊人的创造力就会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那时我们不但能在“三昧”'2'境中以“念”来创造想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在定中,经过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在现世“事成”,俗语不是有“心想事成”这句话吗?彼时,如果理念不明,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创造出来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三昧时空泡泡”。而这个泡泡可以提供某种力量,使拥有者在人世间展现某些异能,并因而产生某种特殊的自我肯定感,进而削弱了他的警觉力。警觉力一旦被削弱,就很有可能长期地在这个自创的泡泡世界里成长、壮大,终至于到了想走也走不出来的景况,岂可不加注意哉!

    第四,我们修功愈高,如有问题就愈不容易找到解答。我们有可能自悟其理,也有可能自己幻生答案。那时,如何去辨别何者是正悟,何者是幻生?有时候也有一种可能有慧根的人(不能确定是否真有慧根)定中出现“上师”,上师的智能一定胜过平日的他,上师会指导他,给他解答。我们又怎知这个上师是真上师还是假上师?他的解答是不是听来是“是”,其实是“非”呢?

    第五,在世间的积习、个性和知见,将成为前进的重要分歧因素。如果在修前和修中没有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调理,当获得较高的定境时,必然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自觉地“切入”某些并不理想的时空层次。如果层次“切”错了,就有可能耽误几生或几十生的修行时间呢!例如说,我们对人对事的是是非非常持非常分明的态度,这种态度或性格在“入世”时是好的,但对“出世”而言则未必全然。如果修前或修中未加调理或软化,那么,修境上升之际就易切入一个比较严肃但却缺乏生机的时空界。于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充满相对性的层次,就与我们无缘了。而这与我们无缘的层次,正好是能量滋生、心华奔放的境界。换言之,正好是“小我”逐渐升华成无私“大我”的养成区,我们却错过了它,岂不可惜!

    知识方面的影响也是如此。例如有人说,一个“神游”的人,他的“灵魂”与肉体之间有一条“气带”联系着,其实这是把物理世界的观点带到精神世界里去的一种谬论。如果修者接受了这种想法,很有可能在神游时,真的发现拖了一条气带尾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又岂可不慎之!

    第六,如果我们不是一个个性恬淡的人,我们内心充满了各种被现实压抑的欲望,在修境提升而到达某一高度时,这些欲望的力量就会释放出来,并衍化成各种幻象。由于这些幻象具有相当的真实感,我们非常可能因此深信不疑而着魔。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在事先防范?当机之时,又当如何处理?

第二部分 6。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

    第七,修功愈高,就愈接近生命的核心。也就是说,愈高愈接近“自我的生命漩涡”。愈接近自我的漩涡,就愈会受到它强大能场的牵引,同时也愈暴露在它的“磁暴之下”。如果不懂防卫之道,弄不好,多半会走上如下两个途径:

    其一,是贡高性地走向“自诩大师”、“自比权威”、“自封教主”之路,乃至“自称人间活佛”'3',其方向正好与“破我”相反。其二,是所有生命的特质都被引向以自我为中心的“黑洞”(借用天文物理学名词作喻),极有可能使自己进入一个永久与世隔绝的未知世界,又岂可不慎哉!(以上的说法是把不可思议的状态降格后的比喻,言外意境有待读者自行想象。)

    第八,由于“修”不是一个一生就可了事的大工程,一个修行的人在阳寿将尽之际,将会遇到如何安排来生的接续问题。是个人地或参加某种愿行团体地继续在此世上流转呢?还是转移到某个次元界去休养生息一阵子,然后接着再向前奔驰?这些都是修行有得后,迟早会遭遇到的一个问题。

    第九,最后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在修前厘清,那就是“破我”的问题。如果说修是为了要自我超越而得究竟解脱,而佛法又明明指出解脱的关键在“破我”。“我”为了解脱“我”而变成了没有了“我”,岂非有点滑稽?愿意吗?舍得吗?而没有了“我”的“我”又是啥光景?这个问题,如不在修前弄个明白,修功终是不能踏实的。

    总之,修不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反的,它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又精致的大工程。我个人以为,修者在超越“欲界”之前,除了要多亲近善知识而外,实有必要把佛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弄个清楚明白,先得“正见”(八正道的第一个要求),才能安心前进。

    注释

    '1'此处所说的深究不是指博览群经,而是说对重要而又关心的问题要下工夫,做深入的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