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不肯發菩提心。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能使這些眾生遠
離下劣心和自卑感,生起自信心。
(2)為離慢下品人
────────────
(裕11)《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寶性論》的「為何義說」品亦舉同樣的五過失。《無
上依經》中亦言「自性清淨客塵煩惱」的道理可生五
德:(1)尊眾生心,(2)恭敬大師心,(3)般若,(4)闍
那, (5)大悲心。
50頁
有些人曾聽聞佛說眾生有佛性後,能發菩提心,卻自認
自己能發心,而他人不能,因而生起輕心。為對治這些高慢
心重的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3)為離虛妄執
眾生有二種「虛妄執」過失:(1)本無,(2)客(裕12)。
「本無」者謂在如如理中,本無人我,而作人我執,此執本
無。若執人我則起無明,無明起業,業則起果報。其實此三
者本無,故謂虛妄執。所謂「客」者,指有為法,皆念念滅
,初剎那為舊,次剎那為客,即起即謝。若於其中起實有想
,即是虛妄執。為去除此執,佛陀說佛性。但是,為何說佛
性能去除性屬本無和客塵的虛妄執呢?因為「佛性者,即是
人法二空所顯真如。」(裕13)
此句話是《佛性論》詮釋佛性最重要的宣示。作者很明
確指出佛性不是具自性的本體存有,而是徹證人(我)空和法
空之後所顯的真如。在二空所顯的真如中無能所,自然亦無
佛性的自性可得。若通達此理,即可離虛妄執。
(4)為除誹謗真實法
「真實法」指體解人法二空所生的法身清淨智慧功德。
佛性思想一再強眨磺斜娚揪咦孕郧鍦Q功德,但是若執清
淨智慧功德為實有,即是「誹謗真如」。因此,《佛性論》
作者強眨溉舨徽f佛性,則不了空」,相反過來亦可說:「
若不說空,則不了佛性(真如)。」
(5)為離我執
由於眾生固執虛妄法,不識真實如來功德,於他人又不
能起大悲心,佛陀於是說佛性,使眾生知虛妄過失,法身真
實功德,於他人起
────────────
(裕12)《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裕13)同上,頁787中。
51頁
大悲,無有彼此的分別心,而離我執。
佛說佛性以除五過失的同時,可生五種功德:(1)正勤
心,(2)恭敬事,(3)般若(‘prajna‘),(4)闍那(‘jnana‘)
(裕14),(5)大悲。五功德可對治五過失。由於正勤心努力
修持,可對治自卑下劣的心態。視一切眾生如佛的恭敬心,
可對治輕慢意。由般若可翻妄想執。闍那俗智所顯實智及諸
功德,可對治摺r真實法,而從大悲流露出的意念平等心,
可滅除我執。總之,佛陀教示眾生皆有佛性的目的是激發其
自信而發心修行,恭敬愛念他人,從般若和大悲的實邸C得
佛果。由此可見《佛性論》的作者把佛性視為佛法實邸臍v
程。因此他在「緣起分」對「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的這個問
睿鋈缦碌目偨Y:
由佛性故,觀一切眾生,二無所有,息自愛念。。。。。。
由般若故,滅自愛念,由大悲故,生他愛念。由般若
故,捨凡夫執,由大悲故,執二乘執。由般若故,不
捨涅槃,由大悲故,不捨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成熟眾生。由二方便,住無住處,無有
退轉,速證菩提,滅五過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說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裕15)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一)破小乘執見
《佛性論》作者於「緣起分」中把「眾生皆有佛性」在
宗教解脫
────────────
(裕14)闍那(‘jnana‘)意謂「權智」。賢洲的《佛性論節義》
解釋說:「若唯般若治妄想執,不生闍那,則墮二乘
地。不能得如來一切種智及百四十不共法等過恒沙數
功德故。」(《佛性論節義》卷一,頁8。)
(裕15)《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中)。
52頁
論上的意義和目的說明清楚之後,接著在「破執分」展開對
小乘、外道、和部分大乘對佛性觀念铡獾脑u破,因為他認
為先把這些謬見去除之後,才能建立正確的佛性實義。
小乘部派對佛性有無的看法,主要有下列二種依據:
(1)(佛說): 眾生不住於性,永不涅槃故。
(2)(阿含經說): 佛十力中,性力所照,眾生境界,有
種種性,乃至□妙等界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眾
生有性無性異故。有佛性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
種□惡(裕16)。
小乘諸部派根據上述的兩種經文,對佛性有無有不同結
論。例如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不信有無性眾生,
因為「一切凡拢娚瑏K以空為其本,所以凡拢娚詮
空出。空是佛性,佛性即大涅槃。」但是若依薩婆多部
(‘Sarvastivadin‘),則眾生洠в行缘梅鹦裕挥行薜梅鹦
,因而分別眾生成三種:(1)定無佛性,(2)不定有無,(3)
定有佛性。
對小乘有情無性的執見,《佛性論》以「五難六答」的
論難加以評破。這些問答與《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聲聞
地」、《顯揚拢陶摗肪矶兴釂栴}相同。有趣的是《
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裕17)是為了建立「
無性有情論」而設。而《佛性論》則是巧妙地應用此二論的
問答來建與它們相反的「悉有佛性論」。由於《佛性論》傳
統上被認為是世親所造,而世親又是屬於瑜伽學系,因
────────────
(裕16)《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下)。
(裕17)《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分別是五難:
1。說無疑起難,2。有情無根難,3。諸界互轉難,4。應
具諸界難,5。無應轉有難。六答:1。教理並摺穑2。
假設非例答,3。非喻無理答,4。互喻無別答,5。背法
不齊答, 6。縱轉不成答。(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六
七,《大正藏》卷三0,頁669中。)
53頁
此有人對世親《佛性論》中的佛性觀存疑。《一乘佛性權實
論》會通說:
或信世親菩薩,破無性說,謂瑜伽為邪執。或信慈氏
菩薩破有性之論,謂佛性非真譯。不知佛性論破有部
等無,瑜伽破分別部有。非是世親菩薩指瑜伽為邪執
,慈氏菩薩斥涅槃之佛性。(裕18)
引文中試圖淡化世親和彌勒彼此間對佛性的歧見,其辯
解世親僅破有部的無性說,而彌勒僅是破分別說部的有性論
。此說恐難令人信服,因為其將佛性有無論爭過於簡單化。
況且,《佛性論》不僅破有部等的無性論,同時也強眨コ
對佛性的執有。
《佛性論》對小乘無性有情說的「五難六答」是:
第一難:無性有情說之疑難
有佛性論者首先問難:「云何有無性眾生,永不涅槃?
」無性論者的問答是:因為眾生有種種□妙善惡不同,故知
理有有性、無性。
第二難:有情無根難
有佛性論者問難:如果汝認為眾生因有□妙不同,所以
有無性眾生,則汝也應信有無根眾生(裕19),因為由眾生之
有根無根,才有種種□妙境界。若汝說不會有無根眾生,我
亦可說無有無性眾生。
無性論者答辯說:不可以有根、無根來例比有性、無性
,因為無根者若是眾生,則有「泰過」和「不及」二過失。
「泰過」過失是謂
────────────
(裕18)引文出自賢洲之《佛性論節義》卷一,頁12。
(裕19)根(indriya)共有二十二:眼、耳、鼻、舌、身、意、
男根、女根、命根、樂、苦、撫、喜、憂(五受根)、
信、勤、定、慧(五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
根、三無漏根等,可見不會有無根眾生。
54頁
若無六根而還是眾生,則一切無情草木石等皆是眾生。「不
及」過失是說:眾生本來就應具六根,既無六根,何能稱眾
生,故「無根眾生」這個名詞根本不能成立。因此不能以有
根、無根,而是以有性、無性說眾生之□妙。
對以上的論辯,有性論者的答辯是:若立無根眾生有二
過失,則立無性有情亦有二過失。「泰過」過失是:眾生因
摺丝展势馃o明,進而造業受報。若不摺丝眨瑒t無無明業
報等,亦即可超凡入拢5侨粽f眾生無佛性,則「但拢秊
凡,無凡得拢梗统伞柑┻^」過失。「不及」過失在於:
「若謂有眾生無佛性者,既無空性,則無無明。若無無明,
則無業報。既無業報,眾生豈有,故成不及。既不信有無根
眾生,那忽信有無性眾生,以二失同故。」(裕20)引文的意
思是說因為佛性即空性,如無佛性即無空性。若無空性,就
不會對空性有所執著或铡狻<热粺o空執,則不會起無明等
等,乃至無有眾生,如此則有「不及」過失。因此,既然不
信有無眾生,亦不可信有無性眾生。
第三難:諸界互轉難
有性論者論曰:人有剎帝利、婆羅門、六道等性,故在
輪迴中,或先為剎帝利,後作婆羅門,或人或天或畜生,可
見無決定相,諸界可互轉,如此的話,則應可有無性佛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