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论 的研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義。一切
        ──────
        (裕47)佛性十相與《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內容相同。
        (裕48)《寶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39上)。
        (裕49)《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大正藏》卷三一,頁264中)。


                                70頁


        諸法不出如來自性,故說一切法為如來藏,(裕50)但是此
        性以無我為性,完全洠в形冶倔w的意味。(2)正法藏「因是
        其藏義,以一切拢怂哪钐幍戎T法,皆取此性作境」。(裕
        51)(3)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由於一切拢恕感艠
        正性」,「至得」法身常樂我淨四德。(裕52)(4) 出世藏
        :「真實」是藏義。世間有為法可滅盡,虛妄不住,妄見顛
        倒,但是出世法無此過失,故名真實。(5)自性清淨藏:
        「秘密」是其藏義。這是說眾生若隨順此性,則為清淨,若
        摺鎰t自性成為染濁。如《勝鬘經》所說,自性清淨是甚深
        秘密難可了知的。

            佛性的第二個別相是「無異性」。凡夫、有學拢恕⒅T
        佛,此三雖異,其性皆是空。佛性於三位中平等遍滿,無有
        差別。猶如《不增不減經》所說:「眾生界不異法身,法身
        不異眾生界」。而由於淨不淨於三位中無變異,故說佛性如
        虛空性。

            佛性的第三別相是滑潤性。《論》解釋其義說:

              滑潤性者,辯如來性,於眾生中,現因果義。由大悲
              於眾生軟滑為相故。。。。。潤以顯其能攝義,滑者顯其
              背失向德義。(裕53)

        佛性的潤滑性表現在大悲上,大悲是如來性的大用,所謂「
        如來性於眾生中,現因果義」者,是說:「在果如來性」與
        大悲於「在因如來
        ───────
        (裕50)《攝論釋》的解說是:「一性義,以無二我為性,一
              切眾生不過此性故。」(《大正藏》卷三一,頁264中)
        (裕51)《攝論釋》亦說:「二因義,一切拢怂哪钐幍确ň
              ,此生長故。」(《大正藏》卷三一,頁264中)。
        (裕52)《攝論釋》解說「法身藏」,與《佛性論》顯有不同
              。前者說由於凡夫、二乘人為虛妄法耄Ц玻坏靡姺
              身,因此法身藏的「藏」是耄А覆亍沽x,而不是「拢
              得」義。(《大正藏》卷三一,頁264中。)
        (裕53)《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 796下…797
              上。)

                              71頁

        性」,而「在因如來性」也無不滋潤於「在果如來性」中,
        此乃因大悲與如來性不相捨離。

            總之,佛性的基本體相是自性清淨相,它像如意寶珠一
        樣,具有隨修行者意樂所證得的不可思議功德,尤其大悲,
        猶如水界,具潤滑相,能潤、能攝、能長一切功德。而此如
        意功德無論在因位或果位,其本伲缣摽招云降葻o有差別。

       (二)佛性的四相

            佛性的因相中,《佛性論》舉四種因,能在去除四障後
        ,證得法身四德。四因是:

           (1)信樂大乘,(2)無分別般若,(3)破虛空三昧,
           (4)菩薩大悲。

            四障是:

           (1)憎背大乘,(2)身見計執,(3)怖畏生死,(4)
            不樂觀利益他事。

                    四類眾生、四障、四因、和四果之關係可表列如下:
          ┌─────┬────────┬───────┬───────┐
          │眾生類別  │四          障  │ 四因(對治) │四果(波羅蜜)│
          ├─────┼────────┼───────┼───────┤
          │1。獨覺    │不樂觀利益他事  │ 菩薩大悲     │    常        │
          ├─────┼────────┼───────┼───────┤
          │2。聲聞    │怖  畏  生  死  │ 破虛空三昧   │    樂        │
          ├─────┼────────┼───────┼───────┤
          │3。外道    │身  見  計  執  │ 無分別般若   │    我        │
          ├─────┼────────┼───────┼───────┤
          │4。一闡提  │憎  背  大  乘  │ 信樂大乘     │    淨        │
          └─────┴────────┴───────┴───────┘


                              72頁

            此四障能障四種人:初障闡提,二障外道,三障聲聞,
        四障緣覺。由此四障能令他們不能得見佛性,亦即不見自性
        清淨法身。而對治四障的方法,就在於實邸鲜龅姆鹦运囊
        ,最後即可證得常樂我淨四波羅蜜果。

            修習四因得無上法身波羅蜜者得名佛子,佛子有四義。
        (1)因:因者可分無為信樂和有為信樂。前者約能顯了性得
        之正因佛性,可稱為了因佛性,後者約加行能生眾行,可稱
        為生因佛性。(2)緣者,即般若波羅蜜,能生菩薩身,是無
        為功德緣因。(3)依止:指破空空三昧,除怖畏生死執。
        (4)成就:指大悲利益眾生。總結譬喻如下:「一因如父母
        身,二緣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諸菩薩由
        此四義名為佛子。」(裕54)此相當於《寶性論》所說:

            「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裕55)

            從佛性的因相信─→般若─→禪定─→大悲,可見佛性
        代表著佛子起信、修行(智慧與禪定)、證果的整個修行過
        程。如此的瞭解,就不會對佛性視為在個人修行歷程後面一
        個不變的主體性存在。

           (三)佛性的果相──四德

            佛性思想中最具特色和爭議性的教義,除了自性清淨心
        之外,就是佛性的四德相常、樂、我、淨四波羅蜜。傳
        統佛教認為眾生有四倒見:於色等五陰實是無常,起於常見
        ,實苦起樂見,無我起我見,不淨起淨見。此四顛倒見使眾
        生不得見諸法真相,而不解脫,其對治方法即是起四無倒見
        :無常、苦、無我、不淨。然而,就佛性
        ───────
        (裕54)《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上)。
        (裕55)《寶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29中)。


                                73頁

        而言,常等四德並非顛倒,而是正見。如《佛性論》引《勝
        鬘經》說:

              一切聲聞獨覺由空解未曾見一切智智境。如來法身應
              修不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於如來法身,作
              常樂我淨等解,是人則不名倒,名得正見。(裕56)

        如來四德波羅蜜是由佛性四因修得,即(1)由於一闡提憎背
        大乘,為改變樂住生死不淨,修習信樂大乘法,而得淨波羅
        蜜。(2)諸外道於五取陰中,執見為我,為翻其虛妄見,修
        習般若,得最勝無我,即我波羅蜜。(3)聲聞怖畏生死,修
        破虛空三昧,得樂波羅蜜。(4)獨覺者只樂獨處靜住,不作
        眾生利益事。為對治而修大悲利眾生行,常所護持,即可成
        就常波羅蜜。(裕57)

            四德中的常波羅蜜和我波羅蜜,因為與傳統佛教所強眨
        的無常無我的教義有不同的說法,故爭議性較大。《佛性論
        》也特別加以辯解四德說不摺鸱āH纭墩摗方忉尅复蟪2
        羅蜜」如下:

              有二種因緣,說如來法身有大常波羅蜜。一無常生死
              不損減者,遠離斷邊。二常住涅槃無增益者,遠離常
              邊。由離此斷常二執故,名大常波羅蜜。(裕58)

            由引文可知,所謂的常波羅蜜並非指諸法有任何一法是
        常住不
        ──────
        (裕56)《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中)。
        (裕57)《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中…下)。
        (裕58)《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9下)。


                          73頁


        變,而是超越斷見、常見之後,方謂常波羅蜜。也就是《勝
        鬘經》所說:「若見諸行無常是斷見,不名正見。若見涅槃
        常住,是名常見,非是正見。」(裕59)故如來法身離於二
        見,名為大常波羅蜜。

            我波羅蜜的解釋又是如何呢?《佛性論》說:

              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陰無我性類計執為我,而是色法
              等,與汝執我相遠故,恆常無我。諸佛菩薩由真如智
              ,至得一切法無我波羅蜜,是無我波羅蜜,與汝所見
              無我相,不相摺剩鐏碚f是相恆常無我,是一切法
              真體性故,故說無我波羅蜜是我。(裕60)

        引文的重點是說諸佛菩薩由「真如智」,能證入一切法的無
        我性,得無我波羅蜜,而此無我波羅蜜正是「我」。換言之
        ,「我」即是「無我波羅蜜」。但問睿羌热皇菬o我,為何
        又叫我呢?《佛性論》引經偈解釋說:

            「二空已清淨,得無我勝我,佛得淨性故,無我轉為我
        。」(裕61)偈頌的意思是當菩薩證入人法二空時,得最勝
        無我。此「最勝無我」之所以勝於二乘的無我,乃在於其不
        但證得人空,也證入法空。更重要的是當證得清淨佛性時,
        「無我」轉為「我波羅蜜」,因為此時
        ─────────
        (裕59)《勝鬘經》「顛倒真實章」第十二(《大正藏》卷十
              二,頁222上)。
        (裕60)《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下)。
        (裕61)《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頁798下)。
              《寶性論》卷三也引用同樣的偈頌:
              「知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
              身。」(《大正藏》卷三一,頁829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