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利文为“Atthi kho no。。。 Satthari pasado; atthi dhamme
pasado; atthi silesu paripurakarita; sahadhammika kho pana
no piya manapa gahattha c' eva pabbajita ca。”(MN。 I。 p。64)
中文译为“我们对于导师有信心,我们对于法有信心,我们于
戒圆满具足,我们的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爱可意的。”
995。 诸贤!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im pan’
avuso eka nittha udahu puthu nittha ti。”(MN。 I。 p。64),
中文译为“各位贤者!目的是一个或是许多个呢?”其中,“目
的”(nittha)是指修行的终极目的。虽然有其他的学派也宣称“阿罗
汉果”(与佛教的定义不同)是他们的目的,但这只是众多学派的众
多目的之一,不是公认的终极目的。因为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梵天”、“光音天”、“遍净天”是不同学派各别的终极相的。
996。 有憎有诤:对应之巴利文为“anuruddha…pativiruddha”(MN。 I。
p。65),中文译为“认同、敌烯对”,意思是“因为欲贪而欢喜
认同,因为瞋恨而敌对”。
187
188
997。 有见及无见:对应之巴利文为“bhavaditthi ca vibhavaditthi
ca”(MN。 I。 p。65),中文译为“有见及无有见”,意思是“存在之
见及虚无之见”,即“常见与断见”。主张有永恒不变之“我”是常
见;否认轮回及因果业报的是断见(参考注解144; 145)
998。 实意:巴利文为“Sandhana”,又译“散陀那、散陀宁、和
合、善续”,是王舍城人。
999。 优昙婆逻林:巴利文为“Udumbarika…paribbajakarama”,
又译“乌暂婆利梵志女村、乌昙末梨园、优昙婆罗林”,在王舍城附
近,是“优昙婆逻”(Udumbarika)皇后布施给游行僧的园林。
1000。 无恚:对应之巴利文为“Nigrodha”(DN。 III。 p。36); 又译
“尼俱陀、尼拘陀、尼拘律陀”,是外道的名字。
1001。 鸟论:对应之巴利文为“tiracchana…katham”(DN。 III。 p。36),
中文译为“畜生论”。这是比喻所说的内容,如同畜生行走的
姿势一样,是平行于地面,不会令人向上增长。
1002。 彼为第一: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taro”(DN。 III。 p。37),中文译
为“其中之一”。
1003。 汝何由得知:对应之巴利文为“Yagghe gahapati janeyyasi kena
Samano Gotamo saddhim sallapati? Kena sakaccham samapajjati?
panna…veyyattiyam apajjati?”(DN。 III。 p。38),中文译为
“你知道沙门瞿昙与谁说话吗?与谁交谈吗?从谁得到智慧辩才吗?”
1004。 沙门瞿昙空慧解脱,此不足说,或相应或不相应,或不顺,
彼沙门瞿昙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对应之巴利文为
“Sunnagara…hata Samanassa Gotamassa panna; aparisavacaro
Samano Gotamo; nalam sallapaya; so antamanta' eva sevati。”
(DN。 III。 p。38),中文译为“沙门瞿昙的智慧被空闲处破坏,
沙门瞿昙不习惯有群众之处,他不善于说话,他只亲近边边。”其中,
“他只亲近边边”(so antamantan' eva sevati),意思是
“所以他远离群众,只住偏远处”。
1005。 不了憎恶行:对应之巴利文为“tapo…jiguccha”(DN。 III。 p。
40),中文译为“厌离的苦行”。
1006。 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 tapassi tapam
samadiyati。”(DN。 III。 p。42),中文译为
“于此,有苦行者受持苦行。”
1007。 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对应之巴利文
为“mula…bijam khandha…bijam phalu…bijam
agga…bijam bija…bijam eva pancamam”(DN。 III。 p。44),
中文译为“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为第五”。这
是植物繁衍的五种方式。
189
190
1008。 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对应之巴利文为“miccha…
ditthiko hoti anta…gahikaya ditthiya samannagato;
sanditthi…paramasi hoti adhana…gahi duppatinissaggi。”
(DN。 III。 p。45),中文译为“有邪见、具足边见、
有见取,坚固不舍。”其中,“边见”(antagahika ditthi)是
“邪见”(miccha ditthi)的属性,例如常见、断见是“边见”;
否认因果业报、轮迥是“邪见”。“见取”(sanditthi…paramasi)
是指受世俗影响而堕落。
1009。 得第一、得真实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gga…ppatta ca sara…
ppatta cati。”(DN。 III。 p。48),中文译为“已到达最高,
已得到精髓吗?”
1010。 行四行: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yama…Samvara…samvuto”
(DN。 III。 p。48),中文译为“已防护四种禁戒律仪”。
1011。 乐而不进:对应之巴利文为“abhiharati no hinay' avattati”
(DN。 III。 p。49),中文译为“〔向上〕增长而不向下退失”。
1012。 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巴利文为“silesv ev'
assa paripurakari ajjhattam cetosamatham anuyutto
anirakatajjhano vipassanaya samannagato bruheta sunnagaranam”
(MN。 I。 p。33),中文译为“他应该于戒圆满成就,专修内
心的寂静,不轻视禅定,具足内观,在空闲处修行。”其中,“于戒
圆满成就”是“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的训练:“专修内心
的寂静,不轻视禅定”是“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的训练;
〔具足内观”是“增上慧学”(adhipannasikkha)的训练;“在
空闲处修行”是指修习“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
1013。 因我:对应之巴利文为“pasannacitta anussaranti”(MN。 I。 p。
33),中文译为“以清净心忆念”。
1014。 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
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vim pathavito
sanjanati; pathavim pathavito sannatva pathavim mannati;
pathaviya mannati; pathavito mannati; pathavim me ti mannati;
pathavim abhinandati; tam kissa hetu:aparinnatam tassati vadami。”
(MN。 I。 p。1),中文译为“想地为地,想地为地之后,思惟〔自
己〕为地,于地思惟〔自己〕,从地思惟〔自己〕,思惟‘地
是我的’,于地生欢喜。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他没有遍知。’”
1015。 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
见、闻、识、知、意、一、
191
192
切:对应之巴利文为“pathavim; apam; tejam; vayam; bhute;
deve; Pajapatim; Brahmam; Abhassare; Subhakinne;
Vehapphale; Abhibhum; akasanancayatanam; vinnnancayatanam;
akincannayatanam; nevasannanasannayatanam; dittham;
sutam; mutam; vinnatam; ekattam; nanattam; sabbam; nibbanam”
(MN。 I。 p。1…4),中文译为“地、水、火、风、众生、天神、造物主、
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所闻、所觉、所识、单一性、
种种性、一切、涅槃”。其中,地、水、火、风(pathavi; apa; tejo;
vayo)是四大(参考注解401);众生(bhuta)是指欲界四王天以下的众
生;天神(deva)是指欲界六天的天人;造物主(Pajapati),在
吠陀(veda)经典中是指帝释(Indra)、火神(Agni)等最高的造
物主,但在此是指魔王波旬(Mara),因为他使凡夫众生不断生
起;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Brahma; Abhassara; Subhakinna;
Vehapphala)分别是初禅、二禅、二禅、四禅天的天人(参
考注解99; 100; 529; 530);征服者(Abhibh)是指无色界的征服者;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指无色界的四层天
(参考注解897);所见、所闻、所觉、所识
(dittham; Sutam; mutam; vinnata)是指想的对象,所见与
所闻是指色与声,所觉是指香、味、触,所识是指反省、抽象的想法、
想像;单一性、种种性(ekatta; nanatta)分别是指有禅定者与无
禅定者的特性,也指一元论与多元论;一切(sabba)是指包含所有
特性的完整性,由此可形成宇宙即神论或一元论;涅槃(nibbana)
是指六十二邪见中的五种涅槃,即得五欲自恣、成就初禅、二禅、三
禅、四禅(大一˙九三中下)。
1016。 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不计地即
是神已,彼便知地:对应之巴利文为“so pi pathavim pathavito
abhijanati; pathavim pathavito abhinnaya pathavim na mannati;
pathaviya na mannati; pathavito na mannati; pathavim me ti
na mannati; pathavim nabhinandati; tam kissa hetu: parinnatam
tassati vadami。”(MN。 I。 p。4),中文译为“他证知地为地,
证知地为地之后,不思惟〔自己〕为地,不于地思惟〔自己〕,
不从地思惟〔自己〕,不思惟‘地是我的’,不于地生欢喜。
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他有遍知。 ’”
1017。 林、冢间、村邑、人:对应之巴利文为“vanapattham; gamam;
nigamam; nagaram;
193
194
jana